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产学研合作研究——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

2015-10-23 03:09叶明国韩永林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科技园烟台市烟台

叶明国,李 娟,韩永林

(1.中国科学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烟台中心,山东烟台264003;2.烟台生产力促进中心,山东烟台264003)

烟台市有4区、1县、7个县级市、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出口加工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总量位居山东省第2位。2013年黄金、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业三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海洋工程和生物制药两大蓝色产业正在迅速崛起。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电子、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产业链的重要基地;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海洋工程、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的重要研发基地。对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两区”)推进产学研合作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进行研究,对整个烟台地区深化产学研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烟台市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成绩

烟台是“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大战略叠加区,当前正处于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产学研合作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口。“两区”是拉动烟台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近几年“两区”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渐形成了烟台市的自主创新高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两区”在推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采取的做法,同中有异,各有特色,充分体现了各自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又共同主导了整个烟台地区产学研合作的方向。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机械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化纤纺织、食品加工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是中国重要的轿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计算机及移动通信设备、船舶及零部件、电子网板、氨纶丝生产基地。凭借良好的规模化工业基础、多产业集群化兴起,多行业龙头企业的共同发力,开发区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支撑,以研究院、合作平台、科技园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联合研究、联合开发,建立紧跟市场最新动态需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以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合作双赢。全区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100余家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7位院士、200多位高层专家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20家重点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假日工作室,95%以上的重点科技企业建成了产学研联合体,有100多家企业参与高层次、深度政产学研合作。截至目前,全区正在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达1 500多项,占全区总数的60%以上。截至2012年底,已涌现出龙源电力、德邦科技、新科钢结构、显华化工等35家研发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6家成为山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为了深化全区与国内一流科研机构、知名高校、跨国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提高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开发区正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寻找高水平、有影响力的高校或科研院所,来烟台成立分院或与企业组建联合实验室(研究院),抢占科技资源制高点。与此同时,深入探索“一校一企”“一校多企”“多校一企”等校企科技合作模式,支援若干重点领域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1];补充、完善“烟台开发区科技专案及技术难题库”,发挥科技部门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有针对性地组织产学研的对接,力争有数百名教授或博士受聘为烟台企业的技术顾问。

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烟台正在崛起的新兴经济园区,根据区内企业少、经济规模小、人少、底子薄等特点,以大企、高企、强企为载体,引进先进技术和一流科研机构,建设各类科技园、争取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加快催生区内工业体系创新驱动能力建设。重点推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及蓝色产业集群发展,起点高,看的远,主要把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式合作发展作为区域内的推动方式。

全区先后与北京、西安、上海、沈阳等地的高校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举办“聚智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烟台行等活动,与全国17家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良好关系,并引入10多家科技园落户高新区,在原有以北大、清华、烟大为主的三校科技园基础上又引进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西南大学科技园、山东大学科技园等。目前全区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32家,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全区引进和培养两院院士4人,国家“千人计划”7人,国家杰出青年1人,省“泰山学者”24人、省杰出青年3人,市“双百计划”22名,在海洋工程、生物与医药、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研发优势。随着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上海药物所烟台分所的纷纷落户,高新区逐渐形成了烟台地区产学研合作的领跑者,成为整个烟台地区科技要素的输出地和支撑地。

二、烟台市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做法

烟台市各县市区基础不同,产业规模不同,产学研合作深入程度不同,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受产学研合作影响较大)不同,开发区、高新区是两个有代表性的地区。如图1所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开发区比重遥遥领先,是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高地,高新区作为新兴区域基于多种因素处于末尾。选择这两个区域研究,首尾互补,可以有效的分析烟台市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总体情况。而栖霞市是烟台市一个典型以农产品为主要经济的县级市,工业不是主要发展方向,不能代表烟台市的真实工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1.拓展科技合作渠道

近年来,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科技研究型企业转变,凭借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体系,开发区积极为企业拓展科技支撑渠道,搭建合作平台。先后与国内多所知名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交流并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学科领域优势及企业的需求搭配情况,推动企业与国内不同档次的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合作交流,保证了产学研合作的效率与质量。目前开发区是高薪技术产值最高,校企、院地合作渠道最广,产学研合作项目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的区。经济能够在产业结构转型期保持稳定持续的增长,与政府、企业不断拓展广阔的科技合作渠道密不可分。

