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特征观察

2015-10-21 19:44赵学丽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2015年2期

赵学丽

【摘要】目的:分析围生期下肢静脉血栓(DVT)孕产妇的临床特点。方法:从200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于我院的23例围生期DVT孕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孕产妇的DVT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者均存在患肢疼痛、肿胀、以及压痛感等症状,其中6例发生于妊娠期,妊娠时间为5-32周,平均(14.6±1.8)周;17例发生在产褥期,12例为剖宫产后,5例为阴道分娩,时间为产后的3-32d,其中13例在3d以上,平均(22.8±2.6)d。产褥期比例显著高于妊娠期(p<0.05)。19例发生部位为左下肢,4例为右下肢。静脉部位:2例胫后靜脉,2例大隐静脉,2例腘静脉,3例股静脉,14例髂外静脉。合并症:13例产后出血,5例出现子痫前期,3例为双胎妊娠,8例为复发性流产。所有患者均由彩超确诊。辅助检查:少部分患者出现APTT与PT异常,21例患者的D-二聚体成阳性,23例患者均采用经尿激酶抗凝法治疗。其中2例患者通过导管内下肢静脉溶栓的方式成功将血栓取出,另外21例患者均通过溶栓疗法成功治疗。结论:DVT患者主要以疼痛、发热为临床症状,DVT多发于产褥期,且剖宫产的发生率大于阴道分娩,卧床时间超过3d,妊娠合并症等均为DVT的危险因素。总之,及早诊断对于治疗DVT具有重要意义,静脉彩超与D-二聚体是DVT的有效诊断手段,采用抗凝与溶栓对于DVT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11-02

孕产妇在围生期中,因胎儿的生长会加重孕产妇的身心负担,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现DVT等并发症的风险【1】。DVT是危险孕产妇生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分析DVT孕产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本次研究选取近十年来收治于我院的23例围生期DVT孕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孕产妇的DVT的临床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0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于我院的23例围生期DVT孕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21-40岁,平均(26.8±2.4)岁。其中初产妇9例(39.13%),经产妇14例(60.87%),所有患者均满足DVT临床诊断指标。纳入条件:妊娠期以及产褥期妇女,且临床相关资料完整,自愿接受本次研究,并均排除下肢外伤及感染等因素造成的DVT病例。

1.2方法

从200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于我院的23例围生期DVT孕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孕产妇的DVT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分析,包括年龄、发病时间、发病部位、诊断及治疗等临床特征。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均存在患肢疼痛、肿胀、以及压痛感等症状,其中6例发生于妊娠期(26.09%),妊娠时间为5-32周,平均(14.6±1.8)周;17例发生在产褥期(73.81%),12例为剖宫产后,5例为阴道分娩,时间为产后的3-32d,其中13例在3d以上,平均(22.8±2.6)d,产褥期比例显著高于妊娠期(p<0.05),具体数据及所占比例见表1。

19例发生部位为左下肢,4例为右下肢。静脉部位:2例胫后静脉,2例大隐静脉,2例腘静脉,3例股静脉,14例髂外静脉,具体所占比例情况见表2。

所有患者均由彩超确诊。辅助检查结果显示少部分患者出现APTT与PT异常,21例患者的D-二聚体成阳性。并均出现至少一种妊娠合并症,具体见表3。

23例患者均采用经尿激酶抗凝法治疗。其中2例患者通过导管内下肢静脉溶栓的方式成功将血栓取出,另外21例患者均通过溶栓疗法成功治疗。

3讨论

围生期DVT发病率虽然不高,但一旦发病则会对孕产妇造成严重影响,轻者影响外观,严重者可产生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威胁生命【2】。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产褥期出现DVT的比例显著高于妊娠期(p<0.05),且主要发病于左侧的髂外静脉,这可能和左侧髂总静脉正好处在L5与右髂总动脉间,相对较为狭窄,此处血流的流速较缓则容易出现涡旋,最终形成血栓。围生期孕产妇的子宫对于静脉系统造成了压迫,造成下腔静脉的血流速度减缓,易于出现瘀滞,而分娩期时的失血以及分娩时会造成盆腔血管以及内皮的损伤,导致产褥期出现DVT的比例较高。剖宫产较阴道分娩来说,更易出现麻醉并发症、产后出现、产褥期感染等症状,因此也大大增加了DVT风险【3】。此外如果卧床时间过长,使下肢肌肉长期处在较为松弛的状态,阻碍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也是引起血栓的一个诱因,本次研究的DVT产妇中的13例孕产妇(56.52%)卧时间均在3天以上,也证实了这一推论。总而言之,通过研究可以看出,DVT患者主要以疼痛、发热为临床症状,DVT多发于产褥期,且剖宫产的发生率大于阴道分娩,卧床时间超过3d,妊娠合并症等均为DVT的危险因素。及早诊断对于治疗DVT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由彩超确诊,辅助检查结果显示少部分患者出现APTT与PT异常,21例患者的D-二聚体成阳性,23例患者均采用经尿激酶抗凝法治疗。其中2例患者通过导管内下肢静脉溶栓的方式成功将血栓取出,另外21例患者均通过溶栓疗法成功治疗。由此可见静脉彩超与D-二聚体是DVT的有效诊断手段,采用抗凝与溶栓对于DVT具有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黄启涛,宋天蓉,邓佩瑛,汪丽萍,陈淑滢,李宁,何丽娜,钟梅.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1):1594-1597.

[2]李毅,沈柏儒,杨成刚,张映辉,谢振荣,许思慧,甄曼华.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例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1):32-34.

[3]冀玉香,王镜霞,李 华,王志刚. 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7):1898-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