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开展说课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15-10-21 06:47苏香妹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突破点说课关键点

苏香妹

摘要 本文从教师“说课”过程中存在理念框架“强势版”和整体框架“平庸版”的两种不良现象说起,结合详实的案例谈一次理想的“说课”需要在整体表达上把握好“关键点”,在“说课”基本要素上体现出“突破点”,在专业思想、学科方法、学科基本观念等方面凸显教师智慧的“思想点”。

关键词 说课 化学 关键点 突破点 思想点

一、避免“说课”的两种不良范式

1.理念框架“强势版”

首先,教师对“目标、教材、教法”的阐述与“教学过程”阐述处理呈“板块断裂”迹象。前者表现出宏大叙事,后者主要细说具体教学内容,两者之间的吻合度不够,碎片化迹象明显。有些教师在前者是“说教法”,到了教学过程中演变成了“说学法”,把“教法”与“学法”混淆在一起。其实“教法”主要作用是教师在知识传递过程中使用的教学策略,而“学法”主要是学生“内化知识”过程中的学习策略。

其次,教师运用过多的理论依据绑架了“教学过程”,以致削弱了对学科内容的基本呈现。如一位优秀教师对《物质的量》一节的说课。核心知识是“物质的量相关概念体系的建立及宏观物理量与微观粒子的个数建立相互转化关系的方法”,教师以“生活类比建立概念”、“搭建支架形成概念”、“演绎探究完善概念”作为教学流程来展开,引入“曹冲称象”类比得到科学计量过程常用的两种方法“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利用“相对原子量概念”演绎探究得到“摩尔质量”等学习内容,但具体学科内容的叙述没有以实实在在的教与学的环节来表达“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么学”。说课只剩下框架与空话,理念策略成了“孤芳自怜”,没有起到对教学设计的深化与提挈作用,这样的说课范式反映不出教师文本解读水平与学科教学的理解能力。

2.整体框架“平庸版”

表现为“说课”对教学目标、教材、教法、学情等内容的分析比较浅显,点到为止,内容平庸化,没有呈现有见解的教学叙述。如,一位教师对苏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说课。教材分析时教师指出,学生已经在《必修2》中学习过原电池,有一定基础,选修教材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盐桥的作用,掌握原电池原理,能够正确判断简单原电池的正、负极,能够正确书写原电池电极反应式,会设计简单原电池”,但教师止步于此,没有对必修与选修的不同要求作稍微深入的比较分析。其实“必修”阶段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知道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的关系,初步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电源和新型的化学电池。而本节内容作为“选修”,则是借助必修教材中的“单液原电池放电效率低,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怎样提升电池的放电效率呢”的内容,通过单、双液原电池实验对比,深化对原电池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盐桥的组成及作用,读懂普通干电池的实际构造。因此,选修教材中的原电池,从知识目标来看,是要通过单、双液原电池的对比实验,来理解实际生活中的干电池为什么外电路断开,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常见干电池内会有一张类似于盐桥的含电解质的特殊用纸等来深度理解原电池。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是要结合已学知识,自己设计原电池,并读懂、能写出新型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通过必修与选修学习目标的解读不难发现,从探究学习角度而言,必修与选修学习原电池的内容,既有纵向深入发展的要求,如从单液原电池到双液原电池,双液原电池的电解液的选择,自己动手设计双液原电池等;又有探究能力横向拓展要求,如双液原电池若用导线作为“盐桥”而不是用电解质溶液作盐桥,电路中有电流但很小,为什么呢?学生通过演绎探究得出用导线作“盐桥”,相当于是一个原电池和电解池串联装置。诸如上述内容,教师似乎不愿点破,由此延伸的教学设计也就按部就班、了无新意。这样的例子在教师说课过程中比较常见,很多时候总觉得教师说到关键处,有一层纸没有捅破。

二、把握“说课”的关键点、突破点、思想点

1.把握好说课的“关键点”

“说课”过程“关键点”的把握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说课”效果。首先,“说课”过程的“关键点”体现在对“是什么”与“为什么”两者地位的把握上,教师的理论框架“强势版”,正是反映出对两者的把握不到位。笔者以为,“是什么”与“为什么”这两部分应该是相辅相成、有机融合,而且其融合度越高,越能显示出教师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深刻领会能力;从内容权重来说,两者大致以70%与30%左右的设置比较合理,以“是什么”为主要内容而进行合理安排,辅之以“为什么”。

其次,“说课”过程的“关键点”体现在对教学重点的“重点说”。在重点教学环节设计中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任务是对“重点说”的最好交代。如,《必修1》专题3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的重点是“通过实验与生活中的材料信息了解硅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设计上突出“设计问题系列化、问题情境生活化、解决问题自主化”的教学设计理念。第一,创设涵盖教学全过程的常见材料的情景素材。像玻璃、水泥、陶瓷、电脑芯片、硅胶干燥剂、水玻璃、太阳能电池板,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而从化学角度认识这些材料,从材料的视觉学习化学是本节课的研究主线。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材料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体会从材料角度了解核心物质的性质学习方法,丰富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途径。第二,有层次性构建本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体系。通过玻璃发现的传说故事,将学生带入古代的材料世界,帮助学生挖掘信息[反应条件(烧火做饭)、化学组成(贝壳、沙子)等],引导学生在分析反应过程中从物质分类来了解性质,自然建立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材料、从材料角度学习化学的研究主线。再通过讲述“生活中的一天”,学生体验我们身边的含硅材料,通过讨论“以SiO2为基础原料,制备其他含硅材料的途径?”引导学生运用反应规律理论推测,辅以实验验证,并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构建硅及其化合物的主要转化关系的同时,学习实验、分类、对比等研究方法。最后结合“嫦娥”卫星上使用的大量含硅材料,将学生带入SiO2的明天,畅想含硅材料对我们未来的生活影响。

