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人杰贯古今

2015-10-19 06:47刘增祥
乡音 2015年2期
关键词:炮楼日军

文/刘增祥 李 鹏

“燕赵史话”之沧州

狮城人杰贯古今

文/刘增祥李鹏

“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沧州因拥有千年铁狮,被称为“狮城”。沧州历史悠久,自古有水陆码头之誉,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达227公里。沧州有几千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民族较早开发地域之一,是饮誉中外的“杂技之乡”“武术之乡”。沧州地灵人杰,神医扁鹊、河间王刘德、传诗经的毛苌、北齐科学家信都芳、山水画家展子虔、地理学家贾耽、唐诗人刘长卿、北宋贤相张知白、明两广总督刘焘、天文学家李天经、近代工业先驱张之洞、清代学者纪晓岚、京剧大家荀慧生、刘喜奎等,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册中,均占有光辉的一页。

本文为读者介绍奋战沙场、屯垦戍边、长年守护炮楼的三位现当代人。

赵锡章

赵锡章:携寿衣上疆场壮烈殉国

赵锡章1901年出生在河间三十里铺村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赵志宽是晚清举人。八岁到本村毛公书院读书,在保定育德中学完成初中学业后考入清河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第九期。毕业后到晋军服役,先后任排长、军事教官、作战参谋、陆军第七十师参谋长等职,1935年升任陆军独立第三旅第四团团长。赵锡章深得官兵拥护,傅作义曾表彰他“带兵有方”。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全面打响,赵锡章义愤填膺,多次请缨上阵,杀敌报国。在给妻子的信上表示决心:“我一定要与侵略者死战到底,绝不穿着军装过黄河!”1937年9月,为阻击日军入侵山西腹地,第二战区长官部决定在晋北灵丘一带布防御敌。晋绥军各部纷纷奉命开赴前线。赵锡章率部开拔前专门为自己缝制了一身寿衣,亲笔写上“不成功便成仁”六个大字,此后每逢有战,都携这套寿衣出征,视死如归。

赵锡章率团日夜兼程,于9月9日到达广灵指定位置,构筑防御阵地,阻击日军三昼夜后奉命转移到平型关西沟一一五师左翼布防。25日日军进抵军阵前,平型关战斗打响,一一五师与晋绥军各部居高临下,猛烈突袭日军,经一天激战,中国军队全歼了日军精锐坂垣师团第二十旅团。这天的赵锡章指挥全团沉着应战,先后阻击了前后日军会合和从包围圈左翼突围的行动,为主力合围全歼三千敌军的平型关大捷做出了有力保障。

10月中旬,以保卫太原为目的的忻口会战打响,赵锡章团担任中央地区的守备任务,他用“抗战必胜,战殁光荣”的口号激励全团官兵奋勇作战,亲率部队发动多次反冲锋,打退日军一次次的猛攻,阵地前日军陈尸累累,自己也伤亡惨重,但官兵们的土气十分高昂,宁死不退,牢牢坚守阵地到会战结束。忻口会战,中国军队共歼日军万余人,成为抗战中华北战场一次歼敌最多的会战,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战后赵锡章因功升为陆军第十九军七十师二一五旅少将旅长,部队转至晋西吕梁山南部隰县休整训练。

1938年2月,日军为达渡黄河进攻中原之目的,向晋西地区发动进攻,以消灭山西境内的中国军队主力,20日日军率先向二一五旅阵地发动进攻,赵锡章亲临前线,严密部署,指挥部队利用有利地形,击败日军三次强攻。受挫的日军调来飞机大炮向二一五阵地狂轰滥炸,随之发起集团冲锋,二一五旅官兵集中火力,拼死战斗,血战至下午四时,阵地终被日军突破,赵锡章集中余部在川口镇与日军进行惨烈的肉搏战,川口镇上杀声震天,刀光闪闪,血肉横飞。战区长宣布为减少伤亡,命二一五旅撤出战斗。当日夜,赵锡章率部趁着下弦残月撤往任家岭一线,撤退之机,赵锡章命卫兵抬着隰县民众所献木料打成的棺材同行,以此激励全体官兵不惜死战。

