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建设的探讨1

2015-10-24 03:29吴天安王栋梁郑通彦
震灾防御技术 2015年1期
关键词:终端决策协同

吴天安 陈 通 王栋梁 郑通彦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

对国家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建设的探讨1

吴天安 陈 通 王栋梁 郑通彦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

本文阐述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介绍了平台设计、平台体系结构和建设内容;结合大震时的使用情况,总结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在全方位、全天候地震应急决策支持信息服务保障方面发挥的作用及实践经验,并对我国今后的地震应急决策支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做了初步思考和探讨。

地震应急 指挥协同 小型移动 决策支持 信息服务体系

吴天安,陈通,王栋梁,郑通彦,2015.对国家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建设的探讨.震灾防御技术,10(1):135—140. doi:10.11899/zzfy20150114

引言

Ackoff(1967)曾经指出,管理者经常面临着与决策相关的信息缺失和不相关信息的泛滥,这些信息缺失和冗杂信息往往会对管理者的决策造成负面影响。在突发事件应对方面,Simon(1986)进一步总结为,在危机情景下决策者并不能获取危机的全面信息,人类的决策总是在信息缺失的状况下做出的。这一情形在地震灾害的应对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信息缺失往往会造成抗震救灾指挥决策的滞后,甚至导致救援力量和资源的投放重点发生偏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九五”期间中国地震局开展了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研究,初步实现了中国大陆破坏性地震的快速响应;“十五”期间又投资建设了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在国家层面和全国31个省建设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帅向华等,2009);目前正在建设“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上述这些系统在震后第一时间产出了大量的科学分析结果和辅助决策建议,为国家及各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实施地震应急救援指挥,提供了基本的技术运行环境和支撑信息(姜立新等,2012)。

然而,地震灾害是一种突发性强、成灾范围广,需要震区乃至全社会充分动员、积极应对的严重自然灾害,因此,各级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救援队伍和公众都需要及时获得救灾决策支持信息。特别是基层抗震救灾指挥者和各行业专项救灾工作领导者,更需要能够全方位、全天候向他们提供地震应急决策支撑信息的服务和保障能力,以提高他们在高度不确定环境中的应急决策的科学性。

强化信息生产能力、改善信息传递通道、减小信息流转周期、建设信息服务技术支撑体系,是提高全社会地震应急处置效益的有力措施。本文介绍了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在以上信息保障方面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并对我国今后的地震应急决策支持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做了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1 系统体系结构

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是在对地震应急响应、指挥、救援过程中各主要环节,对灾区基本资料、震情、灾情、救援动态、指挥指令与响应等信息服务需求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各需求方获得信息服务的时空特点,综合运用现代3G/WIFI/BGAN等多种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移动应用技术、移动GIS技术和GPS定位技术等新型技术,建设的一个全方位、全天候地震应急决策支持信息服务技术系统。

系统总体采用C/S和B/S混合结构,以满足中心管理与服务端、核心通信与数据交换平台、移动业务应用端的不同业务功能和应用表现形式,构建出的结构稳定、扩展方便、部署灵活的多层次技术架构。

图1 系统结构图Fig. 1 Framework of system

图1为系统体系结构图,其三个子系统分别为:指挥中心管理系统、移动指挥终端系统和协同服务支撑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两类应用服务,分别是C/S服务和B/S服务。其中,安全认证C/S服务、文件推送服务、信息上报服务、实时通信服务为C/S结构的服务,分别服务于指挥中心的FLAX业务应用和移动指挥终端业务应用;安全认证服务和文件上传服务为B/S结构的服务,主要服务于指挥中心的浏览器业务应用。

2 系统建设内容

系统主要包括移动指挥终端系统、指挥中心管理系统和协同服务支撑系统。移动指挥终端系统与指挥中心管理系统之间,通过协同服务支撑系统进行通信。同时,通过协同服务支撑系统还能够与外部系统(如:国家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地震专题图快速生成与管理系统等)进行数据共享与交换。

