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筑

2015-10-21 17:19王永强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6期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发展

王永强

【摘要】通过对生态建筑的概念、评价标准及特征的知识理论解读,提出城市规划中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与方法,最后结合我国生态建筑的实际情况,指出生态建筑推行和发展方面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优化环境;发展

一、引言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间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随着全球资源锐减、环境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虑,设计、建设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建筑是大势所趋。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二、生态建筑的概念、评价标准及特征

(一)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 (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它寻求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建筑评价标准

《生态建筑评价标准》规定的生态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住宅建筑)或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公共建筑)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生态建筑评价标准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生态建筑时,对住宅建筑,原则上以住宅小区为对象,也可以单栋住宅为对象。对公共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对象进行评价。评价单栋住宅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住宅所处住区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三)生态建筑特征

生态建筑采用高密度形式的节能技术通过采用高密度的形式以节约土地、更多的使用公共交通和低耗能的个人交通、建造过程中更多的使用当地的材料和可回收材料、使用更好的保温隔热材料、使用节能的暖通空调系统、利用太阳能等措施减少能耗。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1)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2)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3)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三、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与方法

(一)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生态建筑设计应注重把握和运用以往建筑设计所忽略的自然生态特点和规律,贯彻整体优先的准则,并力图塑造一个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建筑环境。从技术层面上,生态建筑的设计要求:1)选址规划尽量保护原生态系统;2)资源利用高效循环,尽量使用再生资源;3)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努力采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自然资源;4)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并采用各种生态技术实现废水、废物资源化,以及再生利用;5)建筑环境健康舒适,日照良好,自然通风,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6)建筑功能灵活适宜,易于维护。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必须以生态的观念、整合的观念,从整体上进行构思。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要做好一个完美的设计,需考虑的要素是:1)建设功能配套完善的居住区。建设合理的高密度或中高密度住宅区,提高公共交通效率,在居住区内能满足住户的日常生活、娱乐、锻炼和休闲所需,将大大地减少人们的出行距离(人类最舒适的行走距离为半公里,但也能欣然接受 1.5公里的行走距离),减少交通工具的使用。2)合理的优化建筑设计。朝向设计合理能使建筑从阳光中获取大量的能量。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住宅往往需要平行布置,并且朝向南面。同时彼此之间要留出足够的距离保证冬季的日照时间。建筑的体形系数直接影响建筑能耗的大小,体形系数越大,单位建筑空间的散热面积越大,能耗就越高(体形系数每增加 0.01,能耗指标增加约 2.5%)。因此,应该将体形系数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3)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因素来优化环境。改变原来无视建筑周围环境的做法,把建筑的外部环境所起的效用放在重点考虑的地位,尽可能多地利用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和要素,以及周围其他建筑和設施所能提供的技术性,合理运用太阳能和风能。这样可以减少建筑中设备的数量和功率,节省能源和运行的费用。

四、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生态建筑已经有很深远的历史,不同于西方的高技派,中国的生态建筑大多是从很不发达的地区起源的,或许当时的技术条件和科学水平没有达到今天的高度,所以那个时代可能只有极少的人认识到该建筑形式的合理性。20世纪90年代后,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真正引入我国,结合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也开展了结合自身特点的实践示范。清华大学的设计中心楼是我国第一座实用的生态建筑示范楼。随后,在上海、广州等城市也逐步开始了生态建筑的实践。客观地讲,我国在生态建筑推行和发展方面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1)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 。“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2)生态建筑本身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目前由于建筑生态技术和材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建筑单方造价过高从而使建筑业主望而却步,开发商也因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缓慢使其不愿冒险开发。3)相关政策尚不到位等。发展生态建筑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要加大生态环境的教育,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其次是国家用制度推进生态建筑及其技术的发展,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补贴建立示范性的生态住宅小区,无偿推广实用生态技术等。4)在建筑设计中先从中、低技术开始,如节能技术、通风技术等。

五、结语

关于生态建筑,国外已经开始投入到实践中,并有好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至于我国在设计和技术上均落后于发达国家,更要积极探索,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去创造新的有本国风格的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 熊国平.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立法研究[J ] . 城市规划 ,2002 (3)

[2] 夏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4] 周浩明,张晓东.生态建筑[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 荆其敏.生态的城市与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猜你喜欢
生态建筑设计发展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区域发展篇
刍议生态建筑设计: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基于绿色理念的城市综合体技术应用研究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