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探索
——重庆老君洞东山门建筑设计

2015-10-25 05:16曾柳银赵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重庆建筑 2015年4期
关键词:老君山门建筑群

曾柳银,赵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道教文化与地域特色的探索
——重庆老君洞东山门建筑设计

曾柳银,赵强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重庆老君洞道观建筑群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道教宫观之一。原东山门作为景区的主要入口,存在建筑风格风貌与景区环境不协调、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该文从老君洞历史人文环境特色出发,以东山门建筑设计为蓝本,探索历史环境下的地域建筑创作设计方法,并探讨如何塑造契合历史人文环境与山地地域特色的建筑环境。

重庆老君洞;东山门;地域建筑设计;历史环境

1 老君洞建筑群概况与东山门现状

重庆老君洞道观建筑群历史悠久。道观创建于隋末唐初时期,明代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重建。万历九年(1574年)冬月拓建山门与三清大殿。在山门上刻“上清仙界”四字,绘太极图,更名“太极宫”,亦名“老君洞”。老君洞坐落于南山之上,密林之间,道观内外景观优美,环境清幽,数百年间香火不断,格局至今保存完好。在山腰地段设置山门,观内梯回壁转,直至位于山顶的南天门,整个建筑群落差达80多m,主要殿堂空间位于老君山的西向坡,建筑多顺应山势走向、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布局有机分散。整个空间序列可以划分为明代山门以前、香道为主的序幕阶段,明代山门、三清殿围合的过渡阶段,以陡峭石梯联系明代石刻殿、祖师殿、慈航殿的高潮段,以及以玉皇楼为主的尾声段。建筑单体不仅具有巴渝民间建筑清雅宜人的典型风貌,也体现了山地建筑的技术特征,其园林景观也拙朴自然,特色鲜明,与山体融合,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教思想的具体反映(图1)。

现有的老君洞东山门作为景区东北侧的入口,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入口标识与配套服务问题:老君洞东山门是车行进入景区的主要入口,现有的牌楼门与老君洞整体环境建筑尺度不协调,服务设施也不完善,不能满足景区前区服务的需要。二是集散空间与交通的瓶颈:由于东门广场紧邻交通干道龙黄路,广场空间局促、缺乏停车停留空间,既不能满足旅游接待需求,也对主干道交通产生不利影响(图2)。因而亟需新建的东山门以整合梳理现有入口空间秩序,同时完善整个建筑群的文化形象。

图1 老君洞现存建筑示意图

图2 东山门现状环境

2 老君洞主要建筑文化特征

老君洞建筑群依山势而建,沿石阶盘旋而上依次为明代石刻殿、五路财神殿、西王母殿、真武殿、三清殿(又名玄武殿)、慈航殿(又名观音殿)、吕祖殿、七真殿、五百灵官殿和玉皇殿等。由于观内建筑修建年代不一,建筑群呈现出丰富的宗教地域文化特征。

西山门建于明代,为随墙式牌楼门,平面八字形,形成空间围合,面阔11m,进深7m,高10m,墙头呈弧线,俗称“猫拱背”。西山门靠崖而建,门前扇形石阶如覆水般落下,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图3)。整体造型精美,色彩鲜艳,保存完好。

图3 老君洞西山门

三清殿建于明万历年,清乾隆年重建。建筑主殿位于高台之上,坐东朝西,中轴对称(图4)。主体建筑屋顶歇山,面阔3开间,24m,进深18m,前出抱厦。两侧钟鼓楼为重演歇山顶。三清殿经过落架大修主体基本保持原样。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组合的构架方式,抬梁构架直接采用原木,截面尺寸比方形梁要小得多,且不采用取直等工序,保持木材原有的弯曲度,用以抵抗梁的部分绕度,形成梁中高梁端低造型。歇山顶做法与《清式营造则例》不同,其歇山构架不做收山处理,构造方式简单,具有鲜明的巴蜀地域特色。去掉了草架柱、踏脚木等构件,同时对结构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处理,用山墙面的穿斗构架代替歇山构架,用山柱或瓜柱代替草架柱。大殿撑拱断面呈矩形,采用双面浮雕形式。檐下柱枋之间用雀替进行装饰,其上雕刻象征吉瑞的动植物图案,大大增强了外檐的艺术效果。木槛墙上雕刻了道教人物故事,有很强的宗教氛围。屋脊装饰以灰塑屋脊为主,正脊、垂脊、翼角等部分的样式富于地方特色,鸱尾、飞鱼、龙凤、卷草等脊饰生动活泼。脊饰中最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处理手法是将碎瓷片均匀贴于正脊表面,从而构成灰白相间的图案效果,极具巴蜀地方特色。殿前有五龙捧圣浮雕石碑一块,雕刻细致,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佳品。

