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

2015-10-21 19:38苏足向周玲
大观 2015年5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

苏足向 周玲

摘要: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高校必须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材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和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法等途径,突破传统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形成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多元化创新人才的培养。

關键词: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引言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环节,理想的实践环节是设计更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达到技能要求的机会。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我国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培养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创新型人才的定义

创新型人才是以其博专兼具的、超强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自由发展的个性为社会和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极少数人才。或者说创新型人才是指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能力,能完成创造性活动,具备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综合人才。国际上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义有四个要素,即智力、强烈的好奇心、反思能力和激情。总之,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和大学的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中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人才上存在的问题包括:学校对一个专业的所有学生制定统一的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实行统一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这种培养模式较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国高校传统教育模式,属于知识灌输,而不是能力培养;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这种培养模式注重的还是考试制度,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看一两次书面答卷的结果。记忆力好、能死记硬背的学生容易获得高分,结果就有机会评奖学金、三好学生。这些表现体现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认识不充分、落实不到位、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以守成性教育为主、学生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等问题。很显然这些问题有必要通过探索适应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形势的途径加以解决。

(一)实施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最根本的一步是要营造好良好的气氛,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最主要的场所,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利用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把握好“教”与“授”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说起来都有体会,往往教师在课堂40分钟滔滔不绝地讲得很精彩,学生也许听得入神,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再提问学生时,学生似乎忘记曾经学习过这些内容,这是学生没有开动脑思考问题、被动学习的结果。因此教师应该在上课前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好教学过程,比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利用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其中再加入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是有用之才,才有创新能力。

(二)教材改革和考核方式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须从教学改革开始,包括改革作教材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应以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序和以学科知识体系建构为核心来规划,同时不断优化教材和课程结构,编写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自主学习型系列教材。

现有的学生评价制度、考试制度、评价内容不科学,评价模式单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不客观。通过改革,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与评价模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考核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并综合测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工作态度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改革考核评价模式,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效果,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教学的成效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训)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校内实验实训课程不能单纯按照实验指导书在教师指导下轻松完成了事,要进行改革,重视实践教学成效。如进行电子技术实训教学时,根据实训项目,教师事先设计好导向性的问题,利用有限的电子元器件,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搭接、自行测试等。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不同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也有成就感。这种大脑风暴法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具有迅速适应社会新环境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创新思维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创新思维是引发学生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另一渠道,是创新性教育活动又一重要途径。很多学校都设有创造发明组、科技制作组、机器人组、科技模型组等,指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学科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指导、定好计划和内容、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确保科技创新活动行之有效。学生应学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面临一次次失败也不气馁,而是寻找失败的原因,重新整理思维,再次投入项目活动,直到成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来无论在什么岗位,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坚持探索,将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中的佼佼者。

(五)参与科研课题的开发建设,培养创新思想

我们常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对于部分思想活动、专业知识坚实的学生来说,如果能带入教师课题开发建设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这样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设计能力,学生毕业后就可直接进入企业胜任设计或施工工作。实践证明,参与科研课题的开发建设,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是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途径之一。

四、结语

提高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研教改系统工程。目的是造就一批善于创新、勇于实践、开拓进取、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实践探索发现更多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好方法,培养出既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又能进行项目工程设计、施工的工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延奇,史加翆.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1(05)

作者简介:苏足向(1981.02—),女,梧州学院,经济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