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如何应用乡土资源

2015-10-22 10:04姚长建
广西教育·A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牛巴耕田乡土

姚长建

【关键词】乡土资源 数学课堂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34-02

数学课程标准学段目标要求学生“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同时还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乡土资源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这些数学信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到亲切、可信、易学、易懂,因此,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数学教学,是值得数学教师尝试的事情,也是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尝试利用我县的乡土资源开展数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同时,还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应用乡土资源,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而导入如果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因此,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材料导入新课,能使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数学教学中,笔者从学生已知的乡土资源中捕捉素材,进行课堂导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时,笔者联想到我县城隍镇极负盛名的风味小吃——城隍酸料,就用课件展示品种多样的城隍酸料,如酸萝卜、酸鸭梨、酸豆角、酸蒜头等。课件中出示的美味爽口的城隍酸料绝大部分学生都吃过,这让学生感到十分兴奋。这时候笔者提问:“大家都吃过城隍酸料吗?好吃吗?”学生们踊跃回答,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笔者继续导入:“可能大家都去买过城隍酸料,那么大家知道酸料是怎么卖的吗?”学生们纷纷回答是按重量卖的,甚至有些同学能说出各种酸料每斤卖多少钱。于是,笔者适时引入了“重量”这一概念,然后,再展示酸萝卜、酸蒜头等图片,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克”“千克”等重量单位。这种直观生动的导入方式,拉近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应用乡土资源,弥补数学教材的不足

尽管当前使用的数学教材经过多次修编,渐趋完善,但是有些案例始终存在局限性,无法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而乡土资源取材于本地,有其便利性,合理利用乡土教材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教材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了充分挖掘和应用本地的乡土资源,笔者从教材内容出发,搜集整理与上课内容有关的乡土资源,把身边的乡土资源融合到教材和课堂上,既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一课时,笔者利用玉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兴业县最负盛名的古建筑——石嶷文塔作为乡土教学资源,首先用课件展示出石嶷文塔的图片——古塔古香古色,如擎天神笔,从山顶的绿树丛中伸出,直指云天。孩子们一下子就被这熟悉又神圣的古塔吸引住了。这时,笔者在画面上出示一道题:据史载,石嶷文塔始建于南宋景定年间,目的是为了昌文兴学,利于人才辈出。古塔尖细如锥,通高22米,底层直径5米。现在我们把古塔看作一个近似圆锥体,求它的体积。由于有了直观了解,孩子们很快就用公式算出了古塔的大概体积。对于算出这座古塔的体积,孩子们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又如,上体积练习课时,笔者用课件展示了我县4A级风景区——鹿峰山风景区的游泳池,出了一道题:鹿峰山风景区的游泳池由两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圆形组成,小正方形的边长为20米,圆形的直径为30米,高都是3米,求游泳池的容积。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去过那里游泳,因而对这道题非常感兴趣。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懂得要算出游泳池的容积,就要先算出小正方形和圆形各自的底面积,再乘以鱼池的高度。作为拓展训练,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游泳池出水管和进水管的动态进出水图像,并提出问题:出水管每分钟可出水30立方,进水管每分钟可以进水20立方。假如要把游泳池的水全部排空再重新注满水,一共需要多少时间?由于这些问题贴近生活,孩子们异常活跃,并积极开动脑筋,很快就解答了问题。

利用这些乡土资源,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应用乡土资源,增强数学教学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因此,联系乡土资源并把其有效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善于攫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用直觉去体验,并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极具玉林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玉林牛巴非常著名,远销国内外。在教学“乘除法应用题”时笔者就用玉林牛巴作为数学教学素材,编出如下题目:(1)超市里每罐牛巴卖24元,假如小明有100元,那么他最多可以买多少罐,还剩多少钱?假如他要买5罐,还差多少钱?(2)一家制作牛巴的工厂,一天可以生产1.25吨牛巴,那么一个月可以生产多少吨?(按30天算)(3)一家美国的超市从这家牛巴工厂订购23吨牛巴,如果这家牛巴工厂从3月1号开始制作,那么3月20号可以交货吗?又如,春耕来临,每家每户都面临着耕田、播种。由于科技的发展,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是雇佣耕田机器来耕田。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时,笔者结合耕田机器编制了如下题目:(1)耕田机器每耕1亩水田需要30分钟,使用传统耕牛则需要2个小时,小王家共有3亩水田,请你帮小王的爸爸算一算,使用耕田机器比使用耕牛要节约多少时间?(2)大部分耕田机器的价格为耕一亩土地需100元,小王家共有3亩水田,请你帮小王的爸爸算一算,他需要支付耕田机拥有者多少钱?(3)根据耕田机器的工作原理,每耕5亩土地需要1升柴油,而市场上1升柴油需要6元,假如一辆耕田机器承包全村500亩水田的耕地工作,那么请你帮耕田机拥有者算一算,他最少需要准备多少升柴油?需要多少钱?

通过教师所设计的这种贴近生活的实例练习,学生逐渐认识到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

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教育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正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说:“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作为数学教师,也应该具有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教学的意识,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牛巴耕田乡土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退休咏怀
乡土中国
征友启事
牛巴氏杆菌病发生与治疗
知道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
牛巴贝斯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