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二语习得之间的融合

2015-10-26 15:47于海娇王永亮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古代建筑文化遗产学院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二语动机人格

于海娇王永亮.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古代建筑文化遗产学院;.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人格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二语习得之间的融合

于海娇1王永亮2
1.安哈尔特应用技术大学古代建筑文化遗产学院;2.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摘要:二语习得(SLA)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且像语言学的其他分支一样,与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关系密切。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言教学的重点从教师转向学习者,学习者个体因素对SLA造成的影响也愈加受到重视。研究者们不再只注重对学习者理性认知功能的研究,而开始重视对学习者非理性情感因素如动机、态度、焦虑等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SLA中学习者人格因素和学习成果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评析和研究,探讨充分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二语教学的启示意义,提出完善二语教学的可行性策略。关键词:二语习得人格因素二语教学策略

一、引言

人格对学习者学业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但SLA领域的相关研究仍相当有限。[1]Leary认为人格是“促进思想、情感和行为达到一致性的个体内部持久的特征体系”。[2]Brown认为,就SLA过程中人格作用的发挥进行认真且系统的研究,已经促成了对语言学习过程更好地理解和对语言教学设计的改善(对于SLA过程中人格因素所发挥作用进行的全面且系统的研究,已经促进了学习者对于学习过程更好地理解和教学者对于教学设计的改善),并且Brown和Burt、Dulay、Krashen等著名的语言学家皆认为,人类行为中以下八个具体的人格因素关系到SLA:自尊,愿意沟通,抑制,风险,焦虑,同情,外向/内向和动机。[3-4]

二、影响二语习得的七个具体人格因素

A.自尊:自尊是“个人创造并习惯性维持的评价,它表达了或同意、或不同意的态度,并指出在多大程度上个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显著,成功和有价值”。[5]哈默认为,如果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6]学习者需要有合理的自信,这将会有利于学习的过程。

B.愿意沟通:第二语言(SL)学习者必须愿意使用这门对其教育,社交和专业都十分重要的语言进行沟通。沉默寡言的学习者可能无法获得积极的语言能力,继而他们的口语便将可能缺乏流畅性和灵活性。

C.抑制:抑制在心理学中是指“对行为过程、欲望或冲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克制”。[2]据推测,“学习者自身与抑制相关的防御机制会阻止冒险行为”,[7]但后者对SLA过程却是至关重要的。抑制心理被认为是一个不利因素,应该被减少,较强的抑制将会阻碍学习的过程。

D.冒险:Brown指出,冒险对于SLA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特性。在语言学习时,学习者应该敢于展现他们的发音、口语等语言技能。不去冒险,学习者运用目标语言时出现的错误将无法获得纠正。

E.焦虑: Scovel认为,焦虑与不安,沮丧,自我怀疑,忧虑或担心的情绪有关,焦虑是可能对SLA造成影响的情感因素之一。Scovel还特别提到两种类型的焦虑:促进型焦虑(facilitative anxiety),是有益的;抑制型焦虑(debilitative anxiety),是有害的。[8]一定程度的忧虑将促使个人认真地完成任务,因而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

F.外向/内向:Oxford解释说,性格外向的人是指那些喜欢与人交往,结交很多朋友的人。外向的人从外部世界获取足够的能量,而性格内向的人则从内心世界获取力量,他们往往只拥有少量却知心的朋友。虽然所有研究都证明口语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与外向型人格密切相关,但“爱说话、善交际的学习者并不一定成绩突出,性格内向的学习者可能更注重语言形式及其准确性,在语法、翻译、阅读理解等方面钻研更深。究竟哪种人格类型更适合学习外语至今尚无定论,优秀的学习者中既有外向型也有内向型,不能一概而论”。[9]

G.动机:具有内在动机的学习者会为自身着想而参与语言活动,进而获得内心享受和自我满足。外在动机是指学习者会获得如实际强化,金钱,高分,奖品和奖学金等形式的外部奖励。Harmer的结论是,据大量研究表明内在动机是取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6]

三、二语习得导致人格的改变

(一)引发情绪与记忆刺激

第二语言可以引发来自生活中某个特定时间的记忆和情感,从而有效地再次把语言使用者变成那个记忆中的自己。例如,一些性格温和且腼腆的学生为了提高英语,模仿李阳疯狂的学习方式,每天早晚都会在操场声嘶力竭的朗读或背诵,激情洋溢。所以进入大学后,每当使用英语交谈时,也总是表现出音量提高,富有激情。此外,有些年轻时便移居海外的华侨多年来以某门外语作为日常用语。当他们再度使用汉语时,会在无意中回归到一种年轻的心态。

(二)重组思维表达

一门特定语言的结构和缺点,也可以塑造语言使用者不同的思维。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经感叹西班牙语词汇太有限而不能以他想要的方式来表达想法。许多掌握多国语言人都认为,尽管英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语言,且在很多情况下,相当幽默,有很多双关语表达以及和构建新词的可能,但它缺乏一定情感深度。希腊人通常承认他们倾向于大声说话和讨论他人,还常在别人话说到一半时打断对方。对此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希腊语是一种高度屈折语,句子以动词开头,因而只说了几个词听者便了解了说话者的大概想法。打断一个说SVO结构语言的人通常被认为是粗鲁的,但如果打断一个说希腊语的人,那么就是把他从冗杂的措辞中解救出来。