次日拂晓,日军攻占二一五弃守阵地,发疯地追寻二一五旅,十时许追至任家岭,趁赵锡章部阵地尚未巩固,发动突然猛攻,二一五旅工事全部被炸毁,伤亡过半。到下午二时,各团阵地均被突破,双方陷入争夺混战,位于杨树堡的旅指挥部被日军三面包围,形势万分危急,赵锡章亲率旅部官兵组成敢死队出击,激战中,赵锡章左肩中弹,副官让护卫长架护旅长撤走,自己守阵掩护。赵锡章大声说,“我之衣衾早已备好,此即我葬身之所,今日有死无生。”坚决与属下共生同亡战斗在一起。但敌我兵力悬殊,日军又将敢死队逼回村内,再次猛烈炮轰,赵锡章不幸头部中弹,壮烈殉国。旅部敢死队将士伤亡殆尽,全旅大半官兵战死沙场。后来整理赵锡章遗体,全身中弹七处。

赵锡章将军阵亡后,遗体葬于石楼县东高家沟。为表彰赵锡章临危不惧,英勇杀敌,以身殉国的壮举,国民政府于1938年3月28日通令褒扬,颁布特别优恤,并追赠为陆军中将。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授赵锡章将军以革命烈士,晋“中华民族英烈”之列。在北京卢沟桥抗日烈士纪念馆和南京雨花台抗日烈士纪念馆的纪念碑上,都铭刻着民族英烈赵锡章的英名。其英姿也展现在建川博物馆广场的“中国壮士群雕”中。

(刘增祥)

张仲瀚:新中国屯垦戍边第一人

张仲瀚出生于沧县崔尔庄一个官宦之家,其伯父张吉墉曾任察哈尔省高等法院院长、第二集团军执法处长等职,是冯玉祥的七谋士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他就读在北平平民中学,刚十六岁的他出任学校的宣传队长,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并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曹幼民。1932年,经学长介绍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主编进步文学刊物《新帆》,并创作反映柔石、殷夫被害的独幕话剧《刑场》和展现东北抗日义勇军斗争的《冰雪前线》。

1933年春,张仲瀚回到家乡,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被荐出任博野县公安局长,他以此身份设法保护了此前参加高蠡暴动的一些地下党员和积极分子。

卢沟桥事变后,张仲瀚根据党组织的要求,坚守岗位,大力宣传党的团结抗日方针,抓紧培植发展武装力量,把他领导的160多名警察、280名保安和全县两千多人的“守望队”合并集合,编为三个团,将参加过高蠡暴动的积极分子充实为中层骨干,正式打出“河北民军”旗号。1938年春,中央决定整编冀中抗日力量,河北民军编为冀中军区第一师,张仲瀚积极响应冀中区共产党员发动组织抗日武装力量的号召,向组织要求辞去师长职,请缨到家乡又组建了一支千余人的津南抗日自卫军,袭击小股日伪军,惩办汉奸,开创了新的游击区。1939年1月,贺龙率部挺进冀中,津南抗日自卫军改编为一二○师七一九团,张仲瀚任团长。从此以后,张仲瀚跟随贺龙转战冀中、冀南、晋绥等地。

1942年1月,七一九团奉调陕甘宁,驻防米脂县,在胜利完成保卫陕甘宁边区北大门的任务的同时,张仲瀚兼任南泥湾垦区区长,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毛泽东等领导多次视察七一九团,看到他们生产的粮食、养殖的鸡鸭、生猪,高兴地连连夸奖“好!好!这不就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吗!”贺龙同志评价说“燕赵多才子”,续范亭老人陪同朱德总司令视察时作《风云在巡边》诗,以“镇边将军知是谁,燕赵男儿贵姓张”之句赞誉张仲瀚。

