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退黄合剂茵陈汤佐治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

2015-10-21 19:58刘国萍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

刘国萍

【摘要】 目的:探讨中药茵陈汤(本院自制制剂“小儿退黄合剂”)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0例新生儿黄疸分两组对照治疗,治疗组80例采用常规治疗(蓝光照射、酶诱导剂)加用茵栀黄口服液口服;对照组80例单纯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结果:治疗组显效60例(75%),有效18例(23%),无效2例(2.5%),总有效率97.5%。而对照组显效18例(23%),有效30例(47%),无效32例(30%),总有效率70%。治疗组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茵栀黄口服液退黄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而且方法简便易行。

【关键词】小儿退黄合剂;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

【中图分类号】R27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84-02

新生儿黄疸亦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可见于50%以上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持续时间延长,轻者影響患儿生长发育,,严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甚至致残、致死[2]。本院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与分组: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新生儿高胆红素患儿160例,均符合第7版《儿科学》病理性黄疸诊断的诊断标准[1],且均已排除新生儿肝炎、胆管阻塞等胆汁排泄障碍性疾病,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茵栀黄口服液口服治疗组90例,治疗前经皮测胆红素值12.9~20mg/dl(221~342.0μmol/L)。对照组90例,治疗前经皮测胆红素值12.9~20mg/dl(224~342.0μmol/L)。两组患儿胎龄、就诊时间及治疗前经皮测胆红素值等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①蓝光照射:单面蓝光疗法,间歇照射,每天12h,间歇12h;②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分2次;③口服小儿退黄合剂10ml/次,每日3次,连服5天。对照组不予口服小儿退黄合剂。

1.4 疗效判断 显效:治疗5天后黄疸明显消退,经皮测胆红素值7mg/dl(119.7μmol/L)。有效:治疗5天皮肤黄染大部分消退,经皮测胆红素值7~10mg/dl(119.7~171μmol/L)。无效:治疗5天皮肤黄染消退不明显,经皮测胆红素值>10mg/dl(171μmol/L)。

2结果

治疗组显效60例(75%),有效18例(23%),无效2例(2.5%),总有效率97.5%。而对照组显效18例(23%),有效30例(47%),无效32例(30%),总有效率70%。治疗组症状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有其特性,因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刺激红细胞生成产生了较多红细胞,新生儿出生后建立呼吸功能,使血氧浓度升高造成大量红细胞破坏,而肝内Y蛋白的含量低,故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而新生儿的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极低,不能将大量的UCB转化为结合胆红素,肝细胞排泄胆红素的功能不成熟,若胆红素生成过多或其他阴离子增加都会引起胆红素排泄发生障碍,早产儿尤为突出。母乳性黄疸原因包括两方面:早发性母乳性黄疸是因生后早期奶量不足、肠蠕动慢使肝肠循环增加,血清胆红素增加;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乳中含有较多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酰苷酶前者使乳中未饱脂肪酸增多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后者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键使结合胆红素又转化为非结合胆红素而易小肠被重吸收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结果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围产因素以窒息多见,窒息致胎儿宫内或产时缺氧、高碳酸血症,糖代谢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可影响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

光疗、酶诱导剂等常规治疗作为新生儿黄疸的主要治疗方法。作用稳定,操作简单,易于推广,但是作用较慢,对个别重症及顽固性黄疸效果差,易反复。

本院自制制剂小儿退黄合剂(茵陈汤)含有茵陈、黄芩、金银花、栀子等提取物,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作用,能通过诱导肝脏酶系统,促进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促进肝脏解毒功能以抗菌、消类等药理作用,而且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型A、B抗体的能力[3]。其中茵陈有清热利湿退黄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还能拮抗溶血,黄芩泄热并能解毒,能利尿,抗过敏及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栀子清利三焦湿热,能减少血中胆红素,增加胆囊收缩,促进胆汁排泄,从而减少了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达到退黄作用。所以小儿退黄合剂用于治疗病理性黄疸效果好。经实践证明,小儿退黄合剂在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具有加速胆红素分解和排泄,缩短病程的作用,疗效是肯定的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常立文,等.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5.

[2]戚可名,李学旺,赵玉沛,等.儿科治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2.

[3]候家玉,方泰惠.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144,5358,104106,234235.

猜你喜欢
新生儿黄疸
肠道益生菌联合黄疸茵陈颗粒
LED冷光源与常规蓝光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对比
中药退黄汤颗粒剂与传统饮片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新生儿黄疸血清总胆汁酸和胆红素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分析
新生儿黄疸应用药物联合短u,3多次蓝光治疗的临床观察
预防新生儿黄疸并发胆红素脑病的护理措施探究
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效果分析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