2.搭建联盟式校、院、地合作平台

推进多企业共同与知名院校、科研机构牵手联姻,打造校地、院地及校、院、地交叉联盟合作平台。通过在土地、税收等多方面优惠政策和资金配套支持吸引院士、高层次专家与同一产业多个企业同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企业创新活动持续稳定发展。荣昌与同济大学为主体共建的“生物新药创制联合平台及开发基地”,吸纳了开发区多个生物医药企业,实现校企联合研究、联合开发、技术转移共享,在促进高校教学科研模式改革的同时,实现了企业面向市场的新药开发需求,为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链的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而“烟台路通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的建成,汇聚了上海交大、西安交大、中科院、山东大学等10多个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和该领域两名院士的加盟,在此基础上共同建设的烟台开发区先进制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包含了“一院、一站、一所、三中心”,创造了典型的联盟式校、院、地合作创新模式,平台的构建构建支持全区产业升级的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体系,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制造业。

图1 2013年烟台市各县市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3.搭建国际合作平台

开发区的传统经济已经增长到了一个临界点,要加快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科技集约型经济的转变,不仅需要借助国内科技这个支点,还必须充分利用好国际科技的助推作用[2]。近几年开发区一直把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向世界要人才、要项目,通过引进国际创新资源,搭建国际化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先后与美国、欧盟、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关系。万润精细化工通过聘请美国化工理事会弗雷林克理事长作为技术顾问,公司液晶材料研发不断突破多个技术瓶颈,生产出高性能的液晶材料;麦得津公司的抗癌新药“恩度”这一重大发明集中了一批留美科学家和留学生的智慧;塔斯曼生物技术公司通过与日本知名学者染井正德教授合作,实现了新型植物生长促进剂制备技术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建立多元化创新服务平台

以区内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多元化合作平台。一是以雄厚的行业基础成立多形式的合作中心,共同服务于区内整个产业集群;二是以良好的投资和投资环境为保障,实现区域内外结合,让国内有关领域一流科研机构在烟台建立科技服务平台。在海洋生物与医药领域,打造了分析测试中心、长效与靶向制剂研发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八大公共技术平台,有效降低生物企业研发成本,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实现了生物医药领域创业企业的资源共享;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创建了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构建了胶东汽车技术现代服务平台,在海洋工程领域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海洋工程研究院。这些平台的良好运行,提高了全区的科技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失败风险和研发周期,为全市进行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2.推动孵化器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载体

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为突破点,推进各类综合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建设,着力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企业孵化器群体。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中俄科技园、科技CBD创业大厦、烟台市大学生创业园、山东正元地理信息产业园等多个综合孵化器及专业孵化器全面建设,吸引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高新项目入驻,为高新技术产业批量产业化和打造良好的工业基础积累了资本。目前全区已建成孵化器50万平方米,在建孵化器100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2家,在孵企业近300家。

拓展孵化器建设思路,建设多领域大学科技园。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学科技园拥有的创新资源为依托,引进整合产业链中下游科技型企业,构建科研、中试、产业化全过程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区内以北大、清华、烟大为主的三校科技园,北航大学科技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烟台产业园,正逐渐成为高新区航空航天科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和支撑点。

从“两区”推动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做法来看,不同地区因产业基础不同,实施策略稍有不同,但基本方针是一致的,即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具体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以下四种:

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建设政产学研新型创新创业载体模式。目前“两区”建设的创新载体主要是以科技园、服务平台、研究中心(院)的形式存在,企业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高新区以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为代表,由高新区政府联合绿叶制药共建,首推“企业化”运营模式,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产业定位和市场导向中的主体地位。目前园区入住了100多家科技型企业,获取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同济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株式会社新日本科学等科研机构作为科技支撑单位,为高新区有效聚集优质科技资源。

开发区典型作法为,依托烟台路通精密铝业有限公司为载体,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府、研究院所合作,共同建设涵盖“一院、一站、一所、三中心”和“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创新联盟”多模块的烟台开发区先进制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烟台“制造”产业走向“智造”未来。