抗战胜利后,张仲瀚调到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工作,担任叶剑英的高级联络员。在与国民党和美方代表的谈判周旋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1947年,张仲瀚率新组建的教导旅在西北战场先后参加了保卫延安、荔镇阻击战,1948年,教导旅编入二纵独立第六旅,参加了宜川战斗,独六旅勇插敌后强占黄河渡口,使后续部队顺利渡河,集中兵力先歼敌援军于瓦子街,再聚歼宜川守军。此役歼、俘敌军三万七千余人,致敌军长刘戡、师长严明自戕身亡。此战使独六旅和张仲瀚闻名全军。后独六旅挺进甘南,抢渡洮河,扫荡了西北马家军的后方。再作为一野二军的先遣部队随王震将军进军新疆。

1949年9月底,十万大军进疆时中央就决定在这块与国土六分之一的辽阔土地上屯垦戍边。1950年,张仲瀚任二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兼第九军政委,他和陶峙岳组织水利、土壤、农林专家奔赴亘古荒原、大漠戈壁勘测,选定了石河子、炮台两大垦区先期开垦。

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省区市和国家部委多次向兵团求援。危难时刻见精神,张仲翰多次召开会议,做通兵团各级领导思想工作,树立为国分忧的意识,先后东运八千万斤粮食,数千吨肉类和食糖支援各省份。1961年,他的家乡沧县也发出求助,兵团当年就给沧县运来八十万斤粮食和副食品,挽救了众多乡亲的性命。而且这是在兵团自己也勒紧腰带,省吃俭用的情况下做到的,并且还接纳安置了数十万内地赴疆渡荒的难民。

1962年5月,伊犁、塔城等边境地区的数万边民在境外势力策动下,越境外逃。在这紧急关头,张仲翰上报党中央称,“边境线内,三五十公里内的土地交给兵团,我们发挥战斗队、生产队的作用,为逃离边民实行代耕、代牧、代管,待他们回来,全部交还给他们。”这个良策佳措经中央同意,兵团立即抽调各师团的干部职工万余人,组成数百个“三代”工作队,急赴一些地区按部署开展工作,使边境地区的生产、工作和群众生活很快安定下来,顿解边防之虞。到1965年,新疆建设兵团在边境沿线建成了58个边境农场,种植庄稼、栽树筑路,守卫着长达2019公里的边境线。

从划开军垦第一犁,到“文革”前的十几年间,新疆建设兵团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建成了一百六十多个机械化大型农牧场,独立工业企业130多个,十几所大专院校和医院;准葛尔、塔里木戈壁变为绿洲,石河子、奎屯、库尔勒、北屯等座座新城在边陲广阔的原野拔地而起。从初始的十万转业军人发展到一百多万军垦战士、总人口达到二百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呈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65年拍摄的纪录片《军垦战歌》曾全方位地展示了兵团的光辉成就,一曲《边疆处处赛江南》的悦耳插曲传遍大江南北。

“文革”中,张仲瀚身陷八年牢狱之灾,1980年在北京去世。

(刘增祥)

张仲瀚

曹文通:一座炮楼28年的守护

一位65岁的老人,28年执着守护一座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炮楼,吃住在这里,保存了侵华日军留下的罪证——

历史虽已逝去,但不能被淡忘。沧州就有一位老人,28年执着地守护着一座当年侵华日军留下的炮楼,他就是曹文通。这座炮楼时隔70多年,经过老人多年的守护和修缮,初建时的原始样貌得以保留下来。据了解,“捷地炮楼”是京沪铁路沧州段仅存的一处反映侵华日军罪行的历史铁证,这样的老炮楼,在全国也不多见。

炮楼坐落于捷地村的东侧。从沧捷路往东,沿着一段一米宽左右的石板路往前走,穿过一段长约200米的老式铁轨,就来到了这座老炮楼的脚下。

筒状的炮楼有八九米高,炮楼四周没有其他建筑,唯有这座炮楼在乡野中孑然而立。往东望,只见不远处的京沪铁路上一趟列车疾驰而过,往北,则是减河水缓缓流过……

倚靠炮楼东墙有两间砖房,守护炮楼的曹文通老人就住在这里。他头发花白,身材削瘦,背有些驼,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苍老一些。为了守护炮楼,曹文通从1986年就搬了过来,至今已经28年,从来没有离开过。

