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生命的链接——以卡勒德·胡赛尼及其作品为例谈作品对于作家的意义

2015-10-26 15:47宋芳芳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卡勒反作用文学作品

宋芳芳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再谈生命的链接——以卡勒德·胡赛尼及其作品为例谈作品对于作家的意义

宋芳芳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对于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说,它的作者无疑是最了解它的,是作者孕育并创造了它,使它成为一部思想性和文学性有机统一的艺术作品,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作者可以说是该作品的母亲,知子莫若母,作者又是该作品在人世间最好的知心、知音。本文在细心研读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的基础上,从分析作品对于作者、作家的意义入手,以作品对于作者本人的反作用为主线,力图揭示作者塑造的每一个有个性、有特点、鲜活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者的另一种形式的再生,是作者生命、灵魂的延续,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赋予作者长于普通人几生、几世的生命。除此之外,本文还讨论了文学作品对于作家创作经验的丰富以及对作家名声的认可程度这两种反作用。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作品作家再生反作用

一、引言

文学活动包括作家创作、读者阅读、批评家的阐释等多个环节,但整个活动的起点是作家创作。[1]一个人若想成为作家,需要具备很多条件,丰富的生活阅历、长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娴熟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顽强的毅力等等,所以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绝不是作家信手拈来的,而是要经过不断积累、成文、修改等的过程。对于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而言,作家是它的孕育和创造者,可以说是它的母亲,知子莫若母,作家了解该作品每一个细节,知道每一个人物是如何在头脑中酝酿并在笔端塑造成的,知道每一个情节是如何设计的,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修辞等都带有作者的基因,是作者人生阅历、思想、语言等的再加工,反过来,作家的生命、思想、情感在作品中得到丰富和再生。“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2]的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后随父亲迁往美国,著有《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响》。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本文将结合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详细分析作品对于作者、作家的意义,揭示作品对于作者本人的反作用,从而更深地理解作家和作品的关系。

二、作品是作家生命的再生

对于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而言,作家是它的孕育者和创造者,是它的母亲,知子莫若母,纵然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是作家深厚的创作功力赋予作品如此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使读者能够解读出众多的哈姆雷特,只有作家才是赋予这个作品可以被多维诠释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是作家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孕育,用丰富的人生阅历、敏锐的观察和想象以及高超的艺术手法养育的孩子,作品是作家生命的再生和延续,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事件及其语言或心理活动等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作家的基因,作家的生命在其作品中得到丰富和再生。这种再生包括两种:一,作家的生命在作品中塑造的每一个人物的艺术生命中得到再生。卡勒德·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的前言中写道:“虽然我用来写作的语言已经变了,但有个因素却始终未变: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已。于我而言,写作总是服务于我自己”。[2]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写作的初衷,写作首先为作家自己,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以及人生信念等在作品中得到倾诉和抒发,由此可见作品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甚至人物的每一句话都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而精心设计的,作品中的人物是作者的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再生。易丹在《生命力量的镜与像:剖析作家和作品的关系》中说:“文学创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组镜像反映。作家的文学创造过程就是拿自己的生命体验来照镜子,透过透视、折射和反射等各种途径来展示自己的生命力量,从中艺术化地截取生命力量聚集形成的影像。”[3]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可以算是作家生命的一种有机链接,作家的生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延续和再生。二,作家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即使作家去世了,作品却依然具有艺术生命,而且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中越发熠熠生辉,历经几十几百年依然充满吸引力,正所谓“斯人已逝,风采犹存”。[4]例如:大文豪莎士比亚已经去世几个世纪,但人们一提到《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等,都会想到莎士比亚,仿佛莎翁依然健在,而且借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之口和今天的读者谈爱情、谈人性,滔滔不绝。作家的生物生命是有限的,作家的艺术生命是无限的,只要他的作品能够经受得住岁月的洗礼,作家就可以在其作品的艺术生命中得到精神的延续和再生。