当然,采用流程图或思维导图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清晰展示出来,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比如:《必修1》专题3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说课板书设计(如图1)。

2.把握好“突破点”

首先,把握好“突破点”表现在对“说课”文本的整体建构上。当前如何将“学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在“说课”过程中进行渗透发挥,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比如,我们可以摒弃常规的“说目标”、“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程序”,代之以“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吗”作为说课的逻辑主线,提出具体学习内容,以“问题引领、情境驱动、自主探究”作为“怎么学”过程描述,借助板书构建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图,最后编写检测反馈练习跟进,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问题清晰、过程到位,将“学为中心”教学理念巧妙融合在了整个设计流程中。

其次,可以围绕具体“说学情”、“说教学程序”等环节找到“突破点”。第一,“说学情”。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储备、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认知能力、认知兴趣等多个角度分析“学情”,结合学科具体学习内容,进行合乎事实的学情描述,确定最近发展区,提出需要搭建的“脚手架”。教师有必要说明是通过何种方式、方法进行学情诊断与学情分析的。如,预习单的使用、基于学习软件平台的课前学生学习的学情研判等等。

第二,“说教学程序”。如,《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一课中,教师以“相同质量块状与粉末状的碳酸钙和等体积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你准备如何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为例,提出定性和定量描述该反应速率快慢的比较方法,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设计实验探究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启发学生应用“替代法”、“转化法”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较好地将学科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加以体现。引导学生体验定性判断方法: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观察剩余质量的多、少;用手触摸反应容器,感受外壁温度的高、低等。定量判断方法:借助托盘天平比较质量减少的快慢;借助温度传感器或温度计判断反应热量变化快慢;借助密度计进行测量反应后溶液密度变化;借助pH计测量反应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变化;借用压强传感器测定在密闭体系中产生气压变化等等。学生在动手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自发形成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表示方法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测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浓度的变化;测定反应物、生成物的离子浓度变化;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变化;测定密闭体系的温度、密度、压强变化快慢等等。这样“说教学程序”就颇有亮点。

3.把握好“思想点”

“说课”优点是可以直接表述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对教学内容蕴含的学科思想、学科观念及对学科教学多个层面的方法论思考。化学学科思想有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思想,守恒思想,动态平衡思想,物质分类思想,建构模型思想,宏观现象微观解释符号表达思想,绿色化学思想等等。化学学科观念有元素观、微粒观、能量观、实验观、分类观、变化观、化学科学本质观、化学价值观等等。化学学习的方法论有化学原理理论内容学习的三重表征:宏观现象、微观解释、符号表达;元素及化合物、有机物性质学习四重表征:生活走进化学、理论引导分析、实验探究知识、化学走向生活。学科知识在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不断积累应用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内容、认识观念,支撑着学科知识体系。因此,“说课”要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思想、学科观念、学科学习方法的精髓。如,苏教版《必修2》专题1第二单元“离子键”概念教学中。通过“了解已有概念”,“解构迷失概念”,“建构科学概念”设计学生的学习路径。根据预习单中学生呈现“原子或离子间的作用力叫化学键,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引力,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1个钠离子与1个氯离子形成一个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肯定有金属阳离子,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等迷失概念,教师可以“化学原理理论内容学习的三重表征:宏观现象,微观解释,符号表达”组织设计,呈现氯化钠与水的宏观性质的两张资料卡(见图2)。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氯化钠由Na+和Cl-结合而成;水是由H2O聚集而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而成。从微观角度解读资料卡上NaCl和H2O的相关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讨论帮助学生了解固体氯化钠中离子不能自由移动,氯化钠熔融需要吸收大量热量,说明氯化钠晶体中Na+和Cl-间存在强烈的束缚力。冰融化、气化消耗的能量少,而水分子分解消耗大量能量,说明水分子内H与O之间存在很强的结合力。据此得出化学上将在晶体中或分子内相邻原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称之为化学键。接着,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察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三重表征一:宏观现象),从微观角度讨论氯化钠晶体中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这种力量又是如何形成(三重表征二:微观解释)?怎样用简洁的化学用语表达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三重表征三:符号表达)等等,形成钠原子与氯原子为了追求“8电子”稳定结构,导致钠原子失电子,氯原子夺电子的“内驱”,“异性相吸”是结合的动力,Na+和Cl-不仅存在静电吸引,同时还存在静电排斥等等帮助学生建构起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形成离子化合物的判断依据(如表1)。在此概念建立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总之,理想的说课不仅需要在整体表达上把握好“关键点”,在“说课”基本要素上体现出“突破点”,同时需要在专业思想、学科方法、学科基本观念等方面凸显教师智慧的“思想点”。因为“说课”的文本样式或许会有一些雷同,但对于教材的独到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设计会因人而异各具风采,从中反映出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的高低。这就不仅仅需要教师进一步研究“说课”的文本叙述,更需要教师在学科研究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 相佃国.不同版本教材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化学键教学引发的思考[J].化学教育,2012(7).【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突破点说课关键点
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的关键点研究
找准高中数学突破点,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
利用定义法破解关键点
基于“重点·难点·关键点”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研究
谈“说课成功的关键点”
谈“说课与模拟课区分”
微课, 英语教学新资源
《人体的吸收功能》说课设计
浅谈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突破点和侧重点
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