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调研与分析

2015-10-21 18:15王文丽
职业时空 2015年9期
关键词:问卷

王文丽

摘要:通过对南京市5所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前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产生的原因,针对出现的问题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礼仪素养;问卷;实地调研;礼仪规范

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受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与社会的环境、个人素质修养的差异及学校礼仪教育的不足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某些大学生礼仪行为不文明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校大学生喜欢标榜个性、崇拜时尚、举止随便、我行我素、不适应集体生活、无视校园规章制度、诚信意识淡泊、社会责任感缺乏、团队意识不强、甚至道德修养缺失等。鉴于此,本课题组申请了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研究的出发点立足于高校大学生礼仪素养与教育的现状,课题组选取了南京市比较有代表性的5所高校(南京大学、南京工程学院、三江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课题组成员在校期间进行了实地调研活动。

一、调研情况概述

针对现阶段高校学生礼仪素养的缺失,各高校对大学生礼仪素质的教育也越来越关注,本调查通过对南京市5所高校大学生开展对比分析,了解当今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以及高校对礼仪教育的重视度,并在此基础上为南京市高校大学生礼仪培养和教育提供建议和参考。

南京市是高校云集的一座城市,进行调研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调研方法,实地到所选的5所高校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685份,回收问卷650份,其中有效问卷640份,有效率为98.46%。其中,男生26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0.94%,女生37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9.06%;本科生27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3.13%,专科生338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2.81%,硕士生2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28%,博士生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0.78%。所选取的5所高校中一本一所,二本一所,三本一所,高职院校两所,特点鲜明,典型性强。其中南京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专业覆盖面广,涵盖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生整体素质较高,男女生比例适中。其次选择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二本高校南京工程学院,该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生源充足且质量较高,该校比较明显的特征是男生达到70%左右。而三江学院,是江苏省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校,也是全国最早的4所民办本科高校之一,学校有本科及专科层次。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培养远洋和内河船员的学校,是一所航海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学校男生比例也高达70%。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商贸流通类人才为主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学校女生比例达到60%-70%。

二、调研结果分析-南京市大学生礼仪素养基本现状

调研问卷中设置了一个程度题“您认为当前大学生文明礼仪状况如何”,分数由高到低(5-1)分別表示“赞同、一般赞同、中立、不赞同,很不赞同”的程度。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对该问题的打分集中在3分和4分。根据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的礼仪素养现状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基本礼仪规范缺失

在被调查的5所高校的640名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基本的礼仪规范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认为自身的小习惯或小动作无关大局。在问及“在图书馆学习,您会占位或者帮同学占位吗?”时,有523名学生选择了“经常会这样”的答案,占到总人数的81.71%。在问及“在老师上课时,您会在教室里面吃东西吗?”时,有超过5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看情况,时间来不及了就带回教室里吃”。在问及“在老师上课时,您会不会在教室里接电话?”时,有47.26%的大学生选择了“偶尔会,特别重要的电话会接”。此外调查还显示,73.59%的学生懂得节约用水;22.64%的学生偶尔会过分用水;3.77%的学生选择了尽情享用水资源。54.28%的大学生卫生习惯较差,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有33.52%的大学生在食堂就餐时不会主动排队,有27.32%的大学生遇事不满时污言秽语、脏话连篇,有33.65%的大学生在图书馆、教室、会堂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有38.75%的大学生在校内公共场所谈恋爱且行为过分亲昵。从以上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基本的礼仪规范认识存在误区,文明礼仪规范缺失,体现出不讲文明、不懂礼貌、不讲卫生、不守纪律及不讲诚信等现象。俗话说,礼仪体现细节,细节展现素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与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

2.大学生对礼仪的重要性意识淡薄

荀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句名言直接彰显了“礼”的重要性。礼仪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规范,是人们在生活中自觉主动遵循的,不受法律约束。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在生活中应不拘泥于形式与细节,但往往是一些细节体现出了个人的综合素质,甚至一些细节决定了个人的成败。比如在问及“您认为礼仪对我们的生活重要吗?”时,31.2%的学生选择了十分重要,54.6%的学生选择了一般重要,还有14.2%的学生认为不重要。在问及“您日常生活中是否明明知道这样做不符合礼仪的,但因为小事却不以为然”时,仍然有8.57%的学生选择了因为是小事可以忽略。在问及“您对相关礼仪知识了解多少?”时,只有16.4%的大学生选择了很了解这一答案,大多数学生对礼仪知识一般了解。在问及“您认为当今大学生有必要懂得并更好地运用礼仪”时,虽有75.2%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但还有21.7%的大学生认为了解基本情况就行了,有3.1%的大学生认为没多大必要。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礼仪的重要性意识淡薄,从而也决定了提升他们素养具有一定的难度。

3.大学生礼仪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调研中,大学生在被问及“自己礼仪素养如何”时,调研的结果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很高”这个选项上,被调查的5所高校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并不是南京市的最高学府南京大学,而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占到了12.4%,也许是因为该校开设礼仪素养课的缘故,部分学生受过培训,素质得到了提升。在被调查的5所高校的学生中礼仪素养水平在一般及一般以上的达到了98%。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相比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与国家重点大学相比,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礼仪素养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礼仪素养培训课的开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成因

