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庞蒂早期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现象学研究

2015-10-17 09:55吴晓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社会性实践

吴晓云

关键词: 二元论;实践;人的对象;社会性;辩证历史

摘要: 在20世纪40年代,梅洛-庞蒂从现象学角度集中讨论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把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以往哲学二元论的批判,二是对实践唯物论的阐述。他指出,对二元论哲学的批判构成了马克思与现象学结合的理论起点,马克思实践唯物论的系列概念如“人的对象”“社会性”“历史辩证法”等,均可从现象学角度做出“完美”诠释。梅洛-庞蒂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现象学解读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在本质上误读了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 B08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5)05057905

梅洛-庞蒂(MerleauPonty,1908—1961)是现当代著名的现象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他开辟了现代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接机制,创立了现象学马克思主义流派,拓宽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疆域。然而,梅洛-庞蒂对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学解读,又反过来重构和解构了马克思主义。本文章集中讨论他在20世纪40年代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现象学解读。

一、从现象学看传统二元论

梅洛-庞蒂认为传统哲学一直延续着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这种范式在本体论层面上把世界区分为主体与客体两个对立形态,其中任何一个形态都不曾也绝无可能并吞或简化另一个形态。在他看来,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自古希腊就已存在,然而最为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笛卡尔认为,世界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实体——意识与物质,意识的本质在于心灵深处的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时空性质上的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不会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为了说明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截然不同的来源,笛卡尔不得不承认上帝是“绝对的实体”。无论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都得依赖于上帝的先在性创造。这样,他的二元论最终倒向了“极端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后来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得到长足发展,直至黑格尔时代达到巅峰状态。

与此同时,近代唯物主义一元论恰恰在相反的向度上发展二元论的另一面,趋向“极端的客观主义”哲学。近代唯物论者大都从笛卡尔物理学出发,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全面描绘了一幅机械主义的世界图景。在他们看来,世界就是一个大型机械系统,这个系统除了物质及其运动之外别无他物。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离,二者的种种结合产生出万物。物质本身便是世界的原因,即使是抽象的思维能力也可以追溯到物质,是物质的一种职能。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直至人,从机械运动到生理反应直至意识活动,存在着一条物质发展的基本链条。对自然的解释,既无需诉诸任何超自然的原因,也无需假设独立的精神实体。

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发展到现当代,进一步极化为一股拒斥形而上学的科学主义浪潮。该浪潮把整个世界封存在自然科学的领地里,只认可事实的权威性和归纳法的合法性,对一切关于本质的提问或起源的提问持否定态度,将人们面向超验世界的无限思考消解为一个又一个具体的科学任务。于是,原本属于哲学领域的自由空间被挤压、被吞噬,确定性的科学知识成为哲学的替代品充斥在日常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

由此,在梅洛-庞蒂看来,自古希腊以来,传统哲学主客二元对立的态势一直有增无减,且日趋严重。传统哲学中的主体作为绝对的思想,与其物质对象的关系“完全是双边的”[1]4;除非依靠上帝的超自然力量来主观创造它们的联系,否则,二者之间不可能有任何现实的通道。然而,现代哲学家尼采说“上帝死了”,故而上帝这个关联主体与客体的通道也就不复存在了。于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公然形成对峙的双边关系,其中任何一边都无法决定或战胜另一边,整个现代哲学陷于前所未有的理论危机——“极端主观主义”与“极端客观主义”,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同时打击哲学理论本该具有的完整性本质。

二、从现象学解读马克思对二元论的批判

批判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范式,构成了梅洛-庞蒂现象学与马克思思想结合的基本点。他在《知觉现象学·前言》中明确指出:“现象学最重要的成就”在于“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主义结合在一起”[1]16,既批判主观主义意识哲学,又批判客观主义科学哲学。按照他的说法,马克思的思想也是这样一种批判的哲学:“他始终在两条路线上作战,一方面批判形形色色的机械论,另一方面与观念论展开斗争。”[2]128

二战后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法国学术界热议的话题。然而,究竟如何解读马克思主义才是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真正还原,学者们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当时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其政治经济学思想,理解为类似于物理学原理的经济科学。梅洛-庞帝对此持否定态度。在他看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所谈论的规律决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性规律,而是在历史意义上的结构性规律;马克思所谓的“人类社会”“经济社会”,也不同于物理学家眼中僵死的客观事实,而是哲学家眼中导向新制度的灵动机制,是人民群众在客观历史条件下自我创造、自我确证的实践过程。如果用经典物理学的眼光对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话,那就恰恰走到了马克思的反面。因为马克思正是为批判古典经济学自然科学的态度,而创立他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的。那种把人等同于物、把人的经济活动等同于客观事物的古典经济学派,在马克思看来,是机械唯物论哲学在经济学的延续,是为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永恒性、真理性服务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据梅洛-庞蒂看来,马克思对科学主义唯物论的批判直接表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哲学的评论。费尔巴哈“从自然科学中获取灵感”,揭示出一个唯心主义视野之外的感性世界,这样的理论功绩是无可非议的。可是,他仍然停留在物理学和化学层面上理解自然,没有把自然放在“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生产基础上”。

马克思说:“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它的具有通俗形式的逻辑,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狂热,它的道德约束,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求得慰藉和辩护的总根据。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宗教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2]127[4]1-2从这番话里梅洛-庞蒂看出,马克思不是单纯地用拜物教代替上帝宗教,而是以一种现象学眼光审视宗教的异化本质。一方面,作为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历史存在,宗教同其他历史存在一样,都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正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宗教的意义又是以一种“异化”方式表现出来的。它是人们对自身物质性的一种精神抽象,是人们要求抛弃此岸世界物质枷锁的一种超验表白。因此,批判宗教,并不意味着用科学神话替代宗教神话,也不意味着用客观规律替代宗教教义,而是欲求在现实的个人关系中、在连续不断的历史活动中揭示其虚幻背景之后所投射的具体的历史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性实践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高度社会性的植物
社会性死亡
the Walking Dead
孤独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