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2015-10-21 19:58吴东旭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切口感染处理

吴东旭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处理措施。结果: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与年龄、糖尿病、肥胖、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等原因有关。结论: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筛查,通过完善术前检查降低切口长度,提高手术熟练度及无菌操作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降低切口感染。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处理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87-01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医院控制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发生率约为9.65%~17.65%[1]。切口感染原因很多,涉及手术室管理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环节,又与患者的体质及医生的处理等诸多因素有关。文章对2013年围场县医院普外科术后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针对相应病症采取相应处理,以便有效预防和控制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我院383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男201例,女182例,年龄4~80岁,平均40岁。其中Ⅰ类清洁切口85例,包括甲状腺切除术、乳腺癌切除术等;Ⅱ类清洁—污染切口190例,包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开腹胆囊切除术等;Ⅲ类污染切口108例,包括肠梗阻绞窄手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等。其中术前肥胖26例,长期吸烟史38例,术前合并糖尿病24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9例。手术时间30 min~5 h,平均2 h,放置腹腔引流192例。

1.2 诊断标准:国家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于术后第3、5、7天对所有术后患者的切口进行检测、并同时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

1.3 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83例患者的体温单、重症监护单、病程记录、医嘱单、麻醉记录、手术记录、辅助检查等资料,对手术感染情况进行评估。

1.4 调查指标:调查指标各种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史、肥胖、切口分类(Ⅰ、Ⅱ、Ⅲ)、术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胃肠减压,导尿)、有无引流、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从监测的手术患者切口感染者为病例组,切口愈合良好者为对照组,计算感染发生率,应用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χ2检验,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筛选主要危险因素与术后切口感染的关系。

2 结果

本组383例,切口感染25例,经细菌学调查,乳腺癌2例,胃癌4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例,肠梗阻减压松解术3例,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3例,胃十二指肠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3例,直肠癌4例,肠梗阻绞窄手术4例,感染发生率为6.5%。三类切口中,Ⅰ类切口感染率为2.4%,Ⅱ类切口感染率为4.7%,Ⅲ类感染率为11.1%。

单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与年龄、切口分类、糖尿病、肥胖、侵入性操作、切口引流有显着性关系。

多因素分析结果: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分析显着的6个变量再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后筛选出年龄、肥胖、糖尿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这5个显着性的变量,结果见表1。

3 讨论

在医院的切口感染中,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较为常见,而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2013年我院的普外科手术患者共383例,经细菌筛选检测发现术后共有25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笔者认为年龄、肥胖、糖尿病、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抗生素使用等是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2]。

3.1 年龄因素:本文分析发现年龄因素与手术切口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83例手术患者中老年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低年龄组患者感染率较低,年龄增大与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3]。

3.2 肥胖因素:肥胖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笔者认为肥胖与切口感染密切相关。肥胖者脂肪过多堆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常伴有糖代谢异常。肥胖者术后,切口部位易出现脂肪液化、液体积聚、坏死等原因引起感染。

3.3 糖尿病: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目前研究多认为,由于术前合并糖尿病引起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糖尿病可促进肉芽形成,降低纤维母细胞,进而影响了切口愈合程度。如果能够及早诊断出患者糖尿病并且及时应用胰岛素治疗,保障切口安全,将使切口感染发生率降低[5]。

3.4 手术时间:手术时间与术后切口感染呈正比关系。手术时间越长,切口长度越长,切口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越长,由空气或切口附近随汗腺排出的细菌的接触机会越大,切口污染造成感染的机会就越大。

3.5 切口類型:三类切口中,Ⅰ类切口感染率为2.4%,Ⅱ类切口感染率为4.7%,Ⅲ类感染率为11.1%。Ⅲ类切口最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应规范手术程序,严格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尽可能降低手术切口长度,适时使用抗生素,减少手术区污染。

总之,普外科手术中切口感染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因而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可缩短切口长度、加强手术无菌操作、使用抗生素等措施来预防及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仟 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1998年~1999年监测资科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1.

[2] 郑海波.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1,21(2):270.

猜你喜欢
切口感染处理
腹腔镜辅助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效果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治疗
术后切口感染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
桥梁软土基础处理应用
循证护理在预防剖宫产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