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的应用价值

2015-10-25 07:26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阳性者视网膜检出率

于 波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的应用价值

于 波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6月吉林市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临床前期患者73例共146眼,病程10~15年,所有患者进行OCT及FFA检查,记录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厚度变化和视网膜微血管异常情况,并结合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空腹血糖(FBG)检测对OCT及FFA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OCT或FFA检查异常33例(62眼,45.2%),其中17例合并OCT检查异常(RNFL变薄)和FFA检查异常(异常荧光),11例单纯表现为OCT检查异常,5例单纯表现为FFA检查异常。②OCT共检出阳性病例27例(33眼),阳性检出率为37.0%;FFA共检出阳性病例20例(26眼),阳性检出率为27.4%,OCT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FF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OCT检查阳性者HbAlc平均为(6.8±1.1)%,明显高于阴性者的(6.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检查阳性者FBG平均为(7.5±1.2)mmol/L,与阴性者的(7.4±1.2)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CT与FFA均为早期DR的重要检查手段,OCT的敏感度明显高于FFA,可以作为DR早期筛查与诊断的首选方法。

糖尿病视网膜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DR临床前期是指确诊为糖尿病而临床上尚未出现明显眼底病变的情况,经眼底检查发现有特征性的微血管瘤等病理改变即可诊断为DR[1],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微血管改变。本研究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DR临床前期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6月吉林市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DR临床前期患者73例共146眼,其中男34例,女39例;年龄43~64岁,平均(53±5)岁;病程10~15年,平均(13.6±1.1)年。所有患者经复方托吡卡胺眼液充分散瞳后对眼底进行检查,均未发现视网膜病变,矫正视力>0.8[2];排除青光眼、高度屈光不正者。

1.2方法

1.2.1OCT检查 采用OCT扫描仪(HEIDELBERG,德国),所有患者均经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散瞳30 min,直至瞳孔直径≥5 mm。患者端坐于扫描仪前,将头位及下颌;检查采用内注视法[3],分4个象限扫查视盘及视盘周边,以地形图的方式显示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

1.2.2FFA检查 造影前对患者进行过敏试验,行彩色眼底照相及无赤光眼底照相,然后推注荧光素钠5 ml,注射后10 min内行不同方位的眼底拍摄[4],所有FFA检查及诊断均由同1名医师完成。

1.3评价标准 ①OCT异常:以任何1个象限出现低于正常厚度范围者定义为RNFL异常;②FFA阳性:荧光渗漏、点状高荧光、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及毛细血管闭塞、扩张等[5]。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FFA及OCT检查结果 73例患者中,FFA或OCT检查异常33例(62眼,45.2%),其中17例合并OCT检查异常(RNFL变薄)和FFA检查异常(异常荧光),11例单纯表现为OCT检查异常,5例单纯表现为FFA检查异常。

2.2阳性率 OCT共检出阳性病例27例(33眼),阳性检出率为37.0%;FFA共检出阳性20例(26眼),阳性检出率为27.4%,OCT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FF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HbAlc与FBG检测结果 OCT检查阳性者平均HbAlc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检查阳性者平均FBG阴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A检查阴性者平均HbAlc明显高于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FA检查阳性者平均FBG与阴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DR患者在眼底检查中经常会发生对比敏感度降低、视网膜电图异常、色觉异常等功能性改变,

表1HbAlc与FBG检测结果比较(±s)

组别 例数 HbAlc(%) FBG(mmol/L)OCT 27阳性 6.8±1.1 7.5±1.2阴性 6.3±0.6 7.4±1.2 FFA 20阳性 6.5±1.2 7.2±1.4阴性 6.8±1.1 7.1±1.3

可以确定早期DR合并神经元改变,甚至神经元病变早于血管病变[6]。RNFL厚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神经节细胞的存活状况,RNFL变薄可以作为DR临床前期的重要参考指征之一。RNFL变薄的机制主要与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有关,糖代谢异常会促使视网膜营养代谢状态发生改变,增加氧自由基,细胞线粒体内呼吸链障碍,导致视网膜靶组织能量与营养供应不足,诱导视网膜多种神经细胞凋亡[7]。视盘是神经纤维最为集中、RNFL最厚的部位,因此检测中以视盘及周围350 μm处作为主要检测区域。

OCT与FFA是DR临床前期视网膜RNFL损伤与微血管检查的重要手段,OCT检查是一种对活体组织进行断层扫描的检查手段,通过OCT检查可以清楚地显示中心视网膜的层次及形态,获得视网膜内部微细结构的横断图像。FFA又称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法,将荧光素钠作为制影剂注入前臂静脉,当荧光素钠进入眼底血管时,通过眼底摄影机对眼底血管进行连续拍摄,并接收激发发射出的荧光,以观察视网膜动态轮回的过程,可以精确地分辨眼底病变的部位、反映病变的程度。刘维锋等[8]采用OCT对80例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RNFL厚度进行检测时发现,DR患者的RNFL厚度明显小于正常水平,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本研究结果显示,OCT的阳性检出率为37.0%,FFA的阳性检出率为27.4%,OCT的阳性率明显高于FFA,而且OCT检查阳性者HbAlc明显高于阴性者,表明OCT与FFA均为早期DR的重要检查手段,OCT的敏感度明显高于FFA,可以作为DR早期筛查与诊断的首选方法,在临床诊断中要结合病理、实验室检查等手段进一步确诊。

[1] 熊小艳,毛新帮,王婵婵,等.视网膜RNFL厚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1,31(5):438-440.

[2] Hargadon DD,Wood J,Twelker JD,et al.Recognition acuity, grating acuity, contrast sensitivity, and visual fields in 6-year-old children[J]. Arch Ophthalmol,2010,128(1):70-74.

[3] 冀向宁,刘玉青,韩风梅,等.OCT与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前期的应用比较[J].眼科新进展,2014,7(34):662-664.

[4] 刘长秀,张丽红,张勤.FFA与OCT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临床诊断的对比与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4,8(24):275-277.

[5] 高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科首诊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1(17):136-138.

[6] 吴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影诊断与激光治疗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4,8(24):38-39.

[7] 李阳.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当代医学,2010,16(26):18-20.

[8] 刘维锋,石安娜,金昱,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科首诊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1,6(3):168-169.

R587.2;R774.1

A

1673-5846(2015)12-0189-02

吉林市中心医院眼科,吉林吉林 132011

猜你喜欢
阳性者视网膜检出率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2016—2019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酶联免疫检测情况分析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视网膜损伤1例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肌炎特异性抗体亚型在多肌炎/皮肌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中的价值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