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和应急机制研究

2015-10-13 00:11朱鹊飞毛初艾
教师·中 2015年9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心理问题大学生

朱鹊飞+毛初艾

摘要:

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与研究,明确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阐述了有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并提出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急机制的主要内容和应急处理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策略;应急机制

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环境因素决定了他们需要面对各种矛盾和压力,因而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国内外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比率比其他群体要高,一般在10%~30%之间,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的第18条明确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心理问题是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困难、厌学、退学、丧失社会功能甚至自杀的主要原因。当大学生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时,许多高校显得有些惊慌失措。为了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心灵上的再度成长,塑造健全的人格,本研究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SCL-90量表,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218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SCL-90量表的测试,对其结果进行筛查分析,进而摸索一套适合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干预策略与应急机制。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对我校在校大学生抽取2180人进行自愿测验,共发放问卷2180份,收回有效问卷2176份,其中男生1487人,女生689人。

2

测量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Inventory),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该量表一共包含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10项因子,该量表采用1~5级评分法,1=从无,2=轻度,3=中度,4=相当重,5=严重。

二、测量数据

SCL-90量表规定因子分为3分或3分以上的症状达到了中等或中等以上程度的心理问题。依据我校测量数据,心理问题严重程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强迫症、敌对、人际关系,“其他”是指睡眠以及饮食习惯等因子。(如表1所示)

在2176名被试者中,有360名存在异常因子,占被试总数的165%。这与国内外的研究是一致的,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在10%~30%之间。不同性别各项异常因子比例存在差异,在1487名男生被试者中,有207名存在异常因子,也就是说存在中等或者严重心理问题男生占被试总数的139%;在689名女生被试者中,有153名存在异常因子,也就是说,存在中等或者严重心理问题女生占被试总数的222%。(如表2所示)

三、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社会时代的大背景、大环境,如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生人数的剧增、就业的压力,等等;另一方面是自身的特征,他们的人生既有优势,也面对着未来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的适应问题、学业问题、人际关系冲突、恋爱与性、互联网成瘾综合征,等等。

四、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1心理问题的自我预防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自我预防是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实现,是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大学生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

第一,正确地认识自我。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推动着他们的心理不断向前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步趋于稳定,并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第二,正确地评价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第三,正确调控自我。如: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心理暗示、情景转移等。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普遍欠缺,因此,他们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通过学习,他们可以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缩短“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行动与环境相协调,重构其心理素质结构系统。

2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各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其科学对待心理问题,一旦发现心理问题能主动求助;其次,根据大学生中出现的突出心理问题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学校举行大型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最后,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达到百分之百。

3

大力丰富校园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主题教育“5·25——我爱我”活动、大型室外咨询活动、文娱活动、竞赛活动等。一方面,通过社团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使其发挥自己的长处,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竞争意识、坚强的毅力以及合作精神,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4

积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成立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团队。团队成员由各班宿舍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系部心理协会成员、学院心理协会成员等学生组成。团队成员的要求是必须热爱生活,内心充满阳光,乐于为同学服务,已通过系统的培训以及学校组织的考试。他们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给广大同学,为同学解惑,做同学的强有力的支持者,他们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团队的宗旨是“关爱他人,悦纳自己”。朋辈心理辅导团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心理问题识别能力,提高学生自助与助人能力,巩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明确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职责,增强朋辈心理辅导员宣传健康知识的责任感和帮助他人的自信心,初步学会运用倾听、积极关注、共情等基本技能开展朋辈辅导;能发现同学的异常情况,能鉴别同学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关注同学,遇到问题能及时向老师反映,以便及时有效干预;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个人成长。

5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

当代大学生普遍幸福指数不高,心理问题频繁发生,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等现象。心理咨询是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高等院校应建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由受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的老师(咨询人员)接待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技巧,对学生做心理上的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心理咨询主要有人际关系、学业、就业与创业、恋爱与性等方面的咨询等。心理咨询可以采取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热线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方式结合进行,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方便、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五、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应急机制

1

应急机制的主要内容

(1)建立心理档案。使用外国标准的测试工具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测验问卷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全面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注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筛查出存在中等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系部心理专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辅导员、家长及时沟通,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做到及时干预,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2)构建心理防护网络。着力构建“宿舍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院系心理专干教师(辅导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五级学生心理防护网,进一步健全学生心理危机情况的“一月一排查、一月一报告、一月一通报”等工作制度。一级网络是由各宿舍的宿舍信息员担任,他们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并且热心助人,通过学校进行培训,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二级网络是由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班级心理委员组成,通过团队的努力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三级网络为各系心理健康教育小组,由各系心理专干、辅导员、班主任和分管德育工作的书记组成,始终与学生进行最为密切的联系,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和长期的关注;四级网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由学校德育领导、德育工作者、专职心理咨询教师组成,主要职能是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咨询与心理辅导;五级网络是由精神病专科医生组成,学校会建议将超出心理咨询范围、需要心理治疗或药物等治疗的学生转介到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如各类精神疾病、神经症等其他严重的心理障碍。

(3)建立应急处理中心。

所谓的应急处理机制就是建立快速反应中心。调查显示,有中等或者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高达165%。如果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再加重,或者由于某一件事的诱因而出现自伤、自残甚至是自杀等过激行为,学校、老师往往会惊慌失措。因此学校成立心理问题的应急处理中心很有必要。应急处理中心的职责是能够

在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科学地做出反应、采取行动,帮助学生走出心灵的困境。因此,为了能更及时有效地

帮助危机中的当事人,应急处理中心最好设立一个24小时开通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应急处理热线。在宿舍、信息栏等地方张贴热线电话号码,利用主题教育时间向学生宣传,让每位学生知晓热线电话,确保需要帮助的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内与相关专业人士取得联系。

(4)后期跟踪。第一,对于应急事件干预之后的学生要进行长期的关注、跟踪,帮助学生重拾生活的信心。通过谈心谈话、集体活动,获取各方面的支持,彻底打消当事人再次发生过激行为的念头。

第二,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求其休学回家休养或者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康复后由学校指定的医院开具复学证明之后方可回校学习。对这一类的学生,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引导其他学生避免与其发生激烈冲突。还应安排班级心理委员对其密切关注,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班主任、辅导员、系心理专干或者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老师应常常与其谈心,通过周围其他学生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在每周的心理排查表上要有这类学生的情况说明,并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存档。

2

应急处理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尊重性原则。救助者要与当事人处在平等的地位,不能命令或强制当事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给予当事人理解,善于运用倾听技术,了解当事人的心情,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来分析问题,对当事人进行亲切而友善的关怀和心理上的疏导,与当事人建立信任与被信任的关系。

第二,启发性原则。在处理应急事件中,救助者要对当事人进行开导,提供一切的支持和鼓励,工作人员要把当事人引到正确的思路上来,从而采取积极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提供给当事人具体的做法。要让当事人对关键的问题做出具体的决定,以此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第三,保密性原则。在救助过程中,救助者要尊重当事人的隐私,保守当事人的秘密,增加当事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不要到处宣传当事人的秘密,给当事人造成第二次伤害,从而更好地了解问题,实施干预计划,确保干预计划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1994.

[3]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Z]教社政〔2001〕1号.

[4]余晓波,方艳霞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5(03).

[5]刘辉浅议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措施[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

[6]曹成刚,郑泽碧大学生心理问题应急处理机制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7]段元梅当代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预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心理问题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失落的一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