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观察

2015-10-21 19:44姜水荣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穴位注射临床治疗效果

姜水荣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MAS评分以及综合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MAS评分以及综合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显著,且不会为患儿带来不良反应,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痉挛型小儿脑瘫;临床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059-02

痉挛型小儿脑瘫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一个月后,其常伴随癫痫、智力低下、行为功能障碍等。曾有研究结果显示该类型脑瘫约占全部病患的67%以上。其不但为患儿本身带来了不良影响,而且也对其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本次研究将以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现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儿均符合痉挛型脑瘫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本身患有其他慢性传染病症的患儿、存在明显基因异常的患儿、合并心脏、肝肾等器官严重疾病的患儿;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患儿年龄为6个月-6岁,平均年龄(2.8±1.2)岁;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患儿年龄为5个月-7岁,平均年龄(2.7±1.1)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项目上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故本次研究具有研究可行性。

1.2方法

①观察组:进行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穴位注射药物选择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用量为2ml,常规皮肤消毒之后,将其刺入穴位,并将药物轻轻推入。大椎穴注入药量为0.5ml,肾俞穴以及足三里穴注射药量为0.75ml。肾俞穴以及足三里穴均采用一侧穴位,左右交替进行。针刺主要穴位取印堂、大椎、身柱、筋缩、命门、腰阳关、肾俞、太溪。配穴则依照患儿的瘫痪情况以及具体的症状进行选择。头针: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以及颞三针等。针刺操作方法:针进入穴位后,要以平补平泻的手法出针,针停留时间为6s(督脉腧穴不宜留针);手臂以及双腿穴位在行针得气后,將针留于患儿体内30min;头针在进针时要保证针与头部角度在20-30°之间,利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针刺进一定深度后则要以约每分钟200次的速度小幅度捻转针体,时间一般控制在2min左右,之后将针留置30min。穴位注射以及针刺的治疗均为每间隔1天治疗1次,以三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康复训练本次研究将采用Bobath法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设定,平均训练时间为50min/d,每周进行5次,以三个月为一个治疗周期。②对照组将以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步骤与治疗周期同观察组相同。

1.3疗效评价标准[1]

依据《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定表》进行治疗效果的评定:经治疗后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分相较于治疗前提高程度在20%以上则可判断为显效;经治疗后患儿的综合功能评分相较于治疗前有所提高但不足20%则可判断为有效;经治疗后患儿病情以及临床症状并未有明显改善则可判断为无效,本次研究将以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以(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对比

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2.2两组患儿MAS评分以及综合功能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MAS评分为(0.95±0.3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4±0.42)分,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综合功能评分为(48.41±1.2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39.22±1.53)分;上述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脑瘫在西医看来是由多因素引起非进行性脑损伤从而导致中枢运动功能障碍的综合征。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运动疗发、作业疗法、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该病症在中医看来是可分为先天因素(因父精不足、母体气血亏虚从而导致胎儿精血亏损,髓脑营养不足所致)以及后天因素(出生后乳食不足,体弱多病从而导致脾胃亏损、气血亏虚,筋骨肌肉失于儒养所致)。中医治疗该病症多以针刺以及穴位注射为主。

在本次研究当中观察组患儿结合使用了穴位注射、针刺以及康复训练进行治疗,从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且观察组患儿的MAS评分以及综合功能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临床效果较佳,且不会导致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本次研究结果与王自斌、赵海容的研究结论具有相似性[2-3]。

综上所述,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显著,且不会为患儿带来不良反应,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建松,李松,林庆,等.小儿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J].中华儿科杂志,2012,36(5):314-315.

[2]王自斌.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观察[J].屮医屮药,2013,5(8):73-74.

[3]赵海容.Bobath疗法在双重瘫型脑瘫肢体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5(2):319-320.

猜你喜欢
穴位注射临床治疗效果
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胃肠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电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2例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治疗延髓梗死并顽固性呕吐6例
优思明用于人工流产术后妇女40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足三里穴位注射弥可保治疗周围神经炎疗效观察
颈痹汤联合手法以及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
穴位注射辅助局麻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中镇痛的临床探究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介入治疗高危冠心病临床对比观察
高频振荡通气等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