2.1 移动指挥终端系统

移动指挥终端系统是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的关键作业系统,由移动智能设备和安装在该设备上的移动指挥终端软件构成。该系统可供抗震救灾指挥人员、现场工作组、救援队伍、行业专项救援指挥人员等使用,其利用3G或现场WIFI通信网络作为通信信道,随时收取指挥中心推送的各类震情、灾情分析结果、通报、通知、命令消息等地震应急支撑信息,并向指挥中心上报现场灾害、救援和命令执行情况等反馈信息。在不具备3G通信条件的地区,可配备专用通信设备(如:BGAN海事卫星宽带通信设备)构建本地WIFI环境进行通信。移动指挥终端系统主要包括:地理信息、国际地震、通报信息、专题图册、评估文档、辅助决策文档、终端互通、文档点评、视频会议和系统管理等业务功能。移动指挥终端系统接收的信息主要包括文档、图片以及信息通告。接收的文件经指挥中心管理系统压缩并处理后,被传输至移动指挥终端系统。其中,图片类文件经压缩后,单个文件约为1MB;文档类文件依据原始文件大小,压缩后约为几十KB至数MB。因此,上述移动指挥终端对网络带宽要求很低,在现有的3G网络条件下(理论下行速度数十MB/S),可以较快地接收各类地震应急支撑信息。同时考虑到信息的敏感性和保密性,移动指挥终端需验证硬件机器码和用户账户密码才可登陆终端软件,保证了信息内容的保密性。

2.2 指挥中心管理系统

指挥中心管理系统是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的关键服务系统。该系统可供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人员使用,以完成对移动指挥终端系统的接入及授权管理,及时将各类地震应急支撑信息推送给移动指挥终端系统,并与移动指挥终端系统反馈的消息进行交互。从接入用户的角度讲,该系统除了能够管理移动指挥终端的接入外,还能管理下级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的接入,从而在整体上构成一个多层级的树状地震应急决策支持信息服务技术架构。从信息管理的角度讲,该系统自身不生成地震应急支撑信息,而是通过协同服务支撑系统的外部接口直接收取,或通过指挥中心管理系统人工导入等多种方式接收并管理各类地震应急支撑信息(如:地震震情、灾情、灾害评估信息、辅助决策意见、震区基本背景信息、趋势判断信息、救援行动信息、通报简报、通知公告、专题地图等),从而形成一个地震应急支撑信息资源库。这些地震应急支撑信息由不同表现形式和格式的文件构成,包括不同版本的WORD文件、PPT文件、EXCEL文件、TXT文件、PDF文件及不同格式的图片等。指挥中心管理系统的文件转换引擎负责将这些不同格式的文件自动转换为适宜于移动数据通信网络环境的格式进行压缩、储存和发送。指挥中心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地理信息、通报信息、地震事件管理、文档管理、系统管理等业务功能。

2.3 协同服务支撑系统

协同服务支撑系统是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的底层支撑系统,是平台内部各系统之间共享和交换数据的重要系统,同时也是平台与外部系统建立连接、交换信息的关键接口系统。协同服务支撑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终端通信保障管理、指挥中心保障管理、数据库管理、信息交互中间件、国际地震管理等支撑服务功能。

3 系统运行及应用情况

自2012年国家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建成和试运行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事件,如: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5.7、5.6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6.6级地震。在这些地震事件中,国家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将后方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实时产出的地震应急产品与服务,源源不断地推送至前方决策人员所携带的移动指挥终端上(以芦山地震为例,在地震应急期间推送的文件或实时灾情共有百余份),实现了应急决策信息产品的前后方同步,为前方决策人员的指挥决策提供了参考。

表1为芦山地震应急信息推送清单,据初步统计,汇总并上传至国家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的原始文件总量超过500MB,经协同服务支撑系统压缩和格式转换后,推送至智能移动终端的文件总量不超过100MB。

表1 芦山地震应急信息推送清单Table 1 List of emergency information prepared during Lushan earthquake