(三)改变道德标准

第二语言的使用甚至可以影响使用者的道德规范。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可能会呈现出道德问题,正如那个经典的“推一个人在火车前从而救五人远离轨道”的哲学困境,往往由于与它有一定的情感距离,因而一般会做出“杀一救五”这种更合乎逻辑的选择。虽然一直以来不断有研究提出关于双语对人格影响的新发现,但是能有机会去探索自身的未知面却成为了学习第二语言的又一诱人的原因,在学习一门新语言时,其道德标准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四、完善外语教学的方法论及可行性策略

虽然二语习得指的是学习者的行为,而不是语言教学的实践,但教学会对其有一定影响。由此,笔者认为,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人格因素各自的特征和变化来完善外语教学过程,使更多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获得二语习得的成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把握自尊的强度

针对自尊心强的学员,教师要帮助其把握这一强度,避免他们发展为过度自信。要不断提醒他们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及时向老师或教材寻求帮助;同时,对于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要多鼓励他们参与小组讨论,为他们制造较多的发言机会,且多发掘并赞赏其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使他们增强自信心。

(二)克服母语文化习惯

中国学生抑制,冒险,和焦虑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出现往往与自身文化习惯密不可分,中国文化中提倡“沉默是金”、谦虚谨慎,中文更是含蓄而内敛,这些都会造成英语学习者较强的抑制心理,不敢去冒险展现自己的所学,怕出错、丢脸,内心焦虑增加。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确定和开展适当的活动,让学生多接触地道而有趣的阅读材料和直观教具,使其在学习时应感到轻松愉快;鼓励并创造氛围使学生展现他们的发音、口语等语言技能,给予建设性反馈,并着重强调英语学习过程中,沉默绝不是金。

(三)互相理解与共鸣

首先,教师尤其是外教,由于文化背景及口音的差异,应该给予学习者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当交谈中他们表现出(即使非口头提出)对某些词或短语不熟悉时,应耐心、清楚地解释。其次,应该鼓励学习者多问自己以下问题:“我是否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对方是否能够理解我的口音?我的书写是否连贯清楚的足以让老师看明白?我是否在做最大努力来理解对方所说的?”。[10]做到尊重教师,配合教师分配的任务。因此,师生双方互相理解,同情,产生共鸣。

(四)利用外向和内向两种优势

外向和内向两种因素的优势必须由教师来开发利用,因为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关于这两人格格因素哪个更利于二语习得。虽然两种人格不同,教师仍然可以分配合适可共享的任务给双方,或专门针对任一组。据调查,在亚洲的课堂里性格内向的学生占多数。因此教师需要适应这些学生。谨记不要因为这些学生较少参与言语交流而忽视他们,因为往往外向学生更容易获得老师的注意。

(五)培养内在动机

动机是成功的关键因素,没有动机,将一事无成。学习另一种语言有工具性的,综合的,内在和外在的目的。就英语学习而言,学生和个人可能是为了工具性的或现实的目标,如通过某项考试,增加就业机会,以及获得晋升。还有些人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融入英美文化。

今天学习英语的动机跨越了边界,克服了偏见。在拥有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学习者若能将英语习得的过程转为内心的需要和享受,从而自发的对这门语言产生兴趣和热情,这将会有效地促进英语习得的成功。

(六)自我认知与认可

除利用学生的人格因素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外,二语教学更是改变学生人格特点的契机。

二语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平台使人表达和展示自我,二语教学的常用教学方法中运用情景带入使学生融入异域文化氛围之中,后以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从心理上解开文化与本身人格特点的束缚,如同舞台表演,复述台词(课文)的过程从心理上也是一个新的认知过程,认知角色,认知表达,自我反馈,外在反馈,最后达到自我认可。所以可以借此为突破口以给贫于表达、内向甚至自卑的学生提供一个重新认知自我、重塑自我的机会。

五、结语

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学习者自身人格因素在不同方面直接影响着二语习得过程和效果,而后者也极有可能引起前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关于二者之间更为具体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还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许玉燕.国外二语习得领域的人格研究述评[J].语文学刊,2011(2):17-19.

[2] Leary, M.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personality[C]. In Derlega, V., Winstead, B.A. and Jones, W.H. (Eds.), Personality: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research. Belmont: Thomson. 2005.

[3] Brown, H.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urth edition [M]. New York: Longman,2000.

[4] Dulay, H.C.Burt, M.K. and Krashen, S.D. Language Two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5] 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3rd edition [M]. Harlow: Longman.2001.

[6] Oxford, R. L.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C]. In Celce-Murcia, M. (Ed.),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Third edition. Boston: Heinle & Heinle. 2001.

[7]吴芬芬,曹冬月.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个人因素[J].人民论坛,2010(35):132-133.

[8] Haja Mohideen. Personality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Muslim Education Quarterly, 2001, 18: 64-71.

[9]王永亮.论交际教学法在中国外语教学背景下的实施障碍以及应对策略[J].时代报告,2012: 316-317.

猜你喜欢
二语动机人格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动机不纯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