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015-10-21 04:19王文槐
甘肃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工具性讲授

王文槐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语文学习不再成为学生学习中的老大难问题,一直是近几十年来语文教学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应正确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1. 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两大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要二者兼顾。语文教学应遵循由工具性逐步向人文性过渡的规律。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的积累和书写、查阅工具书、诵读、写作等习惯的养成,即以工具性为主,兼顾人文性;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人文性的东西,以语文知识的进一步加深、习惯兴趣的进一步培养与人文知识人文素养的逐步增加相结合为主要策略,即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高中阶段,语文学习应以人文性为主兼及工具性,强化人文性,淡化工具性。

2. 知识与能力。语文学习的目的是形成语文素养,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扎实丰富的语文知识有利于形成较好的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实实在在的语文知识,对形成语文素养,进而沉淀为人文素养是大有益处的。如要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就要先让学生掌握平仄、压韵、对仗、意象、意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抒怀、乐景写哀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一系列古诗知识及背景知识。否则,语文能力便失去了载体和依托,语文素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 讲授与习得。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习得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语文学习中,教师的讲授为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为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铺垫,并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完成的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形成鲜明的导向,是学生习得的前提,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忽视教师的讲授,一味地强调“学在教先”,势必弱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降低语文学习的效率。语文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习得,教师讲授的终极目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语文教师要给学生留足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写、自己悟、自己发现、自己总结。

4. 语感与语理。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是不可忽视的语文学习方法。诗人余光中说:“中文之美,不仅美在形体,更美在风骨,美在精髓。”汉语的每一种语感美的背后都有“美”的理性存在。语文的学习就是感受这种美,揭示挖掘这种“美”的理性。如同是叠词,“姥姥”和“叔叔” 就有叠音词与重叠式之分;“热热闹闹”“合计合计”就有“AABB”式和“ABAB”式之别。形容山和水很多时说“千山万水”而不说“千水万山”,是因为“千山万水”的音韵是“平平仄仄”,而“千水万山”的音韵是“平仄仄平”,不符合美学原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5. 课内与课外。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明白生活的意义,获得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学要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原则,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曹雪匠在《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接通社会与生活的血脉,让学生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学习和实践语文,让学生在欣赏、思考、感动、表达中践行知与行的统一。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工具性讲授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做到讲授“活”?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