明代石刻殿建于2003年,是典型摩崖建筑,崖壁上有明代雕凿的巨幅石刻,内容有观音救八难、文王访贤等宗教故事,为市级文物。建筑为保护崖壁石刻而造,主殿靠崖,面阔三间形似牌楼门,无门窗,屋顶歇山与崖壁相接,两侧有偏殿,中轴对称。建筑与环境关系处理得十分巧妙(图5)。

慈航殿始建于明万历九年,1994年重建,以洞为殿,洞外配堂,歇山顶,殿前平台部分出挑,与地形关系密切。

图4 老君洞三清殿立面

图5 明代石刻殿

总而言之,老君洞建筑群具有典型的山地建筑特色,综合采用错叠、吊脚、出挑、靠崖、架空、筑台等方式与环境相生相长。建筑不仅体现巴渝建筑清雅朴素的风格风貌,也体现了山地建筑的技术特征。建筑类型多样,屋顶形式丰富,另有大量保存完好反映道教义理的灰塑、彩画、木雕、石雕等。这些建筑与景观共同构成了老君洞道观完整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系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1]。

3 东山门设计理念与空间布局

东山门设计注重与老君洞历史建筑群及其环境整体风貌协调;挖掘巴渝地域建筑特色与老君洞道教建筑特色;利用老君洞道观现有文物及自然环境优势,满足文化旅游和道观配套使用功能需求。

3.1因势利导的环境策略

东山门与广场作为道观景区门户,需满足道观对外服务、文化展示、纪念商品售卖、景区入口管理、停车、集散等功能。为提升老君洞东山门整体形象,需拆除现有山门建筑,并在原址上扩大广场范围,形成与环境统一、协调,且具有道教风格地域特色的山门建筑空间(图6)。

图6 新建东山门空间布局

图7 东山门总平面

扩大优化入口广场,利用地形布置车库。尊重场地环境,保留广场标高,对东山门前区广场进行扩建,并以标志性牌坊作为前区引导,形成有效的半围合空间,起集散停留作用。广场下方布置两层地下停车库,融入自然生态环境中,满足旅游停车需求,实现了人车分流,并缓解东门广场的压力,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道家文化与地域特色的环境整治。广场结合自然地形,运用吊脚、架空等方式与自然互动。原有山体护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结合环境整治对护坡进行结构优化和表面装饰,雕刻展现道家文化塑像,体现道家神韵。

3.2层次分明的轴线序列

山林道教建筑中,山门是通向主体建筑群重要的“导引空间”,这一空间作为山林道教建筑整体序列的引子,好似乐章的前奏。一方面培蕴香客游众的情绪和兴致;另一方面通过象征由尘至境的步道,循序渐进到达主体建筑群[2]。

东山门空间布局理念强调人工与自然要素相结合,营造出丰富的环境氛围,使得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得益彰。强化原有轴线方向,整合地面建筑功能,布局合理规整。建筑布局-横-顺,通过牌坊、门楼、歇山、自然山体等元素界定空间、丰富场景、强化层次;形成“前区广场-牌坊-围合广场-门楼(灵官殿)-观景平台-蹬道”的空间序列(图8、图9)。

3.3“起承转合”的路径导引

山林道教建筑的空间可分为导引空间和膜拜空间,从其结构章法来看,导引空间是由“起、承、转”三部分组成的,是山林道教建筑的前奏;而膜拜空间(即主要殿堂)为山林道教建筑的高潮,也是整个序列中“合”的部分。导引空间为到达主要膜拜间作情感上的渲染和铺垫,起着由俗入清、渐入佳境的作用[3]。

