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视野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建设的校本研究

2015-10-23 15:13沈金江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5年16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高中语文

沈金江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课程,应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土壤。本文从哲学、实践、现实角度阐述了生命视野下高中语文课程建设的构建基础。由教育的元点、目的、过程到语文教学是以文“化”人,阐述了生命视野下高中语文课程建设的演绎理路。从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阐述生命视野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建设的校本策略。

【关键词】生命视野  高中语文  课程建设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生物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就在于人有高于动物的意识活动,有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不但要思考如何活下来,还要思考如何更好的生活。传统教育关注的是知识,知识的价值,一是在于让自然生命生存得更好,二是在于点化智慧、丰盈精神,从而达到滋养精神生命的成长。知识是为生命的成长服务的,生命的成长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高中语文同样应在生命视野下展开课程建设。

一、生命视野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建设的构建基础

1.哲学基础

(1)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类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精神上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没有了归宿感,找不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存在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看看现在的高科技世界,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是那样的贫瘠。存在主义的产生背景与现在的时代,是何其的相似!

(2)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2.实践基础

早在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就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在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实践生命教育思想,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此后关注生命的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到1976年,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澳洲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日本于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初,生命教育在台湾一些学校和个别地区推行。21世纪初,香港也开始重视生命教育。关注生命的教育,逐渐得到各国的重视。

3.现实基础

在生命视野下构建课程,也有它厚实的现实基础。中国教育有一个寻“家”的历程:从为了“社会”到为了“人”;从关注“局部的”“抽象的”人到关注“完整的”“具体的”人。生命,作为鲜活的个体,成了教育真正的“家”。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8号文件和16号文件,将生命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内容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整个生命,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正式提出“生命教育”这一理念。

所以,如何在生命视野下去构建语文课程,应是当下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生命视野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建设的演绎理路

1.教育的元点是人的生命

存在主义的先驱让·保罗·萨特最著名的一句格言是:“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是所有一切的元点。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也明确地提出:哲学不应先从“知识”入手,而应先从“此在”入手,“此在”不只涵盖传统理性,他是全人,是有情感、有时间、有历史的主体。也就是说,哲学开始研究“人生”,人生是“此在”的自我表现。

存在主义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雅斯贝尔斯也明确地指出:哲学应从“存在者”——“人”出发,关心其在危机中的生存问题。

基于哲学的教育,同样也应从哲学应从“存在者”——“人”出发,去关心他的生存问题,去关心他的生命。存在主义的哲学告诉我们:教育的元点是人,是人的生命。

2.教育的目的是生命的发展

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存在”是指生命的存在,“说明自身”从教育的角度理解是“生命的发展”。先驱让·保罗·萨特说,如果人生中没有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唯一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从这一角度来说,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去寻找他想选择的那一条路,去寻找生命的发展。

生命的发展应是生物自身唯一的目的,也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所以叶澜教授也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3.教育的过程是化育的过程

存在主义哲学基本原则之三是“自由选择”,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指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萨特指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所以,学生的生命发展方向,应该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教育并不应是把某一经验某一意志强加给学生。

所以张华先生就说:(教育是)旨在帮助儿童最充分地发展自己、实现自己,而不是从外部对儿童施加压抑和限制。这种帮助的过程,就如帮助万物生长一样,是“育”的过程,而不是灌的过程,更不是强加的过程。

4.语文的教学是以文“化”人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和生命的条件。“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问题是,教育又用什么来保证儿童的生长呢?语文特点之“文”,正为儿童的精神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所以,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教育的元点是人的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人生命的发展,如何通过教育让人的生命得以发展呢?途径是“化育”。而语文特点之“文”,正为生命的“化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养料。所以生命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即是以文字、文学、文化来化育学生生命的成长,即为文“化”。

三、生命视野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建设的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板块:语言、阅读、写作。

1.语言教学

上世纪末,有人曾对中学英语教学进行过反思:从初一开始学英语到高三,如果考不取大学,六年英语学习的价值几乎是零。因为六年中所学的英语是哑巴英语,是生活中无活使用的英语。从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命题来讲,现在的语言教学,也是对学生的生活、生命无多大作用的教学。从语言的起源来看,语言就是先人为了劳动中的交流与和谐而产生的。杜威教育哲学两个基本点之一是“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所以语言教学的内容就是学生的生活语言。因为学习了语文,而使学生的生活语言带有了“文”,漂亮而得体的语言让生命生存得更自然、更圆润、更流畅,这才是我们语言教学的目的。

2.阅读教学

传统的阅读教学,只让学生记住了文本,记住了别人的内容,却没有生成自己的感想、体验;只让学生生活在别人营造的文本世界中,未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阅读教学并不能化育学生的生命成长。

阅读,是让文本走进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的精神底蕴,还是让人走进文本世界,去记住文本的内容?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促进人的发展,还是通过人的阅读去理解文本、接受文本?传统阅读教学,正是以文为本的阅读教学,所以传统阅读教学往往要求学生走进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去,去接受作品的内容。后果是一直行走在别人的世界里,而没有生成自己的世界。阅读的立足点不应是文本,而应是人本。文本只是化育学生生命发展的载体或是养料。阅读的过程不应只是读懂作者的过程,而应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智慧等碰撞作者的情感、体验、思想、智慧的过程,是碰撞的过程。在碰撞的过程中生成情感共鸣、思想火花、智慧提升,这才是生命成长的阅读。

如在执教《屈原列传》一文时,我们梳理了字词后请学生思考:“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众人”,你看了之后会有什么想法?你阅读了全文,认为屈原的失败还有哪些原因?第二天讨论时,有的学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让人躺着也中枪,把同情屈原的人也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有学生说:屈原的心态太孤傲,没有沟通的姿态。例如,流放之后,当渔父劝慰他应明哲保身待机而行时,屈原的回答是“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硬梆梆的两句,还有对话的余地吗?屈原的另一个失误是以怨愤代替沟通,当被楚怀王疏远的时候,他不是努力与怀王沟通,而是“疾王听之不聪也”。仅仅只是“疾”,如何能改变现状呢?学生的解读,正是生命成长的体现。这一例说明文本只是一方肥沃的土壤,阅读就是让学生在这肥沃的土壤上耕耘,产生精神世界的碰撞,从而形成新的精神世界。这就是让古代的作品为今天的学生成长服务,让文本为人生服务。今天我们阅读几千年前的典籍,不是为了记住这些典籍,而是为了让这些典籍为今天的生命成长服务。

3.写作教学

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个构建的过程,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表达生命内涵,构建生命形态。我的生命形态应该是怎样的?我希望过怎样的生活?我应该具有怎样的世界观?怎样的人生观?写作的过程,应该是在这样的思考基础上表达的过程。而这一反复思考与表述锤炼的过程,就是锻造生命的过程。

总之,高中语文课程,应是滋养生命成长的土壤。语言教学,应让生命生存得更自然、更圆润、更流畅;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生命形态、生命品质、生命价值观,化育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文学素养的提高;写作教学,是站在生命的平台上构建人生、评判社会,锤炼生命。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