尽管国家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已在多次地震中得到使用,但据笔者所知,由于近几年国家对抗震救灾的重视,社会各个部门对破坏性地震都制订了应急预案,如网络通信部门在地震发生后,会在第一时间保障灾区的通信畅通,而前方指挥部所在区域一般都有较好的网络覆盖和网络信号。因此,依托3G网络可以保障应急信息的通畅传输,实现前后方信息的交互。而在网络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国家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的指挥命令反馈功能没有得到较好应用的主要原因是,前方决策人员与后方指挥中心的沟通主要还是基于现有的移动电话。如果发生震级更大的地震,一旦造成基础网络设施破坏严重,难以在第一时间修复时,国家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就可在没有手机信号或3G网络的情况下,使用卫星通信设备和其他设备构建现场WIFI环境实现网络连接,同时,其指挥命令反馈的功能预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4 关于建立地震应急决策支持信息服务体系的思考

地震灾害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成灾范围广、损失巨大的特点。而地震应急又具有时间紧迫、资源紧张、灾害损失情况不明等特点。因此,在地震灾害发生后迫切要求各级决策者迅速做出反应,这就导致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决策问题相关信息的难度。在震害应对过程的初期,灾害信息往往无法及时获取,应急决策存在明显的信息缺失;只有随着应对过程的进行,事件调查的明晰化,所需灾害信息才会逐渐完善(雷志梅等,2013)。

作为从事地震研究工作的专业部门,在地震应急期间向各级指挥机构提供及时、丰富、有针对性的决策支持信息,是地震部门在地震应急期间的核心价值,其具体表现是地震应急决策信息服务能力。而国家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就是地震部门为提高这一能力,为解决大多数地震应急指挥决策者在地震应急过程中决策支持信息的缺失,做出的有益尝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我们不可能期望仅仅通过在国家层面建设的一套技术系统,就能解决全国范围的地震应急决策支持信息的缺失问题。首先,从信息建池的角度上看,全国已建设了多套、多层次的与地震应急相关的技术系统。在地震应急过程中,国家、省、市、县各级都会产出相应的决策支持信息。这些信息如何汇集到统一管理的信息资源池中,对同类、但内容可能不同的信息应如何甄别,如何确定信息的权威度,信息该如何进行组织管理?其次,从服务输出的角度上看,如何确定服务对象,如何才能确保提供的是缺失信息而不是冗杂信息,该以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提供,又该以什么样的渠道提供?这些问题必须借助信息管理与服务的相关科学理论和方法,使之形成一套完整的地震应急决策支持信息服务体系才能解决。

5 结语

地震应急指挥是指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各级政府根据震情、灾情的实际情况,迅速调度、指挥一切可以救灾的资源(队伍、物资),进行针对性救灾工作的决策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稳定灾区社会秩序(苗崇刚等,2004)。通过国家地震应急小型移动指挥协同平台的建设,并进一步建立地震应急决策支持信息服务体系,是减少各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和专业救援指挥机构在地震应急处置中信息缺失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各级指挥机构的决策科学性,提高震害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姜立新,帅向华,聂高众等,2012. 地震应急指挥协同技术平台设计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7(3):294—302.

雷志梅,王延章,裘江南,2013. 应急决策过程中信息缺失的研究. 情报杂志,32(6):10—18.

帅向华,姜立新,王栋梁,2009. 国家地震应急指挥软件系统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18(3):99—104.

苗崇刚,聂高众,2004. 地震应急指挥模式探讨. 自然灾害学报,13(5):48—54.

Ackoff R.L.,1967. Management Mis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Science,14(4):147—156.

Simon H.A.,1986. Rationality in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Business,59(4):209—224.

Exploration on Portable Mobile Command Cooperation Platform of National Earthquake Emergency

Wu Tianan,Chen Tong,Wang Dongliang and Zheng Tongyan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s Center,Beijing 100045,China)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necessity about portable mobile command cooperation platform for earthquake emergency in State Council Earthquake Relief Headquarters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platform are presented too. Combined with its application during strong earthquakes, the role and experience in the platform application in decision support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are summarized. Finally, decision support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for earthquake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China is explored.

Earthquake emergency;Command cooperation;Portable mobile;Decision support;Information services system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名称:社会信息源接入与识别处理技术研究(2012BAK15B06-03)

2014-02-03

吴天安,男,生于1965年。现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应急响应部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应急救援、通讯、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研究。E-mail:wutian@seis.ac.cn

猜你喜欢
终端决策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GSM-R手持终端呼叫FAS失败案例分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ABB Elastimold 10kV电缆终端及中间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