曹文通抛家舍业,搬到这荒郊野外,这里冬天冷夏天热,没有水不通电,他是怎么想的呢?“过去村里人盖房缺砖和钢筋,就来扒炮楼。1986年,隔壁村的一座炮楼就被扒没了。我一看,这样可不行,这炮楼可是当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略中国的铁证。1937年,鬼子攻进我们村的时候,在村里一次就杀了92个村民!其中就包括我父亲的姑姑。我老伴儿的爷爷也是被鬼子用枪托活活打死的!国恨家仇不能忘,不能让这段历史断在我们这一辈,我主动向村干部要求看护炮楼。”他说。

起初曹文通没在炮楼住,但一天他刚制止了一拨来扒炮楼的,第二天过来一看,炮楼又被人夜里破窗而入。就这样他搬着被褥,住进了炮楼。

曹文通的老伴儿说:“那时候,他一个人住在炮楼里,用砖垒起一张床,铺上麦秸睡在上面,那会儿不时还会有老鼠窜出来。有人来这里挖土扒砖,他就护着不让人家动,每天都不能回家吃饭,我就做好了给他送来。第二年,没办法,我们就在这里搭起了两间房,全家都陪着他来看护炮楼。当时,最小的孩子只有两岁多,到炮楼里会怕得躲到墙角不敢动,直到孩子们成家,才陆续搬了出去。”现在,曹文通和老伴儿继续守护着炮楼。

炮楼西边的那段铁轨是京沪铁路的老线。当初在这里建捷地炮楼就是为了看护这两条铁轨,日军也是从这里运走了我国大批物资。京沪铁路改线后,曹文通专门跑到天津铁路局,经过反复沟通,最终把这段铁路的保护申请审批下来,让它和炮楼一起完整地呈现当年的原貌,更有力地佐证那段日军侵华历史。

但就在好消息传来的第二天,曹文通发现铁道上的许多铁螺母和夹板锁头不翼而飞,40公斤重的道轨夹板一夜之间少了5个。曹文通坐不住了,他每天都像巡道工似的提着工具沿着铁道反复查看。即便这样,他一离开,东西照样还丢。

这些年,为了防备不速之客,曹文通可是煞费苦心。前些年,为防盗窃,曹文通就养过五条狗。后来,为了不让人破坏炮楼和铁轨,本来就生活拮据的曹文通还动用了现代科技手段,自费安装了8个摄像头,构成了“无死角炮楼防盗系统”。

从住进炮楼的那天起,再来取土的村民被曹文通的劝说和善良的憨笑统统挡了回去。但是,炮楼北面已经有些倾斜了。为把已经倾斜的炮楼“扶正”,曹文通搜肠刮肚想办法,向别人借了8个千斤顶,顶在炮楼西墙和北墙上,阻止炮楼继续倾斜,然后挨个摇动千斤顶,炮楼慢慢被“扶正”。每当炮楼“扶正”一点儿,曹文通就把石子填入底部的缝隙里,固定底座。这项庞大的工程他一个人整整干了50多天。

炮楼基座的钢筋裸露出来,为了培固炮楼四周,曹文通自己也记不清运了多少方土,光马车的车轴就用坏了6根。他还自费1万余元,购置了钢筋、沙子、石子儿等建材。为了使炮楼保持原样,曹文通对水泥十分挑剔,颜色不一样的不要,型号不同的不要。他还自己安装了黑色塑胶排水管,有效地防止炮楼被雨水侵蚀。

以前村民都不理解曹文通为什么不出去挣钱养家,反而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一个废弃建筑上,甚至冷言讥讽。直到县里下发文件要保护这个文物,他们才渐渐理解了曹文通。

炮楼里是什么样子的?

