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积极人格的培养①

2015-10-21 17:07李会敏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5年9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人格情绪

李会敏

[摘          要]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对幼儿进行积极心理引导和教育,能为幼儿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家庭是幼儿形成积极人格的重要影响因素,能有效促进其积极人格的形成。

[关   键    词]  情绪体验;行为构建;人格形成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7-0008-02

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主张探寻人的积极品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帮助人们挖掘其潜力和创造力,树立自信、坚定信念。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拥有积极品质的人能更好地发挥其潜能、更好地体验生活、更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是幼儿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通过幼儿积极情绪体验、积极行为构建,有效促进幼儿积极人格的形成。

一、积极情绪体验

情绪不仅影响幼儿的认知过程,还影响其积极人格的形成。持久稳定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幼儿形成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稳重等积极人格特征。当幼儿的情绪处在积极状态时,会更加自信主动,思维活跃,乐于学习,勇敢且富有创造性。反之,则会成为易生气动怒、跋扈娇纵、爱哭泣的孩子,更易被伙伴群体孤立,强化不良情绪的积累。幼儿情绪易冲动、易传染、易转移、不稳定、情绪调控能力差。但幼儿情绪可塑性强,家长应帮助幼儿获取积极情绪体验、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

(一)创设宽松和谐、规范有序的家庭环境

理解接纳、宽容和谐的情感氛围,是幼儿形成积极情绪的前提条件。家长对幼儿无条件的接纳与关爱,使幼儿感受爱和尊重,心情愉悦,极易产生向上的积极情感(乐观开朗、自尊自信)。规范有序、美感意趣的物质环境,是幼儿形成积极情绪的物质保障(情绪稳定、坚持自制)。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天生具有秩序感。规范有序的环境,符合幼儿心理需求,心情愉快。家庭中的家居物品,摆放有序;家人的生活作息,规律有序。这些都是幼儿积极情绪获取的基础条件。

(二)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情绪、恰当表达情绪

幼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不会表达自己情绪。家长可以通过绘本阅读、故事表演、角色扮演等游戏,让幼儿理解情绪的产生、尝试换位思考,体验感受不同处境的心理情绪。如绘本《各种各样的情绪——感觉大书》,画面生动有趣,表情夸张到位,非常巧妙地呈现各种情绪,有效地帮助幼儿认识情绪,并理解其产生的原因。《菲菲生气了》《生气的亚瑟》等都是情绪管理的绘本。幼儿在两岁半,会出现“第一次反叛”。情绪易激动,特别任性、执拗,甚至为达到目的,哭得歇斯底里,不惜伤害自己。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淡化处理的方法。其次可以采取不制止、不干涉的方法,让幼儿将不良情绪彻底发泄,待安静后,再进行对话处理。但对于脾气暴躁、大闹不止,甚至动手动脚的幼儿而言,可以尝试“特殊方法”。当家长发现孩子无理取闹大哭不止时,可以抱着孩子突然说:“你是谁家的宝宝啊?怎么到我家来了啊?”(幼儿惊慌)“我家宝宝很乖的,不会哭闹的,你是谁啊?”(幼儿着急解释)待稍微安静后,“噢,你刚才被巫婆施了魔法,对吗?”(嗯嗯幼儿点头)“噢,现在才是我的宝贝呢。”

(三)引导幼儿转移兴趣,培养情绪调控能力

幼儿不明白情绪的好坏之分,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弱,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若不及时宣泄,很容易引起各种心理卫生和行为问题。作为家长不能压抑幼儿的不良情绪,也不能任由其发展,而是要引导幼儿转移兴趣,倾听幼儿的想法,用关爱和理解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父母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认识各种情绪,特别是对于过激情绪的初步认识,尝试进行自我调节情绪。现实生活中幼儿不如意时要发泄其不满的情绪,而父母不能够宽容、理解孩子的心情,用权威占了上风,结果孩子情绪没有发泄出来,长时间抑郁纠结,越积越多,情绪发展就会走向消极方面。幼儿对情绪的认识和情绪的表达常常不一致,情绪表达的发展滞后于情绪认识。家长应帮助幼儿在自我实践体验中,培养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家长可以创设条件,通过亲子游戏、家庭舞台、秘密话吧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自我实践中调节和舒缓不良情绪。另外要正确对待幼儿的不良行为。幼儿由于知识经验的匮乏,还不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有时候会犯“无心之错”,家长应站在幼儿角度,与幼儿真诚交流,理性对待,冷静处理。过度严厉的指责,反而会强化他的错误意识。同时生活在批评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退缩、责难、抵抗、执拗等不良人格特征。

二、积极行为构建

积极情绪产生积极行为,但积极行为的产生不是刻意教育所得,而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构建。

(一)隐性教育

家长应注重幼儿积极行为形成的隐性教育,即“教育无痕”。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藏起来,不露痕迹地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身正为范,家长的榜样人格是幼儿积极行为构建的基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成长和知识获得是在不断的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的”。家长的榜样行为,无形中会影响到幼儿积极人格的发展。孔子曾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庭环境、家长自身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灵的成长和积极人格的形成。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父母对长辈的孝敬、对他人的谦让、对子女的疼爱,以及对小动物们的关心,这些优秀品质直接影响着孩子亲近社会的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为后期具有高尚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人文环境

良好的家庭人文环境是幼儿积极行为形成的摇篮。积极向上的人文環境,包括民主有序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一对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探索的父母,潜移默化中会培养出一个积极乐观、热情开朗的幼儿。家庭中处处体现温馨、意趣、学习的角落,闲暇时更多出现的是打球、爬山、听音乐、泡图书馆等文化娱乐,这种生活风格无形中促进幼儿积极的人格行为。家庭不仅重视人文环境中的文化熏陶,还应注重生活中的幽默诙谐。家长的幽默品质,家庭中的诙谐趣事,都会给幼儿带来开心、放松、自由的情绪体验,更易于积极行为的产生。

三、积极人格形成

积极人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个体在对外界事物的影响下,不断内化分析再内化的复杂过程,通过这种内化人格品质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积极人格培养除积极情绪体验、积极行为构建之外,家长还应注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家长可以从两方面着手:(1)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验交往的快乐。如多带幼儿外出活动,扩大眼界,增加幼儿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多陪幼儿逛超市,让幼儿自己选择所需物品,自己买单,培养幼儿与他人交往的能力;邀请邻居或其他小朋友到自己家做客,帮助幼儿感受同伴交往的乐趣。(2)引导幼儿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和交往技能。通过角色扮演、绘本阅读、家庭剧场等游戏环节,培养幼儿换位思考,初步掌握感受、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当幼儿与他人发生冲突时,要学会等待,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家长适当给予引导,切不可大包大揽。

积极人格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幼儿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家长应有意识地利用关键期,通过创设家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引导幼儿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形成积极行为,注重幼儿社会性发展,最终形成完整的积极人格。

参考文献: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人格情绪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积极情绪的主要干预综述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