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宏景颇族舞蹈文化的形成与类别

2015-10-21 17:21程玉朱蒙
新丝路(下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舞蹈文化

程玉 朱蒙

摘 要:景颇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景颇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特征也渗透在民族舞蹈之中,使景颇族舞蹈充满了深邃的内涵,钢炼不屈的精神。

关键词:景颇族舞蹈;舞蹈文化;舞蹈类别

景颇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勤劳智慧的民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然而景颇族又是一个具有国际性的民族,在缅甸被称为克钦族,在印度阿萨姆则被称为新福族。

“景颇”是本民族的名称,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速、布拉五个支系。景颇族属氐羌族群,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景颇语支。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在遥远的北方,即“木转省腊崩”和“毛吐阿松崩”,该地区,据说是我国的康藏高原、滇西北高原和缅甸克钦邦北部的接壤地带。由于山高土瘦、气候寒冷、环境险恶等原因,他们南迁,途径怒江峡谷的群山之中,生活了较长时间后,又继续南迁,分别迁往印度、缅甸及我国境内的高黎贡山一带,到明代后期、清朝初期,我国境内的一支,大部分在德宏州境内定居下来。

从分支路线来看,景颇族自青藏高原分支后,其迁徙路线大致如下:

一.根据勒期的送魂路线,在片马以上的路线为:片马、汤董→登埂、六库→曹涧坝→花江→昆仑山(在花江以后,尚有广东→四川→黄河→北京河→陰阳街等地,因系附会略去)如此,勒期支自青藏高原分支后,可能顺怒江及澜沧江流域以东的地区至曹涧,又渡澜沧江、怒江而西,经登埂、六库而达片马。

二.据景颇支的送魂路线研究,其地点多在伊洛瓦底江之西,并追始于“木转省腊崩”。因之,景颇支自青藏高原分支后,可能沿伊洛瓦底江以西的地区进入江心坡的。

三.根据载瓦支的送魂路线,没有恩梅开江以西的地址,也没有怒江以东的地址。这有两种可能:(1)载瓦支系自青藏高原分支后,沿怒江以及伊洛瓦底江分水岭而南下至“子丕子黑”(在片马之西北);(2)根据所述,载瓦、勒期、浪速分支时间较晚,他们到了恩梅开江以东地区后,才开始分支,“子丕子黑”地区为载瓦支,故载瓦以“子丕子黑”为其老家,而没有涉及怒江以东的地区。

总之,景颇族自青藏高原分支后,可能景颇支是沿西路迁来江心坡的,而载瓦、勒期、浪速可能是从东路迁来恩梅开江流域的。

由此可见景颇族长期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崇山峻岭之中,比较封闭,与外界交流较少,故社会发展缓慢,长期处于“无君长”、“无农桑”、“瘦薏苡充饥”、“其男女满山遍野”,以树皮为衣,以岩洞为宿,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的阶段。因此景颇族的宗教信仰落后于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大部分地区的宗教信仰尚处在神灵信仰的阶段。在景颇族的意识中,人是活的实体和灵魂的结合物,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叫做“弄拉”。因此,人死后便有一套祭神、送魂的仪式,便可得知景颇族迁徙的路线。到了19世纪以后,基督教逐渐传入景颇族地区,1930年以后,天主教也相继传入德宏境内。最初的时候,基督教与天主教并不受景颇族欢迎,曾出现驱赶传教士的事件,但后来也渐渐的开始接受了基督教和天主教。

由于景颇族特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诸多因素,形成了景颇族坚强勇敢、淳朴善良、内聚力强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特征。这些特征也渗透在民族舞蹈之中,使景颇族舞蹈充满了深邃的内涵,成为了反映景颇族历史、生产、生活的活教材。景颇族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生产状况、社会形态、风俗习惯、道德风貌、心理因素、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等,都在舞蹈里活生生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景颇族舞蹈可分为八类:目瑙纵歌、布滚戈、整戈、直戈、金再再、龙洞戈、串戈、钉戈。

第一.目瑙纵歌

“目瑙”为景颇支系语。“纵歌”为载瓦支系语。人们习惯地称为“目瑙纵歌”。意即聚集在一块场地上跳舞。是属祭祀性的舞蹈盛会。景颇族把鬼分为三类:一类是天上的鬼,以太阳鬼为最大。一类是地上的鬼,以地鬼为最大。一类是家鬼,以“木代”鬼(只有山官家才能供的)为最大。目瑙纵歌就是为了祭“木代”鬼而举行的仪式。一般在农历正月举行,届时景颇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从几十里以致几百公里外赶来参加。男的手拿长刀,女的手拿花环、手巾或扇子,在“董萨”带领下起舞。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比较古老的舞蹈。它产生于景颇族还处于采集时代,未定居的舞蹈,最早是祭祀“木代”鬼,逐渐发展为景颇族生活的重大活动,发展至今,景颇族干部和群众,逐渐抛弃了其中祭祀“木代”鬼的内容,保留了其中欢庆丰收,团结兴旺发达的精华,定为全民族最重大的节日,每年旧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第二.布滚戈

