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表演对于动画创作中动作指导的重要性

2015-10-21 19:38徐超
大观 2015年5期
关键词:影视表演指导动作

摘要:动画属于电影的范畴,动画中角色的动作表演,其实和电影里的真人一样,由此可见动画中动作的表演应当遵循影视表演的规律和要求。

关键词:影视表演 动作 指导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动画产业,无论从规模上、数量上,还是的艺术表现类型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涌现出了一大批动画企业和作品,但这些都如昙花一现,很快的消失在观众的视野当中。作为我们动画专业的工作者,也对此产生了很多疑问和想法,起初我们总是强调要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动画,片面的以为水墨动画就是中国独有的东西,因此把大量的时间、金钱、精力都都放在了这个上面。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属2003年环球数码推出的独立动画短片《夏》,该片成功的将传统水墨画与三维技术完美的结合,探索出一整套适合于表现中国传统水墨风格的明暗及光影处理方式,同时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三维动画风格。而且该片入选了当年的Siggraph(国际计算机图形图像领域最高级别的年会)。至此中国掀起了一股风格三维化、数字化的热潮。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动画,看似具有强烈的地域代表性,但也总是如过眼云烟一般,让观众很快的忘记。在动画的创作上我们被自己的眼睛所蒙蔽,只重视了技术的绚丽外表,而忽略了动画的内涵。

至今为止,国内大多数人对动画的理解,还停留在很肤浅的认识上,简单认为动画,就是能动的画,这样的解释是片面的、不准确的,否则幻灯片也可以称之为动画。但是对于动画人来说,却不能停留在这么肤浅的层面上,而动画大师麦克拉伦用自己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动画这门艺术指的并不是会动的画,而是被描绘出来的动作的艺术”。由此可见,动作的艺术才是动画的精髓本质。

通常动画人一提到动作,就会在大脑中迅速的计算一个成年男人的一个走路单循环需要多长时间,要画多少张原画,严格遵循《动画运动规律》中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等规律,从而实现动画中动作的节奏合理表现。还有一些动画人

对迪斯尼动画的经典规律更是牢记于心,将“动画十二条法则”中的节奏、渐进和渐出(或慢进慢出)、运动弧线、动作预备、夸张、挤压和拉伸、次要动作、动作惯性跟随和动作重叠等要素,运用的程度已经登峰造极。当然这些法则是迪斯尼动画师的毕生总结,是创作出动画角色完美动作的精髓所在,是现代动画创作中对动作绘画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东西,才让二维动画、以及迪斯尼动画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里程碑。我们动画人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些简单的层面上,要明白这些法则大多偏向于技法方面,作为一名优秀的动画师,仅仅需要掌握优秀的绘画能力是不够的,而且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好比画匠与大师的区别,画匠只是绘画技法超群,能够创造出动作中华丽的外在造型;而大师除了完美的技法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塑造出活生生的,具有内在灵魂的角色形象,否则就是一具行尸走肉。大家都知道动画中的角色形象是虚拟的,其角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通过动画师绘画出来的。那么角色的动作表现,其实都是动画师对动作艺术的理解与体现。但动画师也不是神,不可能凭空捏造出来,其角色的动作表现,都是动画师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何将这些内心想法展现出来,自然就要进行表演。

所谓的表演艺术是指通过演员的演出而完成的一门艺术。早期的表演主要是指戏剧表演,主要包括乐曲演奏、朗诵诗词、舞蹈、杂技等。同时按照表现形式,又可分为歌剧、舞剧、话剧、诗句、戏曲等。戏剧演员在舞台上直接与观众交流,演员的表演是观众接受的最后形象,场地方面需要有一个固定的场地--舞台,但由于舞台空间大,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远,这就反映出表演的地域性、局限性、以及文化難推广的问题。同时对演员的能力也有一些特定的要求。例如肢体表演时动作幅度要大,面部表情要夸张,声音要洪亮,具有强烈的穿透力等等。

那么是不是学习了传统意义上的表演就可以让动画师创造出活生生的“人”了呢?答案当然不准确,大家都知道动画是在荧幕上播放的,而戏曲表演是在舞台上,简单的拿来主义是不行的,而且不难看出动画其实也是利用人眼睛的“视觉暂留”现象来完成的,这完全就是电影的一个改版,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等几乎都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采用了绘画的方式。由此可见,动画师所要学习的表演,更为准确的说应该是影视表演。

何为影视表演:其实就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摄影机前表演情节的艺术。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范畴,具有共同的基本规律。影视表演继承了戏剧表演中许多适合于影视表演的原则和方法,然而,又和戏剧表演不同。而影视演员的表演是通过银幕间接地与观众交流,演员在摄影机前的表演并不是观众感受到的最后形象。银幕上的最后形象须经摄影艺术处理和导演运用蒙太奇手段的艺术再创造才能完成。特别是电影艺术的纪实性、综合性、时空观、蒙太奇以及电影特有的生产过程,更为电影表演带来了种种特点,既要求电影表演真切、自然、生活化,同时还要求演员具有镜头感以及对于非连续创作的适应等其实简单的说就是演员在摄影机前的表演。

角色表演的好与坏,取决于人物性格的正确表现,人物内心独白正确的表达到位,以及能否让观众产生共鸣。就像前苏联表演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所提出的“三位一体”,要求演员的表演要与角色自身相统一;生活与艺术相统一,生活体验与艺术体现相统一。这一切都是要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样艺术作品,想要得到观众们的认可、与观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那么它都必须要源于真实的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作为虚拟角色的直接塑造者,动画师必须要将充分按照表演中所提到的“三位一体”要求,充分的将动画形象的内心感受通过肢体语言很好的表现出来。所以在这一点上,动画和电影倒有着相似之处。

结束语:

这就说明一个完美的动画师,自身不仅仅要拥有良好的美术功底,同时还要具备艺术表演的能力。动画师要将真实世界的自我与剧中角色融为一体,将生活与艺术完美的结合,更要将自身的内心体验与角色的环境进行统一。这一切表演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是动画师对于表演艺术理解与直接体验。说明了想要一个顶尖的动画大师,对电影表演知识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对自身表演能力的提高则是更为的重要。

【参考文献】

[1]路清,齐秀芝,李琦.动画中的表演:奔跑在现实与虚拟间[J].电影评介,2007(17)

[2][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徐超(1982.6),男,汉族,河南长垣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动画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影视表演指导动作
下一个动作
影视表演中的形体教学刍议
探讨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有效应用
浅析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特征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