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创作中的构思、想象与转化

2015-10-15 03:59刘新初
陶瓷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有形陶瓷意象

刘新初

(圣火陶瓷 景德镇市 333000)

陶瓷创作中的构思、想象与转化

刘新初

(圣火陶瓷 景德镇市 333000)

本文用自身的体会,探讨陶瓷人物绘画艺术创作前的构思以及性质和形式,这个学术问题从古至今艺术界一直在探讨。至于陶瓷艺术绘画,关于人物创作的构思、研究、实践的论述,已有不少优秀的论证。对于陶瓷绘画艺术的技法、笔法、水墨丹青的应用,由想象到意象、由意象到形象这个连续变轨的制作过程,笔者谈论下自己的观点。

无论何种艺术,创作构思起始于想象。“无中生有”这个词语就是说明艺术想象的本质,“无中生有”它往往是感觉、幻觉、提醒、联想,甚至是什么都没有,都可能成为“想象”的动力源。想象一旦被某种因素所触动,思绪就会产生一种完全的自由状态,因此更产生形态意识。这种想象中的形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是无限的,是完全随心所欲的。如毛泽东当年在庐山,如果没有被某种因素所触动,就不可能想象出“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样的著名诗句了。因此说想象是极其伟大的,想象是为构思创作打前阵。

想象要受“情”和“志”的统辖,“情”是感觉,是创作者的个性;“志”是心志,是思想。想象要受思想的统辖,才能够使想象在主题的范围内升华。想象是受创作者个性的影响,因而形成创作者个人的风格。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进的《达摩苇渡》风格苍隽,笔法凝炼,造型夸张,色彩淡雅,画面庄重,堪称李进的陶瓷人物佳作,首先该作充满了作者的想象力,为了刻画佛家嫉恶如仇的性格,想象出那如磐石苍劲的躯体、高耸的头颅、圆睁的双眼,甚至那粗硬的鬓发,整个形象充满了张力,又表现出细腻入微的人物想象力。

所以说想象是受个性、思想及知识修养所决定的,想象是有意识、有目的、有主题、有轨迹的思维活动,这种活动正是创作构思的开端,是有质的想象。所谓有质的想象那是创作者脑海里充满了文学与知识的修养,它充实了创作者的想象力,给整个结构带来思路,故;“道之同源,多可互通”,道出了构思的奇妙原理,也正是这个原理,构思奇妙使得精神燃亮、使得思维活动能与外物相接。

一个物体形态首先是靠听觉、视觉来接触的,之所以形态是有形有质的存在,而构思本身却是有质无形的一种活动过程。说它有质,那是修养完善的有高质量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更转化成有个性有情感的艺术作品;说它无形,是因为这种构思活动只是一种潜意识活动,是毫无形体可以临摹的,是独立的。当脑海里有了“形”更会促使想象活动的开始,杂乱无章的“形”纷纷涌现,接下来就是利用构思理顺无序的想象,最终在虚空中去刻镂那些尚未成形的艺术形象。质也好,形也好,它都是一种虚拟的构思感觉,这种感觉,是很难用简短的语言文字来具体描述的。尽管如此,这种构思中的想象活动,却是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就是说,缺少想象,绘画不成作;缺少想象,绘画无艺术可谈。

任何艺术它首先都有个构思过程,笔者所论述的主题,以人物绘画为例,铺陈陶瓷人物绘画的构思与想象的转化过程。当作者脑海里充满了文学修养,创作灵感往往被文学故事而启动,也就是文学修养促使构思与想象相结合而转化成画意,运用绘画形式来完成对想象的定位、选优和组合配置,如果组合、配置、定位违背了文学中所诉说的形象也就成了败笔之作。例如著名古典文学《红楼梦》里的十二金钗,性格外貌各有不同,要把十二金钗人物转化成可视形态再现出来,其过程必须尊重原著,但又必须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创作构思由初级想象升华为带有创作灵感的初级意象,初级意象再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加工,最终成为一个艺术形象。如书中描写林黛玉虽弱不禁风,却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但谁也没见过此人物,是无迹可寻的,要在陶瓷绘画中再现林黛玉这个形象就是个转化的过程。虽然由无象到有象的转化是由构思者主持掌控,是从无形到有形的,这个过程需要陶瓷创作者的知识修养起到催化作用,促使这个主题在遵循原作的基础上再升华。假如把林黛玉画成了王熙凤形象,那欣赏者就要倒胃口了,原因很简单,那是画者没有遵循原作的原则去构思、去想象、去转化而造成了闹剧。

“珠山八友”之一的王琦先生,他的瓷画《八仙过海》是根据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而创作,八位神仙神态不一,勾线用笔老辣、顿挫有力,衣纹虬结生姿、刚中有柔、整而不乱。整幅作品以绘画造型的形式,成功塑造了民间神话故事,是创作或再创作时想象思维快速扩散又快速收束,然后转化为创作题材这样一个过程。这个“无形”转化过程已经很透彻了,说它“无质”,是因为其“质”完全为转化后的“意象”或“形象”所掩盖而不易察知。这正是陶瓷艺术家触手可及的创作全过程,想象是有形有质的技法、线条、色彩、布局等,而不是到处飞腾无依无据的想象。《八仙过海》的人物形象乃至组合配置,正是由构思想象生发、转化成形态艺术。

人的想象是至高的,没有固定模式故而捉摸不定。只有去体会阐发具体个别事物中的一般意义,才有可能从本质上建立道德与审美的联系。

当我们去参观瓷展时,看到很有品味的画作时,总要看其笔法,布局,从有形有质处入眼,这自然无可厚非。可就是那些有形有质的画面的构图合成、明暗虚实以及有笔和无笔的映衬所产生的效果,体现着创作者构思之巧妙与想象之高远。正因为有“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这样的情结,才使得观者除了欣赏笔法技法之外更有广阔的想象余地。

钟馗,是中国民间传说中驱鬼逐邪之神。在李进的笔下,钟馗头戴纱帽,披着土黄色袍子缩成一团斜靠在倒地的酒坛边,一眼紧闭,一眼圆睁,看着身旁飞舞的蝙蝠,酷似好梦被扰烦闷而无奈的神态,又似时刻注意周边情况的警觉,神情刻画生动细致,想象力丰富,艺术修养深化,笔触简练大胆,色调对比相衬。画面虽有质有形,但成功之处有创造。这种创造给欣赏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因此说有质有形之作的相互作用与否,是决定创作成败的重要因素。

人的情思变化因其精神同物象接触而产生。物象外形外貌的特殊会触发画者的想象,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感觉、感性或理性的反应,并以这种反应来形成转化、过渡最终形成完美的有寓意的图形,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也就是笔者前面谈到的“无中生有”的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创作”。陶瓷绘画只讲技法而不讲构思与想象是个严重的偏见,任何一件艺术品都是有质的,可偏偏艺术家的灵性才气却从来都是有质有形的,之所以有艺术的存在,也是因其有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陶瓷创作既要按一定规矩虚构意象,又要对不够具体的形象精细刻画,最终成为有欣赏价值的作品。

The conception、imag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eramic creation

猜你喜欢
有形陶瓷意象
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不断提升基层党的建设质量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未定义
意象、形神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