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筝现象研究

2015-10-21 17:50陈万紫
大观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宋词古筝出版社

陈万紫

摘要:筝是华夏正声乐器之一,词更是中华文学的瑰宝,当两者频繁同时出现在词章内,便引起笔者的关注,进而产生探究的热情。究竟在两宋时期筝是怎样的概况?又有多少词人用筝象征难言的情结?那些旖旎悲欢与缱绻离合与筝乐又有何关联?笔者就此问题浅析宋词中的筝现象。

关键词:筝;宋词;音乐现象

一、宋词里筝的模样

筝,作为植根并发展于中华民族的乐器,自有史料记载以来,已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走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历程,甚至更久。大唐盛世古筝首次登上音乐历史的大舞台,蔚然成风,独树一帜,这在当代筝家傅明鉴先生的《唐筝逸韵》里有详尽的考证说明,当它华丽谢幕之后,在两宋的词章里又一次成为音乐文化的主角之一。那么宋词里屡次提到的是怎样的古筝呢?

(一)雁柱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其《生查子》中写到:“含羞整翠鬟,得意频相顾,雁柱十三弦,一一春莺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含羞里不乏得意还明眸善睐的女子演奏的乐器就是古筝。“雁柱十三弦”写出了古筝的核心部件——雁柱和筝弦。所谓雁柱,就是其形状如展翅高飞的大雁,下扎筝板上顶筝弦,起到固定音高和传导音响的作用,更是筝区别于其它民族乐器的重要标志。在调好音之后,众雁柱自然形成一条接近弧线形的阵列,状如南迁或北往的雁阵,而雁季节性长途迁徙的特征和古代男子从军戍边或远走他乡而引发的闺妇思亲等男女恋情相迎合,所以“雁柱”在宋词里就成为一种情感的暗示和象征。

(二)筝弦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这是北宋词人晏几道在《菩萨蛮》中提到筝与弦的句子。这里明确的告诉我们宋代筝是十三弦,它继承了唐筝的形制。《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杂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皆十有三弦。”“他乐”指民间筝伎等演奏的音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至唐代,“十三弦”就特指古筝,宋代亦如此。明代后才出现十五弦古筝。

(三)外观

随着北宋经济的恢复发展,城市迎来了繁华,文化艺术也应势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娱乐业也异常发达,乐器也力求造得美观。笔者基于宋词的管窥之见,宋代筝在唐代素筝的基础上,其外观已有所装饰。北宋苏痒《鹧鸪天》:“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南宋陈云平《虞美人》:“钿筝空贮芳尘满,寂寞朱弦断”,词中“钿筝”,是不影响筝外形前提下的工艺装饰,类似于现在的螺钿工艺筝。那么宋筝弦是怎样的呢?陈云平《思佳客(用晏小山韵)》:“宝筝弦矗冰蚕缕,珠箔香飘水麝风”中“冰蚕缕”说明当时依然承袭了用蚕丝做成的丝弦,且不仅如此,爱美之士还要给丝弦染色,绝大部分染成红色。比如王琪《定风波》:“试把钿筝重促柱,无绪,酒阑清泪滴朱弦”。宋筝的雁柱并不像现今的实木色,而是以白为主的颜色。晏殊《拂霓裳》:“银簧调脆管,琼柱拨清弦”“琼柱”即接近白色的雁柱。,

现在,根据宋词里的描述,我们应该可以在脑海复原宋筝的大概面貌。红木或檀木的筝体,白色的雁柱,朱红色的丝弦,在筝的首尾及侧板会有漂亮的装饰图案。那弹筝的人大多是妙龄女子,在筝上和着音韵,轻重缓急弹拨,深浅顿挫揉按,诉衷情,叹爱恨。

二、筝在宋词中的比重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约两万首《全宋词》有至少210首提及筝,篇幅约占《全宋词》1%;《全宋词》里收录1330余位词人,其中至少92位的词里写到筝,所占比重约7%。音乐只是娱乐、审美的众多活动方式之一,何况不是所有的写词人都能想到或者喜欢古筝,在如此浩瀚的文学典籍里,筝能脱颖而出,又如此频繁的再现,足以证明它在两宋音乐文化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宋史·乐志》载:“每春、秋圣节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座,第二、……第十三、皇帝举酒,殿上独弹筝”,也许因为筝弦数为十三,所以排在第十三。由此可见,筝在宋朝国家级重大活动上也有一席之地。

三、筝在宋词里的象征意义

(一)筝与宋词的美丽邂逅

翻开《全宋词》,我们可以看到风花雪月之艳情,羁旅行役之悲情,离愁别绪之爱情,光阴流逝之伤情…… 而古筝,在宋词里的代称有:秦筝、哀筝、哀弦、瑶筝、钿筝、宝筝、银筝、雁柱、十三弦等等,最有代表性的是秦筝、哀筝、哀弦,笔者认为,宋词里秦筝代指其筝声的音乐风格,哀筝即筝声悲哀的意思。秦筝是什么音乐风格呢?辛弃疾《贺新郎(题赵兼善东山园小鲁亭)》中写到“政尔良难君臣事,晚听秦筝声苦”。他给出了准确的回答,就是“秦筝声苦”,苦楚、激愤的气质风貌。这种凄美苦楚的筝乐与宋词中所抒发和表现的美感趋同,所以两者能走到一起就顺理成章了。

(二)雁柱哀弦皆哀筝

在《全唐五代词》中,笔者看到的古筝更多的说法也是“秦筝”,到了《全宋词》,“哀筝”、“哀弦”的说法渐渐多了起来。笔者认为,长期以来“秦筝”为主体尔后才因为其悲、苦的风格引申出“哀筝”、“哀弦”。比如苏轼《江城子》:“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念情,遣谁听”;比如李祈的《南歌子》:“岳阳楼上听哀筝,楼下凄凉江月,为谁明”;在词作者试图表现悲欢离合、闲愁旧恨、寂寥无助的情感或意象时,筝意象能更直接点明文章主旨,营造阴柔、悲剧之美。

俗话说:“琴悦心,筝悦耳”,有人将琴比作青衣,筝则比作花旦。一个娴淑,一个妩媚;一个高雅,一个低俗。其实,当我们深入探究时,事实也并非如此,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倘若古筝低俗,那张先、欧阳修、苏轼、晏殊、陆游、辛弃疾、秦观、周邦彦岂不都是低俗的人了?而恰恰是这些文坛巨匠们对文艺的热爱和推动,以及當时社会对筝艺的推崇,才使得古筝在两宋得以焕发出又一个青春。宋词中的筝有更多的事儿待于探寻,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暂且停笔于此,此文权当抛砖引玉,期待您的批评雅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2]曾昭岷.全唐五代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12)

[3]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5(6)

[4]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2)

[5]傅明鉴.唐筝逸韵[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2010(3)

[6]俞平伯.唐宋词选释[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

[8]王次召.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猜你喜欢
宋词古筝出版社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我等待……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宋词
刘羽亮??《宋词数首》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