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

2015-10-20 15:58唐宝民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海国总理衙门黄遵宪

唐宝民

魏源被称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有感于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后,魏源写成了《海国图志》一书,旨在通过这本书,使国人能够了解外部世界,重视世界的变革,看到本国的落后,以此来适应挑战,努力缩短中国和外国之间发展上的差距。

《海国图志》于1843年出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出版后却没有几个人读,20年间才卖出了1000来册。但这本书流入日本后,却广为流传,诚如史学家所言:“正是《海国图志》掀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变革后的日本开始强大起来,不断向外进行扩张,并于1894年甲午海战中打败了中国。

无独有偶,清代学者徐继畲,曾撰写了一部帮助国人认识世界的启蒙著作——《瀛寰志略》。1849年,《瀛寰志略》正式刊行,也遭到了空前的冷遇。非但如此,这本书的出版,还引发了那些永远砸不碎的花岗岩脑袋们的公愤,因为这本书的观点打碎了国人“世界中心”、“天朝上国”、“国中之国”的迷梦。在遭到种种打击之后,这本书被停止刊印,打入了冷宫。

然而,这本书在大海的对面岛国日本却受到了热捧。《瀛寰志略》传到日本后,引起极大重视,人们争相阅读,被不断地重印,被誉为是“通知世界之南针”。此时正是日本历史上重大政治改革“明治维新”即将发起之际,可想而知,此书对日本民众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1871年,中国与日本缔结了《中日修好条规》,黄遵宪受命出任第一任驻日参赞。在日期间,黄遵宪认真进行实地调研并开始着手撰写《日本国志》,以期为中国摆脱困辱提供借鉴。黄遵宪花费8年时间完成了《日本国志》,共12志40卷50万字,此书“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集大成代表作”。书稿完成之后,黄遵宪一直在想方设法出版,但就是没有人能认识此书的价值。黄遵宪曾想把此书稿投给总理衙门,由官方出版社出版,但他级别低,只能通过李鸿章向总理衙门推荐,李鸿章热情地推荐了这本书,但总理衙门并没有理会他的推荐。后来,黄遵宪又将书稿转给两广总督张之洞,希望张之洞能给予推荐,张之洞也热心做了推荐,但总理衙门还是没有理会。官方出版社既然没戏,就只好给民间出版社了。黄遵宪便将书稿给了广州羊城富文斋书局,但羊城富文斋书局对这本书也不重视,所以一直未能刊印。

《日本国志》1887年在日本刊行后,受到日人的关注。直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

一个民族未来是强大还是落后,从对待书的不同态度上,就可预知出来。对书的不同态度,决定了民族不同的命运。

[感悟]中国自古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对周边的国家有着强烈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国人传统意识中的文化优越感,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包袱。由此,当长期处于文化优势地位的中国遭遇西方文化的冲撞时,优越已久的国人习惯性地将西方列强视为蛮夷之邦,根本没有意识到富有生命力的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在以后每一次变革中,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清政府坐拥着华夏正统文化这个巨大的包袱,让每一次文化的对接交融都变为惯性抵触,让每一次的迈步前行都变得步履维艰,一次次地失去变革时机,最终沦为被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封闭保守的心态最终酿成了近代中国受侵略受奴役的屈辱历史。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城厢中心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海国总理衙门黄遵宪
黄遵宪
一部书,两种命运
总理衙门:近代外交机构的萌生
黄遵宪研究综述
黄遵宪埋书稿
变与不变之间
清政府与《江华条约》关系新论
争于庙堂的道器与中西
300天冤狱谁担责
失败也能卖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