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建筑设计模式研究

2015-10-21 17:19高亮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年26期
关键词:模式研究需求建筑设计

高亮

摘要:建筑通常给人的直观感觉是无感情的物质化概念,但事实上建筑是集美学素养、建筑理论、结构设计等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具有人性化、感性化、理性化特征。其中设计规划是给予建筑物精神的关键途径,当人们利用空间时发生的行为是建筑设计的重要根据,因此建筑设计师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才能使人们的各种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当前建筑设计模型一般是直线型,存在单调、片面的缺陷,这阻碍了设计方与使用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建筑设计模式分析,能够促进建筑设计更加贴近生活、提供人们舒适的居住空间。

关键词:使用者行为;需求;建筑设计;模式研究

引言:使用者行为是指人在生活过程中所存在的特定行为,主要指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我们绝大多数活动空间都是在建筑物中,建筑设计师有责任让建筑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和习惯。建筑设计既需要理性的科学思维又需要感性的艺术思想,在进行建筑设计前,设计师必须要全面了解居住者的行为需求和居住习惯,考虑到设计理论的可实行性与居住者达成一致意见,才算是一个成功的设计。实践表明,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建筑设计过程是赋予建筑人性化特征的重要途径,进而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有一定意义。

一、研究意义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经过数千年的进化与发展,渐渐呈现和谐统一的局面。建筑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居住场所,对保障人们的工作、交际、娱乐等生活起到重要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很容易理解他们对建筑物的需求也大相径庭,而建筑设计大体上讲是以服务为根本目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居住者复杂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得到保证。但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即使大部分设计师考虑到了居住者的要求,但还是有很多建筑设计师由于经验不丰富等自身原因没有遵循居住者的设计初衷,造成居住者的生活不舒适甚至产生困扰。例如:盲人的行为需求与常人的行为需求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基于盲人行为需求的建筑设计与常规设计必然存在差异,应该充分考虑到盲人的先天不足,否则盲人居住者将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产生这种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时没有充分顾及到从使用者行为需求。既然人与建筑的存在是双向的,那么只有当一方完全满足另一方需求时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探究以使用者需求为指导的建筑设计模式,对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及改善建筑设计的科学性起到重大意义。

二、使用者的行为需要与设计者的密切关系

建筑设计的一大目标是提高居住水平,改善生活质量,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建筑设计的需求自然而然也不再是原来仅仅能居住就可以的。而建筑设计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美化生活环境、提高居住质量的过程,关键是建筑设计师设计出的空间需要很好地满足使用者的基本生理需求(吃,喝)、心理需求(安全,舒适)及社会需求(娱乐,交际),才能充分体现空间的使用价值[1]。

建筑设计者创造和设计了特定空间,也是满足使用者行为需求的提供者。使用者的行为需求与设计者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分别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首先,由于人的思维方式是能动的,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会掺杂个人情感和喜好是理所当然的,而这些洽洽并不一定得到使用者的认同和理解。另一方面,使用者对自己的生活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改变是理所应当的,这样就能更好地与居住环境融为一体。综上看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对立的,所以为了打破僵局设计者需要与使用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了解使用者的行为需求和生活习惯,将这些信息作为建筑设计的根据贯穿于设计中,这样就有效地促进了设计者的专业建筑知识与使用者特殊的行为需求完美结合。

三、以使用者行为需求为依据的建筑设计手段

(一)、注重设计前期及中期的介入

建筑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筑计划学中清楚地提到建筑设计就是准确把握使用者对建筑物的各项条件,并努力使建筑空间与日常生活相协调一致。这种和谐不是设计者的单一的想象,而是以使用者的行为需求为基础得出的。因此,建筑设计者应该以建筑计划学的思想理论为指导进行人类行为学分析,并通过观察、走访、实验、调查分析等手段找出人类行为需求的一致之处[2]。

首先,在建筑设计的前期,设计者必须对建筑环境、建筑空间、应有功能等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并满足使用者的行为需求、生存心理、生活习惯,分析合理性和实用性,然后拟定详细的建筑设计规划书,为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舒适性打好基础。

其次,在建筑设计中期,设计师应该按照以使用者行为需求为基础确定的计划书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建筑尺寸、设计风格及建筑材料,并详细解读使用者对建筑空间的需求,同时还要反复进行设计修改,便于最终完成设计。

(二)、注重設计后期介入

使用后评价是一种贴近人性化的设计模式简称POE,主要表现为使用者居住一段时间后向设计者反馈居住评价,这能让设计者了解使用者的真实想法、进行有意义的修改。我们一般把这种模式称为——使用后评价。这种评价体制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经过大量的信息汇集,帮助设计者全面了解居住者的真实想法,进而大大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益。因此使用后评价是以使用者一方为主导,通过体验、经历、提出意见的途径帮助设计者发现并改正问题,同时能为自己解决困扰。因此,注重设计后期介入的方法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发挥到极致,从而更好地提升建筑设计的服务价值。

四、以使用者行为需求为基础的建筑设计过程阐述

我们已经提到过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型是直线型,所谓直线型,是指设计过程只有开始设计和进行交接两个端点过程。而以使用者行为需求为基础的建筑设计以前期准备开始、中期介入完成、后期评价修改,及后续信息反馈为指导。因此这种人性化的建筑设计模式是一个循环的设计过程[3]。传统的设计过程是以建筑设计理论为依据,全新的建筑设计模式将人作为设计主体,并放大了人的需求,从而更符合人性化设计原则。并且,这种新的设计模式是一种多方参与的设计行为,不仅需要设计者获取信息、而且需要使用者进行评价反馈,还需要建筑研究人员等全员配合完成,才能实现建筑与设计的完美结合。

以使用者行为需求为基础的建筑设计过程也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人的生活环境本身就是时刻改变的,所以建筑设计绝不能拘泥于静态设计,而要顾及到使用者的各种复杂的行为需求和生活习惯中,以此实现环境与行为的完美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冲出传统设计思想的束缚、开辟建筑设计模式的新时代。

结语:通过以上分析,以使用者行为需求为基础的建筑设计模式是一种创新型设计模式,较好地满足了人性及生态规律等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居住的看法渐渐由实用性的理性方面向美观性、舒适性、娱乐性等感性方面转移,可见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正在发生改变。未来,为了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行为需求导向型的建筑设计模式一定更加普遍。因此,建筑设计必须要在传统设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创新,才能进一步满足使用者日益提高的需求。总的来说,以使用者行为需求为基础的建筑设计模式,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琰,李志民,赵红斌.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建筑设计模式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2]李娜,孙莞,单鹏宇. 个人行为对建筑空间的需求解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09期

[3]王琰.使用者行为导向下的建筑设计过程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7月17日

猜你喜欢
模式研究需求建筑设计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叙事思维下的建筑设计与表达
传统建筑设计元素在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剧院建筑设计指南之哥本哈根歌剧院
服装设计智能化趋向及模式研究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沈阳市乡村规划编制与建设管理模式研究
高校内部控制的定位与模式研究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