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015-10-21 19:40许力群
关键词:唤醒创新思维提高

许力群

[摘要]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营造一个 轻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要积极创设 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性学习习惯, 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唤醒 培养 想象 提高

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要从根本上改变“以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課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上课要以“导”为主。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真正做到以“导”为主的课还不是太多。倒是那种以“牵”为主的串讲、串问课屡见不鲜。怎么个“牵”法?就是用那个课前精心设计的“板书提纲”来“牵”。教师围绕那个“提纲”设计了一串问题,然后一一地问,学生则一一地答,通过学生的嘴巴,把“提纲”中的字眼一一地说出来。学生说不出,教师便翻来覆去地“启发”。问完了,说完了,“提纲”板书完了,教学任务也就完了。细细想来,这仍然是一种灌输,一种变相的灌输!如此教学,学生哪有什么“自主”可言,哪里还谈得上“创造”!此种教学模式不革除,培养创新思维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问题情境之中。善教者往往眼睛盯着“孩子”,不善教者则往往眼睛盯着“教案”。善教者往往是围着“孩子”转,不善教者则往往是围着“教案”转。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实现一个根本转变:要由重串讲串问、重知识结论的授受型灌输给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助读型主体内化的教学模式。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赏识学生。唯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的创造心灵才能被唤醒,孩子的智慧火花才能进发出来。

二、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沉闷压抑的气氛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个僵化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作为直接的施教者,教师在培养课堂气氛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力营造一种轻松舒畅的课堂环境,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1.营造出课堂气氛。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让其有自由驰骋、自由表现的机会。不要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学生消除被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和宽松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去积极地发挥其创造性思维,而不是在其中充当主角,做“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

2.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建立在正确的评价方式运用的基础之上的。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赞扬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鼓励赞扬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而不能用一个成人的视角去苛刻地批评学生。在新课改的标准下,教师要常用鼓励性的评价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启。

三、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疑问,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解答。“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获得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去进行积极的思考,将疑问式教学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

1.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不断提出问题又能不断地解决问题。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要指导学生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处等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燕子》最后一节有这样的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有个学生读到这里,提出自己的疑点:这里的细线指的是电线,为什么不用"条"或"根"而用"痕"呢?这些问题,无不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四、鼓励求异、激活创新的灵魂

创新思维是最大的特点是求异性,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所以,训练学生思维,不止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同一个任务。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让六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月光下》,体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月光下美丽的景色;有的写的是月光下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月光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2.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同一个问题。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只习惯给学生布置一些固定答案的练习,如看拼音写字词、选词填空、解释词语等等。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练习,但如果总是让他们做这样的练习,他们的思维就会日趋狭窄、僵化,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利于學生今后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字句)“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

五、减轻课业负担、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要让学生当主角,要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安排都要由学生自己研究确定,推选主持人或负责人,教师则从旁协助,如提出整体设想,给予必要的指点,遇到困难帮助解决,等等。为班级出黑板报,出手抄小报,举行佳作朗读会,组织小记者采访,都可以这么做。有的老师习惯于包办代替,这是要注意防止的,因为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便难以得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也难以充分地展示出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有了创新,人们才会向更高文明迈进。培养适应新世纪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创新氛围,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创新兴趣,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优势.谢丽娟.汇川区大坪小学【期刊】文学教育(中)2010年06月15。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3]蔡莱丽.《语文素质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5月。

[4]培养初中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策略,张洁,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9月。

(作者单位:辽阳市白塔区白塔小学)

猜你喜欢
唤醒创新思维提高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
“唤醒”泉城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