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2015-10-21 19:38孟胜芹
大观 2015年5期
关键词:软实力儒家文化文化

摘要: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所在,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拟从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和“义利观”三个方面进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探析。

关键词:儒家文化;软实力;文化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和地位变得日趋重要,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须大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弘扬儒家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提高我国国民形象的魅力和国家的国际威信力,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一、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近年来,软实力这个概念颇为流行,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力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来的。他在书中介绍了软实力的概念和其在当今世界的重要作用。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则包括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民族凝聚力等要素。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以强迫或收买等手段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也就是说,当一个国家想要其他国家以自己为榜样,向自己学习,谋求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那就必须用自己合理的制度、深厚的文化、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来提升自己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以此吸引别国来仿效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其魅力的吸引和感召才是能使其在国际地位中占据优势的唯一持久的影响力。软实力的主要来源就是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感召力。所以,在构成软实力的各要素中,文化要素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可以说,文化软实力就是软实力的核心部分。

所谓“文化软实力”指的就是:依靠文化、价值观念等建造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对人的行为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是根本性、长期性、广泛性的。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和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也都对其引起了重视。

二、我国软实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软实力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软实力还相对匮乏。康晓光认为中国软实力匮乏表现在缺少核心价值观、有效的意识形态、有感召力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制度,而以上软实力的提升依赖普世体系的构建,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具有普世价值,是中国普世体系建设的核心。现时代,当西方科技危机、信任危机、伦理危机、生态危机一并爆发,影响到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而不得不向中国的儒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却很不明朗。我们明知儒家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大力研究,大力发掘的,但我们在行动中却总是不能很好体现。这与儒学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在今后提升我国软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意义和价值很不相称。我们的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基本上还是儒家的,讲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仁义礼智,诚信和合。但我们表面上、口头上却不敢承认,这不仅使优良的合理的道德伦理、行为方式得不到彰显,而且为各种不合理行为敞开了大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为儒家正名,让国人的良知充分彰显并发挥作用。

其次,中国经济、政治、法制建设的不平衡导致的国内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不完善、法治难以有效贯彻等社会问题日益凸现,这些不仅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也影响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再次,在外交上,中国的外交软实力只是一种观念软实力,缺乏国际舆论影响力、国际组织领导力。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国际影响力无人能撼;世界的三大全球经济组织(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西方大国垄断;相比之下中国真正能对国际组织发挥影响力的比较屈指可数。

(二)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五四以来,主流社会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漠视和抛弃。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五四开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先河。但其对传统全盘抛弃,一味求新求变。在五四诸君及其后继者眼里,凡是西方的,就是新的,进步的,革命的;而凡是传统的,必是旧的,落后的,保守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传统基本上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造成了严重后果。道德本位的意识形态不再起作用,国人心中的精神家园已被打碎,于是出现了信仰的真空。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亟待进一步深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儒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有很多相容共通之处。儒学的大同理想,公平正义、以民为本的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规划、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本是殊途同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应该是一种强势文化征服本土文化,而应该寻求并进共荣,共同发展,乃至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需要大张旗鼓地吸收、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为我所用,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上。

再次,我们的硬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是软实力,必须要有硬实力支撑,它才能够发挥作用。如果硬实力不硬,再好的文化,一到国际上也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压迫,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年我们的硬实力确实提升了不少,但和发达国家比较仍然是有差距的,我们的硬实力亟需进一步提高。

三、儒家文化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中国传统儒家优良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发掘儒家文化资源、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传统儒家思想中“仁爱”价值观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一)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

“仁爱”思想强调人的修身养性、立德立功,引导人追求较高的道德境界和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理想“仁爱”思想的内化能较好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同时也能正确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儒家在对待自身方面、强调修身律己,儒家历来主张靠自己的自觉、先正己后正人社会和谐的首要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儒家鼓励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的方法修身,目的在于培养践礼体仁的君子,儒家君子是社会的人格典范,能够怀“仁心”谦恭有礼。君子关心的是伦理体系的道德原则,那么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宁都建基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上,只有这样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这种要求,儒家在对待他人关系方面“责己严,待人宽”要求“爱人”“忠”“恕”。儒家对待他人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要求人们能站在他人角度考虑自己的需求,推己及人地帮助他人、既达到自己所需要求,也不对他人需求的获得产生阻碍。忠恕之道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对于团结社会力量,增进社会吸引力有重要思想作用。

(二)儒家思想中的“义利观”

传统儒家思想中“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对促进现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由于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尤其在商业道德层面上更是多样纷杂,违反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儒家思想中的义利观强调“以义为上”,有时甚至“舍生取义”,主张人们去追求合乎道义的利益,不能见利忘义。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道德环境,树立正确的义利价值观从市场经济宏观的角度讲,义利也要求现代企业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利”的道德性,不能一味追求“利”的最大化,还要考虑利润的道义性在符合道德规范、法律原则的前提下,合理获取企业利润。推而广之,如按此道德思维考虑,整个社会也会形成风气正、秩序稳的竞争环境。实现义利的统一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可以推动经济向前发展的动力,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义利观并不是完全否认利益,它是强调要平衡好义与利的关系。同时要求在不触犯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合理获得个人的私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市场经济秩序的良好发展关系到社会文化建设的完整性和协调性。义利的和谐统一能规范市场道德的形成,这样才能为良性市场秩序的形成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

(三)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传统儒家思想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对建立和谐世界起促进作用。儒家文化倡导人际和谐,它教导人们要互相理解、互相宽容、时时事事以“和为贵”。不同事物相互结合而达到平衡,就叫做“和”,"儒家以“和为贵”作为为人处世的方法,彰显出儒家的处世智慧。在儒家思想那里,它认为人生来就不是孤单的个体,而是群体的一部分。具有维护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与动物相区别:人有道德观念,有内在自尊心和廉耻感。所以他们强调的“天人合一”和谐理念包括两层面的含义: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然、一切物类之间都是平等的。同时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过君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达到它所提倡的“中和思想”“中和思想”是强调人要以“和为贵”的处事态度和思维方式。同时塑造了谦虚、仁慈、宽厚的国民性格。儒家思想中关于“和谐”的观念启迪我们,虽然不同国家由于客观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不同,但全世界和谐共处是全球共同的心愿。文明之间冲突与对抗既不是人类的发展趋势,也不是人类的必经之路。儒家思想所蕴含的“和谐”“和谐中国”“和谐世界”双念必将赢得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认同与支持。

【参考文献】

[1]约瑟夫·耐,硬实力与软实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7

[2]盧新华,对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57-58

[3]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孟胜芹(1980.11- )女,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软实力儒家文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
谁远谁近?
基于儒家文化下的产品设计探讨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白鹿原》中朱先生形象的儒家文化内涵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