李文通和他守护的炮楼

“这里是卫生间,以前炮楼里灶台、下水道和门都有,那边那些小窗户都是射击孔,四面八方都能射击。顶上有瞭望塔,可以看到360度。”曹文通为只一次的跟人介绍,自从前些年这里获得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也当起了捷地炮楼的义务讲解员,把一个个有关炮楼的故事告诉参观者。

“当时日军为继续南侵灭亡全中国提供交通条件,对当时的津浦铁路实行重点保护,在沿线修建了许多炮楼据点,捷地的这个炮楼就是其中之一。”对于炮楼的建设时间、内部设施,还有炮楼这些年经历的各种故事,曹文通已经熟记于心。“当时,日本人为修建这个炮楼,勒令捷地村和附近几个村的村民,用刺刀逼迫每家出5块砖和一名劳力。炮楼建成后,日军又在附近建了兵营,驻扎了50多个日本兵。炮楼共三层,两层供当年的日本兵居住。”

现在不仅炮楼在曹文通的细心修护下,保留了原貌,周边也从坑洼的荒地,变得瓜果飘香满目葱绿。种上了核桃树、柿子树、桃树、石榴树,旁边的菜园里种上了玉米、花生、芝麻等,还有那盛开的美人蕉在阳光下摇曳生姿……

每天清晨,很多村民喜欢来这里遛早,曹文通也喜欢蹲在炮楼旁抽一支烟,看看眼前这一切,回顾一下历史,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满足感。

曹文通得过两次脑栓塞,现在身体情况不太好,但他表示只要还能坚持,就会一直守下去,把炮楼的故事传下去。

(李鹏)

陈毅为老农让路

陈毅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期间,有一年初春,当他走到稻田中一条很窄的田埂时,看到对面来了一位挑着担的老农。为给老农让路,他立即脱掉鞋袜,挽起裤腿,站到结着薄冰的稻田里。老农后来得知给他让路的竟是新四军军长时,无限感慨地说:“共产党的大官没有一点儿官架子,若不是我亲自碰到,我怎么都不会相信啊!”

(摘自《领导之友》)

鲁豫上万农民1960年去哪儿了

中国导弹和核武器试验基地建设之初,两个基地生活异常困难,加之地处戈壁,没有社会依托,柴米油盐等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无法保障。在1960年初,部队从河南、山东等地秘密招收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大约一万人,他们中有做酱油、酿醋、做粉条、磨豆腐、掌鞋、修车、养殖、种菜等各行各业的师傅。部队通过当地政府,秘密物色人选,进行严格政审考察。这些人严格遵守着“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规定,可其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要去哪里干什么。实际上,他们一夜之间来到了大西北的两个基地,至今这些农民中许多人的第二代、第三代还生活在那里。

(摘自《国家命运》陶纯陈怀国/著)

天下何人快活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问君臣:“天下何人快活?”君臣中有说“功成名就”的,有说“金榜题名”的,还有说“富甲天下”的,等等。太祖对这些回答均未置可否。这时,有个叫万纲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此言一出,众皆愕然。太祖龙颜大悦,连夸其见解“甚独”。

(摘报)

羊年到来说“羊戏”

农历2015是“羊年”,不由想到戏曲舞台上的“羊戏”。

有关“羊”的剧目,有一些是直接表现动物羊的。最早的是汉代故事戏《苏武牧羊》,出自《汉书·苏建传》中所附《苏武传》。隋代故事戏有《龙女牧羊》,出自唐代李朝威传奇小说《柳毅传》,是一个神话传说。宋代故事戏有《牧羊卷》,表现朱春登之母和妻子被其婶母逼至山中牧羊,是一出悲喜剧。

尤其是有一出《变羊计》(宋代故事戏),竟出了巫婆变羊的场面,非常有趣。这出戏出自明人汪廷讷作《狮吼记》传奇。演的是一个叫陈季常的人年老无后,在外纳妾。他的妻子柳氏得知后,非常气愤,就用绳子把陈拴在床上。陈的朋友苏东坡与之定计,让一个老太太化装成羊,换出了被拴着的陈,且装神弄鬼,说:“陈季常已被阎王勾去。”这时,陈与妾欢会后归家,诈称在阴曹见到了老母,责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命柳氏允许陈纳妾。柳氏因惧怕而允许了。这出戏宣扬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思想,没多少可取之处,但表演上还是有些特点的。

猜你喜欢
炮楼日军
仙来古炮楼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捶醒穿日军制服、行纳粹礼的无知
小兵张嘎(下)
珠海炮楼十日谈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多少往事炮楼中
苗山深处的炮楼群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