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发展终身学习力

2015-10-20 02:02刘濯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有效探究思维可视化学习力

【摘 要】信息时代,“智本”将超越“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以知识及信息的主动且高效获取、整合、转化、创新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力尤为重要。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学习力教育”的多层体系,发展“学习力教育”的技术创新,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这种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力;学习策略;思维可视化;有效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4-0018-02

【作者简介】刘濯源,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上海,200241)特聘研究员,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主任。

当下,人类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智本”将超越“资本”成为第一生产要素。所谓“智本”并非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和“常速积累”,而是知识及信息的主动且高效获取、整合、转化、创新能力,即学习力。学校教育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这种比“学会多少知识”更为重要的能力?较为系统化的答案是——从宏观课改策略到具体教学实践的参照。

一、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

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它是方向性问题,也是关键性问题。一件事,方向如果搞错了,一切努力都不只是付诸东流那么简单,而是会让你离真正的目标渐行渐远!

但是我们当下的教育抑或各类所谓的新教育,我们当下的教学抑或各类所谓的新教学真的找对方向了吗?笔者认为,我们中的大多数在大多时候还是找错了,因为“传统课堂”依然岿然不动,“知识灌输”依然大行其道!知识有用吗?这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有些有用,有些确实没有用,有些甚至还有负作用;另外,即便是对那些真有价值的知识而言,只有在学习者能够理解、内化、运用时才真的有用,否则也不过是为大脑平添负累而已。因此,无论知识是否有价值,“灌输”都是错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除了对知识本身价值的评估,我们还非常有必要跳出知识这个框框,去发现更高或者说是更深层面的价值——知识及信息的主动且高效获取、整合、转化、创新能力——学习力。

为什么要高度关注学习力?

第一,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互联网这个怪物突破时空藩篱,早就把“信息不对称”这个概念击得粉碎,各类知识浮在云端,浩如烟海,随时可查,随处可查。而且正如张春华老师所言,“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知识‘折旧率也越来越快”。因此,到了信息智能文明时代,再追求“将知识精确地背下来”的学习目标既不可能也无意义。

第二,问题解决与创新虽然离不开知识,但并不是仅靠已有知识进行简单的拼凑,而是靠思维能力。但以灌输为主的“填鸭式”教育恰恰是“反思考”的,至少是不思考的!题海战术把学生脑子搞晕,死记硬背把学生脑子搞僵。中国的小学生每天“知识”的摄取量是美国孩子的30倍,但其价值又在哪里呢?只是争分争秒地猛塞,却不给思考的时间,即便都背下来,也不过多一个“两脚书橱”,更何况这种做法还有巨大的负作用——厌学、思维僵化!

第三,即便仅从学习成绩这个维度来看,可持续的学习成绩也是来自学生的学习力而非知识灌输的数量与次数,因为学习不是体力活。依据大脑的特性及其运作机制:相对简单具象的知识尚可通过灌输来使学生完成识记任务,但相对复杂抽象的知识就必须藉由学习者的深层理解来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而要解决高度复杂抽象的问题则必须依靠发展良好的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因此小学阶段的“好成绩”的确可以通过机械重复和强化训练来实现,但这种本末倒置、竭泽而渔的做法危害极大。到了初中,这种被“灌”出来的“好成绩”就难以为继了,大多数学生会露出马脚。通过所谓的“苦学”或“恶补”可能会将成绩下滑暂时延后,但到了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中后半程还是会暴露,成绩大幅下滑、厌学情绪陡然增加绝非小概率事件。

藉由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回答:一定是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而教,为实现不教而教!

二、如何构建“学习力教育”的多层体系

当我们确立了“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力而教”这一“后课改时代”的核心目标后,就必然要面对以下问题:如何帮助那些早已习惯“知识灌输”的教师们转变教学观及教学方式?如何帮助那些早已习惯“张嘴等食”的学生们转变学习观及学习方式,唤醒其学习动机,恢复其思考意识?如何让那些追求短期效益、唯成绩论的家长们理解这种转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难做”不等于“不能做”,更何况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它不但关系到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还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及文明程度。

如何推动“知识灌输教育”向“学习力教育”转变呢?

1.宏观层需要战略指引。在《提升学习力:后课改时代的必然诉求》一文中,张春华老师通过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提醒我们要将发展学习力设定为“后课改时代”的核心目标,并且针对学习力的三大主要构成因素(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提出了如何让学生乐学、恒学、慧学(智慧地学习)的有效策略。

2.中观层需要课改实践。在《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郑志湖校长基于浙江省天台中学的课改实践,条理清晰地为我们阐述了如何围绕“提升学生学习力”这一目标进行“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及“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3.微观层需要课程样例。在李林娟老师的《引导学生反思,提升学习能力》、沈华兵老师的《从思维多样性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什么是“提升学生学习力”的课程——结合具体学科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会思考、运用思考、享受思考的思维型课程。而李林娟老师所强调的“反思”与沈华兵老师所强调的“思维多样性”则基于两个不同视角——两个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视角。

三、发展“学习力教育”的技术创新

中国人非常讲究“以道御术”,但又多对此有所发展“学习力教育”既需要明晰“道”也要善于借助“术”,尤其是创新性教育技术。至今,我所带领的研究团队已经在“学习力系统提升技术”这个“试验田”中深耕了15年,依据研究经验,我们将这方面的技术大体分为五类:

第一类,心理发展技术,主要包括正向激励、冥想训练、NLP(神经语言程式学)、萨提亚模式、催眠治疗、五维人格测评等;第二类,思维发展技术,主要包括思维导图、思维建模、六度思维品质提升训练、基础逻辑能力训练等;第三类,高效记忆技术,主要包括专注力训练、全脑记忆术等;第四类,教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思维可视化教学系统、微课程制作、未来课堂构建、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第五类,家庭教育技术,主要包括智慧家长课程、翻转课堂支持等。

以上技术在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及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500多所课题实验校中得到多层次的、不同程度的实践应用,效果较为明显,尤其是在小学与初中阶段的实验效果更为显著。由此可见,发展“学习力教育”是越早越好的。当然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只要变“灌输型教育”为“学习力教育”都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冯姬.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美]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刘濯源.赢在学习力[M].沈阳:万卷出版社,2008.

[4]张庆林,邱江.思维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7]程平源.中国教育问题调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8]周长生.为不教而教[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有效探究思维可视化学习力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三种”策略应用
轻摆渡,济江川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
基于思维的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小学数学作业针对性批改的有效性的研究
向“美丽课堂”出发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