3.3.1“起”——寓情于景的石牌坊

牌坊是种门洞式单体建筑,从建筑学角度上看,任何建筑都是空间和环境的艺术,牌坊作为建筑自然也不例外,它不仅本身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创造空间和环境艺术价值上,也有独到之处[4]。

图8 “起承转合”的空间布局

图9 东山门空间序列

整个空间序列起于入口石牌坊。巴渝地区道教入口牌坊运用并不多见,老君洞东山门原有牌坊在造型上颇具特色(图10),新建的老君洞东山门延续了这一设计:三开间四柱三重檐石牌坊(图11),于台阶之上,高10.9m,宽9m,结合地域特色轩棚屋顶,灰色素筒瓦屋面,整体朴素自然。牌楼中间为“老君洞”牌匾,中间保留原有“道教川东第一丛林”十个大字,字迹遒劲有力,气势非凡,两侧刻有楹联《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道观特色,突出人文气息,又为香客游众进入老君洞作了心灵上的渲染和铺垫。

3.2.3“承”——单一院落的内向聚合

山门多取谐音“三门”,意义是指进入山门之后,通过三界,才能真正成为道士。这“三门”的设计使得道教建筑拥有了自己固有的风格和传统布局格式的形成,从而使道教建筑的布局围绕“三门”展开,保证了建筑群体的整体性。

山门殿采用门楼结合,重檐歇山形式,结合自然地形布局。山门北侧附属服务用房与主体门楼建筑,一横一顺的“L”型建筑布局,与南面自然山体和山门牌坊共同围合成山门殿广场。此广场形成较为封闭的内聚环境,强调院落的内向聚合作用和公共性,使人们在游览之时能够专心观看在此之中的建筑与人工景观,同时可以有效地组织各种文化活动。

3.2.4“转与合”——顺应自然的观景平台、蹬道

山门广场由于场地有限,为创造室外平台活动空间,以吊层的形式形成后区广场空间,提供视野开阔的观景平台。同时在视觉体验上,穿过门楼殿内空间,从狭窄幽暗到开敞明朗,形成开敞与内聚交替的空间序列体验。一览山下景观,豁然开朗,此平台也是空间由人工转向自然环境的重要节点。

道教建筑群以蹬道来承接空间:有的丹阶千级,如登天梯;有的俯临深壑,须循崖而上;有的山岭相迭,要盘旋而登,全凭随机应变,因境而成[5]。山门殿后,地势陡峻,以一条狭窄而陡长连续踏步来实现转折,休整崖壁与原有山道相融合,最小限度地改造场地。游客在香道上或仰视道观或俯视山景,气势宏伟壮丽,拾级而上经过一阵艰难的攀登顶峰,达到胜境。

图10 原有老君洞山门牌坊

图11 新建山门牌坊

4 结合道教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建筑造型

采用传统建筑形式风貌,是协调新老建筑特别是中国传统建筑最为有效的方法。在东山门建筑设计中,借鉴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从空间形态、体量尺度、屋顶形式到建筑营造手法及细部装饰等方面进行协调处理,使得新建筑的风格风貌与老君洞整体环境协调。

4.1建筑组合与空间特征——门楼

门楼是城墩台上造楼,有台座、台墩,主要用于城墙、宫殿或者关隘的入口。古代门楼具有防御功能,形成制高点,同时其威武的气势有标志与象征的作用。

若将道观与佛寺相比,其宫门相当于佛寺的三门或称山门[6]。老君洞东山门创作采用门楼结合,重檐歇山结合自然地形布局。门楼依山崖而建,门楼正面开有三洞象征三界,进入此门即为跳出三界之意。门楼上方为灵官殿和观景亭,对称布局;屋顶重檐歇山,错落有致,轻盈灵动。

4.2地域建筑形式——附崖、吊脚

山地的复杂性和脆弱性给建筑师带来了挑战与机会,只有充分尊重山地特征,并将原有场地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景观优势的建筑,才有了与山地共存的基础[7]。东山门的主体建筑,借鉴老君洞明代石刻殿的建筑方式。山门殿一侧紧贴崖壁,留出了殿前台地空间,用作香客参拜、逗留观景等。受场地条件的局限,采用附崖、吊脚等方式,把建筑主体贴在崖壁上,附属部分吊脚到山崖,争取最大的使用空间(图12)。既满足核心院落对场地空间的要求,又不拘一格借用地形关系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

