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形象的回归:从传道者到普通人

2015-10-21 21:33于忠海孙姣姣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角色普通人

于忠海 孙姣姣

摘   要 作为教育者,教师具有专业者和普通人的双重角色,传统教师角色定位过于注重教师传道者角色,忽视了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存在和内涵。强调教师普通人的回归可以使教师的教育者角色更具活力,增进教师专业化的职业素养;同时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也丰富了普通人的内涵,提升教师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教师角色  教师专业化  普通人

一、教师传道者角色的解读

“传道者”是我国教师的一个传统角色定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传道者”形象越来越脱离教师专业发展所赋予的教师本质角色的应有之义。

1.传道者教师角色的本质

从国家层面来看,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它所创造出来的社会职业形象与教师职业的价值、性质的认同和需求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历史传统宣扬的是一种“尊师重道”的观念,维护的是“师道尊严”,古语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说,尊师是为“教”和“道”,而“教”和“道”又是为国家统治服务的,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判断也就停留在了教师的社会功能上,忽视了教师的内在生命价值——教师作为人的存在,教师角色失去独立性,成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具有很强的附属性。

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维护教师“传道者”形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管理。米歇尔·福柯认为现代性的展开就是一个从荒野文化向园艺文化转变的过程,[1]是一种“牧人式”的权利形成过程,这种权利的统治是为了“统治者”的“福利”,目的在于对“被统治者”的生活践行全面的指导。作为“统治者”的学校为了提高对学生驯化的效果,一方面建构了一套方便有效的监督系统——严密的权力体系和严格的规范措施,另一方面还需要提高规训者(教师)对被规训者(学生)言行及思想的影响力度,树立规训者(教师)的权威,让被规训者(学生)心生畏惧而甘愿服从。[2]为此,学校在持续完善控制体系和纪律要求的同时,想方设法宣扬教师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以维护教师“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形象。

2.传道者形象的局限

首先,“传道者”的角色定位将教师变成了机械的“知识搬运工”。教师通过统一规划与设计制作,把间接经验统一交给学生,师生关系演变为知识的单向传输和被动接受的控制与服从的关系。这种教师被称为“经师”,即单纯教书,把向学生传授知识看作教育活动的全部,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他们就完成了教育的全部任务,失去质疑和创新精神,也很容易使学生失去自我,陷入盲从知识、崇拜权威的迷途。

其次,“传道者”的形象易造成教师对平等的忽视。教师“神圣”的形象使教师在知识和学生面前享有更多的话语权,不同于教师自身魅力产生的权威,这种外在的、社会所赋予的权威性具有“不可侵犯性”,从而使许多教师乐于享受这种“神圣”地位,潜意识中就将自己置于一个主体的地位,很难再把自己与学生、与普通人视为一体,开始接受并承认神化的形象。通常认为,教师个人的素质结构和水平也影响着他人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和评价,这种影响反过来进一步作用于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3]因此,教师接受神化形象的行为及表现也正是“传道者”光环效应的结果,这时教师的自我期望和社会期望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教师发展人格和学业上的平等观受到双重阻力,师生平等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最后,“传道者”角色形成发展中的工具价值易导致教师忽视自己的生命、无视学生主体。学校一方面对外极力维护教师“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另一方面在内部对教师实施“超人化”的管理模式——安排教师全权负责学生的大小事务,其具体做法就是将教师的能力和精力无限放大,教师个人负责在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感、安全和生活,长期过度劳累使教师失去教育者的活力,成为重复工作的机器。与此同时,学校对教师生命关怀的缺失致使教师变得只认学生的成绩和排名,很难去真正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忽视教师内在的生命价值的传统“传道者”角色定位,是时代、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认定的局限,已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生命发展关注的要求,教师需有一个新的形象。

二、教师普通人形象回归的呼唤

“传道者”形象的局限已经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时代和教师专业发展呼吁教师传统形象的转型,而普通人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和秉持的教育观念为教师角色走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1.普通人的内涵

普通人就是基于人的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催生与发展的一种应然的人格,是开放、多元和自主的生命体,其生成的机制是自治、超越和始终处于未完成的状态。[4]从普通人与人自身关系分析,人的其他社会角色是功利性的界定,是暂时的,只有普通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肯定的是人的权利和生命尊严,折射出人之为人的生命真谛。从普通人和其承担的其他社会角色分析,普通人就是人之为人的内核,是个体其他社会角色发展的源泉,其强调人与人之间共生和共融,促成了普通人不断丰富和充实人的其他社会角色的内在机制。

2.教师回归普通人的时代性

从教育的本质来讲,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问题和怎样培养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断地使一个人更趋于人,而教师作为培养者,其本身也应更趋于人,才能培养出更趋于人的学生。不断生成和发展是普通人的内涵,教师只有去掉光环、摆脱权利从人性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看待自己时,才能真正、全面地了解自己,对自己抱有合理的角色定位,进而才能客观、真实地思考学生的成长发展。正如第斯多惠所言“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诚心诚意地去教育学生”[5]。教师只有以普通人为身份,以普通人的思想、识见为导火线,才能引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形成师生间的思想碰撞和观念交锋。[2]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知识传授中倾听到学生的批判与质疑声音,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不受损害。

人的其他社会角色是功利性的界定,是生活的临时载体,是暂时的、被碎片化的,只有普通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具备人的整体性和唯一性特征。目前教育界呼吁“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起人与人的关系”,这里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教师和学生不能仅仅以角色身份进行交往,而要以人的身份进行交往,这里所说的人就是普通人。由此看来,普通人的回归是时代的必然。

