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以克拉玛依中学语文教学为例

2015-10-27 07:28马丽娟
克拉玛依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文文本

马丽娟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以克拉玛依中学语文教学为例

马丽娟

(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阅读是初中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针对目前中学生课堂阅读的现状和教师课堂阅读指导过程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名师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分析研究,提炼出激发学生课堂阅读兴趣、推动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有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课堂阅读指导策略。在教学中从模仿名家教学模式开始尝试实践,在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形成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可操作性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指导策略;克拉玛依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学生学会阅读需两个条件:一是大量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一是教师在课堂上有策略地指导。反观现在的阅读教学,学生的课堂阅读不充分,教师的指导不到位,致使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针对此现状,笔者通过名家实录、理论研究和个人实践相结合,力求探寻一条高效的课堂阅读教学之路。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与阅读指导现状调查

对学生课堂阅读现状及教师指导现状进行调查,旨在摸清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及其程度,摸清教师对学生阅读指导的意识、方式、能力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其程度。通过实践研究改善课堂阅读指导的现状,为形成教师有效指导策略体系提供事实依据。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现状

2013年6月,随机抽取克拉玛依六中、七中、九中三所学校,分别从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两个班级,共6个班级200名学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发放调查问卷,回收189份,无效问卷9份。经对180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得出每一项选择答案的数据,继而进行测算,得出百分比。(见表1)

调查表从学生课堂阅读的主动性、阅读的深度、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四个维度进行调查。数据显示,问题1反映学生能拥有5分钟以上阅读时间仅有38.6%,说明现在课堂上学生拥有成段的阅读时间不多,阅读活动占课堂比例太小,学生不可能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去获得自己的体验与感受。问题2、3、4、5、6、7、8的统计结果说明学生的课堂阅读主动性差,学习有惰性,不愿思考,如76%的学生选择一眼就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说明学生在阅读时不愿动脑思考。问题5、6统计发现,学生对教师答案的依赖性强,不会质疑,说明学生不会深度阅读,阅读属于被动接受。从问题13分析看出学生对文本没有深度阅读。对阅读习惯的调查问题9、10可以看出,学生阅读的偶然行为占比大,说明学生接受过阅读要求,有一定意识,但没有形成习惯,对如何阅读课文策略性知识了解较少。

表1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现状调查与结果统计

(二)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指导现状

学生课堂阅读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在课堂阅读指导上存在的纰漏,更直接体现了教师在指导上存在的不足。

笔者在2013年第一学期听课16节,其中有本校教师常规课、教研所组织展示课、教学能手竞赛课。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在展示课及竞赛课上,教师更加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读书,但以出声朗读为主,有一些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阅读以教师指令要求为主,而常规课的阅读时间大大减少。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策略按主次排序:提问、讨论、讲授;大多教师没有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和直接讲授,有的一点即过,没有将此作为目标强调;教师以教懂课文为主,教学过程是向学生讲清课文的知识性陈述;大多数教师采取的语文阅读策略比较一致:A.大多数教师仍以传统教授为主;B.以教师的提问为主策略主导阅读教学;C.小组活动已渐成常用教学策略。

二、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指导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问卷分析及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看,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指导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导

传统阅读教学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从听课情况看,当前大多数教师依然以教懂课文为终极目标,课堂不是教阅读,而是教教材、教文学知识。当前通行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讲授或提问教学,在问题中将知识点以答案的形式灌输给学生。课改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但分析发现学生依然在课堂处于配角地位,依旧以接受为主。

(二)教师忽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教师不给学生阅读时间,教学模式单一,都使学生对课堂阅读缺少兴趣,对语文课堂内容不感兴趣。在此情况下,教师除了课前的导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外,对课堂学生兴趣的保持缺乏应有的关注,更无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教师缺乏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诸多案例中,教师涉及阅读方法指导的设计极少,出现学生读完一遍课文后不知下一步该如何继续,认为读完一遍就算是读课文。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表明了教师在指导上的空缺,教师没有教给学生策略性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会出现会做阅读题但不会阅读的怪现象。

(四)教师缺乏对阅读习惯的培养

学生对阅读时该做的事有清晰的认识,说明教师在学生阅读时给予了正确的指导;而出现教师不下命令学生不作为的现象,说明教师只告诉了知识,但在培养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时间与力度。教师教读的随性,使学生只是偶尔会用正确的方法去阅读。

(五)教师缺少对阅读内容的关注

在教学中“怎么读”受所读内容的影响及限制,读什么,在何处读,读到什么程度成为教师在阅读指导时又一难题。大多教师采用全班以同样的方式阅读相同的内容。

三、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指导策略探寻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阅读指导现状令人堪忧,如何改变现状,使教师获得合适的语文课堂指导策略,是研究和实践的关键。笔者结合已有的理论研究与研读名师案例,力求探寻出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指导策略。

(一)语文名师课堂阅读指导策略

结合理论研究与研读名师案例,阅读指导应在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与能力的养成三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课堂阅读兴趣的指导策略

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是教师实现一切教学活动目标的前提。[1]133学生对课堂阅读普遍缺乏兴趣是当前课堂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要提高课堂阅读效果,首先应关注学生课堂阅读兴趣问题。大量的名师案例中都可以看到名师对学生兴趣的关注。他们用精彩的导入将学生带到文本面前,又以多变的教学方式或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对文本的持续关注。