景颇支系称“各崩,载瓦支系称“布滚戈”。景颇族老人死了举行葬礼后,还需为死者举行一次送魂仪式。送魂的前几天,就开始跳“布滚戈”。“布滚戈”表现内容较多,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动作都会表现其中,与之相适应,舞蹈语汇和动作变化也就较为丰富,是景颇族舞蹈中步伐及手上动作最多的一种舞蹈。它表现了景颇族坚忍不拔、勤劳纯朴的民族性格和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舞蹈风格特征。此外“布滚戈”虽然动作很多,但基本风格、韵律、节奏、跳法及组合规律等都基本一致。“布滚戈”内容最丰富,特点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第三.整戈

此系载瓦支系称谓,景颇族支系称“同嘎”。“整戈”即跳新房之意,它与其它景颇族舞蹈最大的区别,就是背着象脚鼓起舞,并且以象脚鼓舞为中心。其它群众跟随在象脚鼓后,可手牵手,也可手搭肩,按象脚鼓节奏做着简单的步伐。

第四.直戈

此系载瓦支系称谓,景颇族支系称“同嘎”。与“整戈”一样同是跳新房之意。所不同者,“整戈”以跳象脚鼓和舞蹈为主,“整戈”则以唱为主。在歌唱中自始至终跳着一个四拍组合的动作。歌唱主要叙述景颇族的祖先们住岩洞里及露宿山林的凄苦生活,及学会盖房过程中的曲折与艰辛。他们珍视这些盖房的知识,并要把他纤纤细细地传给后代。从而,也增加了我们对“直戈”舞蹈内涵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说明,为何一个很简单的动作,景颇人却世世代代百跳不厌,并把它流传下来。

第五.金再再

此系载瓦支系称谓,景颇支系称“跳噶”,为祭祀性舞蹈,只有在德高望重的、有福分的老人死后才跳此舞。景颇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鬼灵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自然科学的普及,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景颇族干部和群众也很少跳这样的舞蹈了。“金再再”从其内涵来说,有其特殊的意义。表演形式也不同于其它景颇族舞蹈。多以模拟动物跳和与动物的争斗,均是其较早时期狩猎生活的反映,具有浓厚的祭祀气氛和色彩,或者可以說,本身就是一个祭祀活动。

第六.龙洞戈

此系载瓦支系称谓,景颇支系称“脑巴巴”。在为死者送魂的那段时间里,晚上在房屋内跳“布滚戈”,白天在室外跳两次“龙洞戈”。伴奏为两面鼓,,时而伴有“窝然……窝然”的歌声。气氛热烈欢乐,即使跳死人时也如此。

第七.串戈

此系载瓦支系称谓,景颇支系称“吐悬”,即刀舞的意思。长刀在景颇族生产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广义的刀舞,在“目瑙纵歌”、“龙洞戈”里都有,但比较简单,没有更多的刀花和步伐,而“串戈”则是真正纯粹的刀舞。在不断的发展中,刀舞形成了具有一定程式和特色,有固定的地位图和路线。有单刀、双刀,有独舞、双人对刀等,刀在舞蹈者手上,运用自如砍出时力若万均,收回时宛如草帛。刀花变化多端,引人入胜,是景颇族舞蹈中,较为复杂和技巧性较高的一种舞蹈,并具有浓郁的景颇族舞蹈风格韵律特点。景颇族这些极高尚的美德,虽然在刀舞中还未得到充分完全的表现,却也抒发和表现了这种高尚的感情和精神。

第八.钉戈

此系载瓦支系称谓。“钉”是一种弦乐,类似小三弦。“钉戈”既是在“钉”伴奏下跳的一种舞蹈,也是景颇族舞蹈中唯一用弦乐器伴奏的舞蹈。舞蹈的步伐及动律特点与傈僳族舞蹈较相似,即吸收了傈僳族舞蹈又融合于自己的舞蹈之中,已经景颇化了的一种舞蹈。

景颇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景颇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景颇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融合和发展过程中,既有继承发扬的一面,又有开拓创新的一面。随着世界文化开发交流的大趋势,景颇族与国内外民族文化的影响、融会和发展是必然的,它将更有力地推动景颇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作者简介:程玉,(1982、12、9)女,回族,北京人。现为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舞蹈学。

猜你喜欢
舞蹈文化
保护传统舞蹈姿源发展新疆民族艺术
景颇族舞蹈文化的形成与类别
浅谈草原文化在蒙古族舞蹈作品创作中的体现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发展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与发展趋势探析
白马人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舞蹈真人秀对舞蹈文化的影响
广西宁明花山岩画的舞蹈文化解读
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与发展趋势探析
中国与东盟舞蹈文化交流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