4.3丰富多变的屋顶形态

屋顶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单体建筑三大构成中最具特色的要素,也是传统建筑审美的视觉中心。通过屋顶的构造增大建筑物的“形”和“量”的声势,追求“堂堂高显貌”的趣味[8]。东山门在屋顶空间形态和组合设计中充分借鉴老君洞建筑群的屋顶处理手法,创造出与环境协调统一的屋顶组合形态。山门主体为歇山,两边对称布局四角攒尖亭,中间以连廊相连、主体建筑突出威严对称。另一附属建筑也为歇山、向山坡披檐吊脚,附属建筑融入环境,层次分明形成错落有致的屋面组合(图13)。

图12 屋顶形态组合与披檐

图13 附崖与吊脚的建筑形式

4.4地域建筑的材料特征

东山门建筑主体为红色,与三清殿色彩协调(图14),灰色素筒瓦、原木色门窗,反映出巴渝传统建筑雅致朴实的材料质感,门楼基座为灰色仿青石面砖,强调门楼基座的厚重。铺地、台阶及保坎护坡等为采用青石板,其纹理自然、质感厚重,能很好地与自然环境取得协调一致。在建筑装修和色彩的格调上,轻淡雅致,图案及用色均较节制,体现了雅致朴实的地域文化风格。特别是变废为宝的碎瓷片镶饰表面的脊饰做法,更能看出朴实率直的审美意趣[9]。

建筑结构形式采用钢筋混凝土建构传统空间形态,利用其高强度抗震等优点,建构山门主体建筑及吊脚部分,结构安全可靠;灵官殿两侧景观亭为木结构,体现木材的轻盈灵巧(图15)。

图14 朴素雅致的三清殿

图15 钢筋混凝土大殿与木结构景观亭

5 结语

重庆老君洞历史建筑群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和环境具有巴蜀地区山地祠庙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通过挖掘老君洞建筑自身特点总结巴渝地区传统建筑艺术手法作为设计创作的基础。东山门的设计改造探索了新建建筑与历史环境协调的方法,梳理整合原有建筑空间以满足服务集散需求,利用宗教文化元素强化建筑群文化形象。

[1]张兴国,张寒.基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宗教景区保护规划设计方法探索——以重庆老君洞道观保护规划设计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4):56-60.

[2]王路:导引与端景——山林佛寺的入口经营[J].新建筑,1988(4):73-79.

[3]王波峰.山林道教建筑导引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万幼楠.中国古典建筑美术丛书一桥·牌坊[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67.

[5]王凯,余杨.老君洞道教建筑群与川东传统建筑特色[J].重庆建筑,2012(10):9-11.

[6]孙宗文.中国道教建筑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成就[J].华中建筑,2005(S1):141-150.

[7]邓蜀阳,卢峰,陈维予.现代山地建筑的地域创新探讨[J].新建筑,2007(05):13-15.

[8]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5):185-191.

[9]蔡致洁.巴渝民居的文化品格[J].南方建筑,2006(2):123-126.

责任编辑:孙苏,李红

Exploration on Taoism culture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architectural complex of Laojundong Taoist Temple in Chongqing,with a long history,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oist temples in our country.East gate,the main entrance to Laojundong Taoist temple,has the problems of uncoordinated architectural scene with scenic spot environment,inadequate facilities and so on.Based on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ojundong Taoist temple and the east mountain gate architecture design,the reg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s under historical environment are explored,and the ways to establish the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mountainous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Laojundong Taoist Temple in Chongqing;East gate;reg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historical environment

TU20

A

1671-9107(2015)04-0014-04

10.3969/j.issn.1671-9107.2015.04.014

2015-03-25

曾柳银(1988-),女,四川内江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

赵强(1989-),男,重庆人,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老君山门建筑群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建筑与建筑群储能工程初探
老君炼炉
九月,秦皇岛分行小记
被遗忘的角落:畅春园遗迹恩佑寺、恩慕寺山门考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孙悟空偷仙丹
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群院落式构成法则
高层建筑群绕流风场的数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