1.自身及家庭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对礼仪存在着“知”与“行”的偏差,其原因为“知之不深”。调查中,当被问及“您觉得礼仪素养受何种因素影响最大?”时,有超过50%的大学生选择了主要受个人主观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作为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长的关爱呵护下长大,久而久之,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标榜个性、不懂得分享、不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的性格特点,缺乏必要的礼貌及礼节。再加上有的父母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带来的素养水平不高,教育引导孩子的方向不正确,学生耳濡目染,学好难而学坏却很容易。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使得他们只在意学生成绩,关注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日常行为规范及礼仪方面的教育。一旦进入大学之后,如果不加以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之前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成了以后其为人处世的准则,这就偏离了大学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教育理念。

2.学校对礼仪教育重视不足

调查中,当被问及“你觉得大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时,有53.5%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当被问及“是否需要将礼仪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时,有57.4%的大学生认为不需要,他们主观地认为自己在各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当被问及“您认为礼仪教育在高校推广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时,超过80%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没有条件举办礼仪活动和学校不重视两个因素。此外,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除了财经类专业将礼仪作为专业课程以外,很多理工科专业并未开设有关礼仪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由此可见,大学对礼仪教育的重视或投入不足。虽然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江苏省已全面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这在全国尚属首次。1700万未成年人,将在“八礼四仪”的学习和体验中,从小学做一个文明有德之人。但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在小学阶段并没有强制学习有关礼仪知识的内容,这部分在校生只有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才正式进行规范地学习。再者由于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到了大学阶段,很多有意无意的失礼行为逐渐暴露了出来,因此,很多专家学者感叹,到大学后又在补学青少年时期的诸如感恩、合作、关爱等内容了。

3.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所大学是一个浓缩的社会,进入大学既是成人的开端,也是真正进入社会的前提,因此,大学生经过三到四年的学习,许多思想观念基本形成。当前社会中,人们的认知领域里存在着一种轻道德、重金钱的现象,用金钱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成了一部分人默认的标准。社会舆论的导向也存在一些误区,对各种明星名人的大肆渲染和炒作,使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焦点发生了偏移,从而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品德的养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被问及“当有老人摔倒时,你会扶吗?”时,有高达67.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不去扶,当然不能说大学生没有爱心,问到原因时,90%的大学生都是因为怕被对方讹诈而连累自己及父母,做好事有度,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要保护自身,这也说明了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阻碍了大学生帮助他人的步伐,以此来呼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四、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的途径

1.大學生自身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加强礼仪素养的提升

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这个“行”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智慧的源泉,而且是道德的源泉。应加强大学生对礼仪课程知识的了解,增强礼仪教育的自我修养和实践,提高“知”与“行”的统一性。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当你拥有了良好的内在修养以及基本的礼仪知识后,应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加深对礼仪的进一步认识。比如,某企业举行开业典礼,可以申请去当志愿者,参加一些展览会或大型会议的会场布置,参加一些校企合作的签约仪式会议等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断强化自身的礼仪知识。大学生应该身体力行地使用礼仪,用礼仪培育自己美好的心灵,同时还要用自己的礼仪行为去影响他人,用礼仪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此外,大学生在实践中要真正培养起相应的礼仪情感、礼仪意志和礼仪信念,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良好礼仪习惯的形成,不仅要从小事做起,还依赖于克服不良习惯的决心和毅力,好习惯能使人受益终身。

2.加强礼仪素养的培训

在调研中当问及是否需要加强大学生礼仪方面的教育以及是否支持学校开设有关礼仪的相关课程时,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并且支持,而且在学生看来,应该多举办教育性讲座或开展有关礼仪方面的活动。比如礼仪模特大赛、礼仪知识竞赛以及礼仪模拟活动等来强化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有效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学校应大力加强对学生礼仪素养的培训,重视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人的行为是一个慢慢培养潜移默化与实践的过程,要使当代大学生的礼仪素养达到标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进行长时间地培养。一个人只有养成了优秀的礼仪习惯,才能具备相应的礼仪素养和品质。高校可以把礼仪课设为必修课,把礼仪教育引入大学各个专业,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规范教育。

3.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陶冶礼仪情感

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无论是专业教师还是教育管理人员,随时随地都应该有适当地言谈举止,为学生做榜样,让学生在良好的礼仪环境教育中学习和生活,从而得到礼仪修养的熏陶和滋养,提升礼仪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说:事实上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甚至一个人的习惯往往归结于自己的好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教书育人,最首要的不是教书,不是要教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教育育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言传身教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4.高校应制定系统的大学生礼仪规范

目前各大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重视专业理论知识,而涉及到礼仪的课程较少。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制定具体的大学生礼仪规范,比如仪容仪表仪态礼仪规范、人际交往礼仪规范,网络礼仪规范等,这些礼仪规范在大学生手册上显得过于笼统,那么可以将一些常见的日常行为规范单独制成小册子,通过开展礼仪知识讲座等形式进行“礼仪知识”宣传、在校园网络上专设礼仪专栏、校园定时广播、定期免费发放有关礼仪内容的报刊、专人负责的礼仪宣传栏等形式,宣传礼仪,使大学生真正具备礼仪规范。

猜你喜欢
问卷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问卷大调查
《中国周刊》关于职业选择的调查报告
问卷你做主
“90后,你最尊敬谁?”调查问卷获奖名单
翔升2009中国华南大学生电脑节及调查问卷
翔升2009最受大学生欢迎品牌大型有奖调查获奖品牌揭晓
《孩子》读者调查问卷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