三、作品对作家的反作用

作家所写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在作家那里有一定的反馈和诠释,抑或有意无意地积累,无论是在词汇的运用、人物的刻画还是在其情节的发展上。当作家第一次着笔写作一部作品时,会感到无从下手,但当他一点点地把酝酿在心中的东西写出来后,会有一种一吐而快的欣慰感,尽管或许他对于第一次成形的作品不甚满意,但当他再次着笔,或修改前作,或继续新作时,他就会越写越顺手,全无刚开始时的“无从下笔之感”。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5]的“妙手”应该就是经过长期积累、反复斟酌、逐渐提高、酝酿升华的妙手,也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6]所反映的作品对于作家或作者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会随着作家创作经验的丰富而有所增长。例如:卡勒德·胡赛尼在创作第二部作品《灿烂千阳》时,在作家身上就有明显的第一部作品《追风筝的人》对作家的反作用的体现。《灿烂千阳》选取的女主人公玛丽雅姆和《追风筝的人》中的男主人公哈桑一样,都是私生子,而玛丽雅姆的爸爸和哈桑的爸爸一样,都是“被撕成两半的人”,[2]这也许有作家创作中的某些巧合,但对于类似人物形象创作经验的积累也是很大的影响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反作用的大小不同于作品的成功程度,也就是说,作家后期创作的作品不一定比前期创作的成功,这里有作家个人身体、心理、艺术手法、创新程度以及读者的接受度等多种原因,即使作家后期的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语言运用等方面完全不亚于前期作品,作品的成功程度也会和前期不尽相同,读者对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的接受程度、欣赏程度和读者的人生阅历、文化程度、思想情感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家后期创作的作品一定是作家前期所有创作经验反作用于作家后产生的艺术作品,作家每新创作一部作品,作品对于作家的反作用力就比先前大一些,这种反作用力是随着作家创作经验的丰富而递增的。

作品对于作家的反作用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对其名声的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作者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也能给作者带来永恒的名声,使其千古流传;思想性和艺术性不高的文学作品或者反传统的作品有时给作者带来广泛地批评,甚至伤害。例如,凯特·肖邦的《觉醒》问世之初非但没有给这位女作家带来荣耀和欢愉,却使她身心疲惫,深受伤害。各报刊杂志大肆抨击《觉醒》污秽粗俗,怪异病态。但是,这部作品却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中留传了下来,并给它的作者带来永久的重要的文学地位:“The Awakening, however, survived and has given its author a permanent and important place in American literature.”[7]再如,卡勒德·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的前言中说:“这本书自出版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备受欢迎,这些读者来信是巨大的满足感的来源”。[2]这并不排除有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有些水平一般的文学作品反而留传了下来,这和历史进程中物质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的选择接受、特定的历史机缘以及政治需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在这里讨论的是普遍一般的规律。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对“名”的追求历来是人们人生中的重要追求之一,《三国演义》中周瑜就说过这样的话“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8]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成全作家的名声,这种反作用反过来又激励着作家们去追求更出色的写作水平、更高的艺术表现手法、更有吸引力的情节设计等,为读者呈现更优秀的文学作品。

四、结语

本文以卡勒德·胡赛尼及其作品为例谈了作品对于作家的意义,首先,作品是作家生命的再生,这种再生包括两种:一,作家的生命在作品中塑造的每一个人物的艺术生命中得到再生。二,作家的生命是有限的,作家的艺术生命是无限的。其次,作品对作家也有两方面的反作用:作品对于作家创作经验的丰富以及对作家名声的影响。笔者作这样的探讨,对于进一步明晰作家和作品的关系,尤其是作品对于作家的意义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43.

[2](美)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红,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3]易丹.生命力量的镜与像:剖析作家和作品的关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31(3).

[4]“超星绝响——斯人已逝风采犹存”,超星学术视频. http://video.chaoxing.com/lost.html.

[5]陆游.文章[J].第一范文网. http://www.diyifanwen.com.

[6](清)蘅塘退士编,续之,章武,王友怀.评注.唐诗三百首[M].“蘅塘退士原序”.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8.

[7] Kate Chopin著, Barbara H. Solomon编,The awakening and Selected Stories of Kate Chopin [M].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a Division of Penguin Group (USA) Inc., 375 Hudson Street, 1976.

[8](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猜你喜欢
卡勒反作用文学作品
一种基于故障及欠驱动情况的反作用轮配置优化方法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下雪了
西方诗学概念述要
基于小波的反作用轮力矩测量系统校准
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
“后理论”时代下的理论与文学
解读《情人》中海伦?拉戈奈尔形象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