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共建实验室模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机构是双方合作牢固的纽带,是产学研合作体系中最有效、最常用的方式之一,这种利益深入融合模式使企业能够对科研院所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进行放心持续投入,使科研机构卸掉了技术转化、面向市场的一系列包袱[3]。共建研究机构在提高企业面向市场技术需求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储备大量的技术和人才。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独创“院士联合实验室”,引进生物医药领域、化学药物领域、天然药物领域等10多名院士团队入园,建设各自领域的“院士科研工作室”,以“院士联合实验室有限公司”的创新型企业化发展模式,为带动区域生物高端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成果孵化等发挥积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引进、转移转化再吸收模式。相对大企、强企创建创新创业载体、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做法,针对一些中小企业,“两区”普遍采用技术引进、转移转化——吸收创新的方式推动研企合作。一方面,“两区”相继举行不同规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海外华商博士投资创业合作交流会、国外专家烟台行活动等系列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吸引清华、北大等2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国内外高层次项目和人才来烟台洽谈对接;另一方面,每年对技术需求进行定向分析,根据企业的需求对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进行定量分析,集中进行牵线搭桥。或由企业自主分析,提出设想和选择科研单位,政府直奔目标为双方合作进行架桥,或由企业邀请,政府出面推动。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的产业联盟模式。为促进某一行业的共同发展,使政府推动的项目,让更多的企业受益,构筑产业联盟搭建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平台也是“两区”共同采用的方式。

为了让航空航天产业在高新区坐稳、做大,发展成为高新区的新兴产业链,高新区推动成立了航空航天新型材料应用及紧固件产业战略联盟,该联盟联系对接国内10个成员单位,以紧固件国产化作为突破口,充分利用资源共享、联合研究等合作机制,支撑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迅速实现生物医药类企业的集群效应,开发区推动成立了“生物新药创制联合平台及开发基地”,逐步形成一个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化工、医疗器械等四大主导领域的产业联盟基地。为提升烟台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开发区成立的“先进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先进制造领域系列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技术的开发,建立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平台,打造真正掌握技术标准、具有产品定价参与权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三、促进产学研深入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激励政策

根据产业分布及需求情况,烟台市需继续加大对必要科研机构引进的全方位支持,但同时要避免建设过剩;加强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积极吸纳或鼓励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优先进行转化;规范和加大科技投入潜在风险的补偿力度;强化烟台市科技发展计划经费真正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支出;加强顶层规划,开展科技系统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战略性发展的影响意义的宣传,引导企业转变科技投入的短利观念[4]。

(二)加强优势载体培养,吸引科研机构入驻

从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路通研究院在产学研合作上取得的成功经验看,“打铁还需自身硬”,烟台市应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加速培养新兴产业、区域龙头企业、打造强势区域产业集群,有了良好的基础和载体,自然容易受专家、科研机构的青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产学研合作比较好的企业在硬件方面应具备四个条件:要具有一定规模;有客观的盈利收入;企业涉及领域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要求;企业内部要有一定基础的科研实力和一支专注于科研研究的团队。在软基础方面应具备两个条件:企业的上层规划者要具备长期实施产学研合作的思想和敢于打长期战的准备;有健全的产学研合作推行管理措施。具备了这些条件,加上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就会比较顺利。

(三)完善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在以政府为引导、市场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原则下,应该切实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机构、企业国际化发展机构等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让这些机构做大、做强、做优,推动产学研合作多形式发展。一要完善科技服务中介职能,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真实性的有效监督;二要加大国家、省科技经费及烟台市科技发展计划经费项目对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影响力;三要对需要产学研合作申报的项目,要切实加强监督,需要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签订协议后在监督部门进行有效登记,作为申报项目的有力证据和跟踪;四要提高科技支撑资金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力,逐步引导我市企业从思想、行为上真正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四)继续加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产业联盟发展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园是研企合作、有限资源有效共享的良好平台,平台的建设可以促使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产业联盟的加速形成,避免区域行业恶性竞争。对内政府应该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此类平台的建设,对位政府应以主导者的身份加强与国内外一些与本平台建设相关的优势科研机构、运作较好的科技园、科技服务平台互动,为烟台市科技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的科技支撑引进环境和互动空间。

烟台市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设备、人才、信息手段还比较落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骨干产品。通过产学研合作,依托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打造产学研合作创新实体,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的创新平台,有利于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对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具有重要作用。

[1]温兴琦.产学研联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机理及对策研究[A].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产学研专委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武汉:(出版者不详),2010:6-9.

[2]吕海军,甘志霞.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述评及研究展望[J].生产力研究,2005,(4):28-32.

[3]陈春杨.我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具体形式、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6):51-54

[4]叶明国,崔振忠.产学研合作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J].中国市场,2012,(4):20-21.

猜你喜欢
科技园烟台市烟台
《灌木丛篁图》
烟台市苹果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教育中的探索——以烟台市博物馆为例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