3.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

随着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转变,教育本身既要求教师树立专业、权威的教育者形象,又期待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学习伙伴关系,对教师专业角色也有了新的期待:教师是“阐释者”、“平等中的首席”、“学习者”。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期待从理性的视角审视了教师角色,即教师从权威的授业者转变为平等的知识解读者,从单向的教育者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学习者,其宣扬教师要树立自主、超越、共生的教育观念,强调知识的生成、教师的不断发展、师生平等,而这些观念和普通人所持有的理念相吻合,可以说普通人为教师专业角色期待的实现提供了解决途径。

从普通人视角来看,普通人强调共生性,即教师和学生以一种相互依赖的生存方式存在着,彼此是“共生”的。[4]通常,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在对学生认识、理解中不断调整与完善的,也就是说,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学生是密切相关的,其专业知识、能力和情感是在和学生平等、共生的教育环境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所以,如果教师付出更多的关怀、责任与尊重,那么教师也会在学生的反馈和回应中反思和提升自己,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受益者。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具有有限性、生成性和共生性的普通人的人性特征,所以学生渴望的师生平等的追求也正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在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共生性决定了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观念对待学生,因此,树立普通人的观念是教师专业者角色实现的内在前提,是平等看待师生关系的关键。

三、教师普通人形象回归的意义

1.普通人之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呼吁教师普通人形象的回归,而普通人之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普通人的不断生成性和未完成性鼓励着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成就了非凡、潜力无限的教师,衍生出更具生命活力的教师角色。教师角色的定位是人依据现有的知识、视野界定的一个过程,具有限定性和僵硬性,会造成教师教育观念的保守落后,最终丧失改革精神,引发职业倦怠感。而普通人是人之为人的内核,是个体其他社会角色发展的源泉。教师作为普通人能从职业中体验到自由、快乐,他与职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活泼而丰富的联系,感受到生活的完满和意义的充盈,教师职业不再仅是为了获取物质的拥有、职位提升以及他人尊敬的外在奖励,已升华为教师尊重内心的召唤、动机和兴趣、宣泄激情而做的事业。

其次,有利于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我要发展”是源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自主发展的产生、发展及其满足的过程与人的需要的产生、发展及其满足的一般规律相符合,因此,需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普通人的未完成性和生成性是激励教师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时刻提醒教师身为学习者自主发展的需求,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和专业发展目标,能够自觉地制订出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并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使其不断完善。

最后,有利于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价值。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价值还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及对幸福的追寻。教师作为人,有追求人生价值和更高生命质量权利的需求。不同于凸显教师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的“蜡烛”,教师追求人生价值是出于自愿的行为,超出物质和外在奖励的限制,是一种更大吸引力的追求,个人和这种吸引力相结合,变成自己的力量。要形成这种力量,教师在工作中只有将自己视为追逐个人生命价值的普通人,将职业作为“为自己做事”而不是“为他人做事”,出于自愿而非勉强才会生出无限的能量,实现人生价值。叶澜认为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为人的影响,从这方面来看,教师回归普通人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7]

2.教师专业素养之于普通人的意义

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丰富了教师作为普通人的意义。教师职业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是为人服务的,现今教师却成了职业的奴隶,作为人的幸福感缺失。事实上,教师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确定教师自身存在意义的平台,因此,教师专业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不仅是探索自身身份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追求其自我价值的过程。自我价值的展现是人获得幸福感的源泉,而自我价值的实现又必定要以职业为载体,以职业的价值认同为基本条件才可能实现。这种源于职业的幸福感能使教师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保持长久的快乐和满足。人丰富了职业的同时,职业也使人更具有价值,普通人也在这种不断超越自己的进程中展现自己的生命尊严和存在的价值。

3.教师普通人形象回归的现实意义

专业化教师角色从传道者到普通人的走向的转变可以说是教师专业发展从外在控制型向内在生成型转变,是从人的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的经历、珍惜教师的经验、注重教师的声音。教师在将固定的内容,以僵化的形式灌输给学生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世界的旁观者,不介入、不反思,自动地习惯于被设计好的各种规定中,变得顺从,害怕改革。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充满压迫的现实中,教师对现实失去了清醒的认识,深处压迫而不自知,丧失主体精神和批判意识。回归教师普通人的形象是基于教师人性解放的视角,目的是为终日迷茫无斗志、决然奋起却无出路的教师指明一条道路,对学生而言,普通人的回归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生命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并主动调整教学方式,促成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条件。

————————

参考文献

[1] [英]齐格蒙·鲍曼. 立法者与阐释者[M]. 洪涛,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黎平辉. 学校教育功能演变与教师角色中的人性开掘[J]. 教学与管理,2014.

[3] 张爱琴,谢利民.教师角色定位的本质透视[J].教育评论,2002(5).

[4] 于忠海.教育目的的转型:从终极者到普通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5] [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 巩婷.由“权威”到“平等者中的首席”——多尔的后现代教师观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

[7] 叶澜,王厥轩,韩艳梅. 叶澜:教师的魅力在于创造[J].上海教育,2013(6).

[作者:于忠海(1967-),男,山东宁津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孙姣姣(1990-),女,河南郑州人,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化教师角色普通人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自在成长研究
音乐教育叙事研究之“叙”的几种类型例说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论高中政治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四重境界抵达之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