2.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指导策略

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现在教学如已有的研究所言,不对话、假对话在教学活动中占据很大市场,[2]1-2这也是初中课堂阅读指导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疑难问题,也是重点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语文教学的现状就无法改变。已有的研究理论说明了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基于学生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指导学生开展与文本的对话,它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工作,在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习得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3]14针对此点,笔者在研读名家案例时发现:名家通过激活学生的知识体系,找到学生与文本的链接点;提供资料,促进学生解读文本;以主问题方式指导学生找到对话点;关注文本语言,找到对话方法;明示阅读方法,保证对话顺利开展;身先士卒,使点拨及时、对话深入等方法让学生浸淫文本、深度解读文本。

3.重视习惯与能力培养的指导策略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习惯获得能力,当前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都不容乐观。几乎所有的名师都提到积累的重要性。余映潮老师对积累曾做过这样的阐释“没有积累,世界将永远是一片荒漠”;“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科学的积累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心智、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乃至世界观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4]8而积累的内容及方式却是多样的,包括积累词汇、积累名言警句、积累优美的句子,设计积累阅读活动,方法各异,目的都是让学生积累。将积累与课文的理解有机融为一体,经常如此,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形成了能力,更养成了习惯。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阅读实效的尝试

课堂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决定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也同样决定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很多教师不敢采用新的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担心新的模式或许会影响学生的成绩。鉴于此,2013年第一学期,笔者在教学中对文中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实践。

1.名家教学模式的模仿、尝试

(1)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以前教学时先在网上搜课文的阅读题目,了解考试可能会出现的试题,把这些题在讲课过程中穿插讲解,保证万无一失,但结果并不理想,往往课后第二天提问,学生大眼瞪小眼,一问三不知了。在本学期的教学中,一节课上的问题尽量少,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产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如《夸父逐日》的问题设计:“一个‘渴’你读出了什么?”单是这一个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对语言表现力的领悟,更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形成探究意识。从第二天的提问情况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到位。在讲《口技》时,设问:“文章以‘善’统领全篇,你能发现课文那些‘善’的地方吗?”当然问题也是模仿的,在尝试过程中,发现主问题教学可以保证学生长时间的阅读,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与文本深层对话,最主要是保证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阅读活动也较为充分。但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找到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反复研读课文。

(2)不同朗读要求的模仿。各位名家案例都注重朗读教学,并且能让学生沉浸于朗读。对此笔者进行尝试,改变过去为朗读而朗读的教学,使朗读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形式。《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以前也知道要加强朗读,但如何读,不清楚,过多追求量的变化。研读名师案例后,明确了什么方式读更有效,注意了读的梯度,注意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式灵活运用,尽量使学生每读一次对文本的理解都上升一级,而不仅仅滞留在肤浅的知识表面上。通过不同方面对学生的每一遍读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如:第一遍读准每一字,第二遍读出声调变化,第三遍读出情感体验,第四遍将其融合,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再按要求评价,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读就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更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努力达到新的目标。如笔者模仿余映潮老师教《口技》教学片断——朗读课文

第一次朗读——学生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清楚明白。

第二次朗读——大家试读第一段,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第三次朗读——朗读课文第二、三段,要求读得层次分明,读出段内层次。

第四次朗读——重点朗读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层次,读出情景。

虽然是文言文,但是学生朗读得很有兴趣,前两次笔者在读音、节奏上进行指导,属于朗读的初级层次。第三次朗读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读出正侧面描写来,理解作者的思路。最后一次在感情朗读中达到对课文的体验感悟。朗读活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步加深。教师的设计推动了学生阅读活动的进行,也达到了“课标”要求:重视朗读,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

2.在阅读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1)形成积累意识。以前教学让学生积累,大多是字词的积累,想不起来就算了。本学期,在备课时就将此项列入。阅读时,注意学生多种形式的积累,不仅为了教懂文本,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文本。如教学郑振铎《猫》,以前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填三只猫的卡片表,然后一个一个问题引着学生得出本文的主题。现在,笔者更注意学生的积累,要求学生认识三只猫,先让学生把有关三只猫的描写用笔划出来。如第一只猫: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取了一条红带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三只猫的有关描写,最后让学生复述三只猫,尽量用原文中的句子。学生不费力气地复述出来,课堂上学生热情很高,三只猫的形象在描述中呼之欲出。最重要的,学生以后写猫时脑子里有清晰的东西。老舍说,我们遇着写得好的雨把它记下来,遇着写的好的风也把它记下来,说不定我们以后就要写到。这讲的就是积累,把文章“读”进脑子,而不仅是让文章在脑海中留个模糊的影子。在讲《桃花源记》时,笔者一改以前逐词逐句讲解的方法,让学生积累优美的四字词语,归纳文中的成语,找出几组近义词,归纳一些文言现象。学生在阅读过程显得特别认真,为了区分四字词是否为成语,学生不得不动用了成语字典,为了找出几组近义词,学生不得不逐字逐句地阅读课文,了解每个词句的意思。以往上课,学生显得无精打采,这节课,学生却全神贯注。积累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阅读的过程,长期坚持下来,学生明确积累不仅可以积累字词句,同样可以积累形象。形成习惯后,学生以后读书就知道积累了,并且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养成读书动笔的意识。“圈、点、批、注”以前也偶尔用过,但没有很好落实在阅读活动中,大多是有人听课时,笔者让学生拿笔划出不懂的字词,划出人物描写,至于学生究竟划没划没有追究,因为笔者的预设就是学生划好了。现在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习惯,因而笔者会真正拿出时间让学生去做这件事。比如在教《春望》时,让学生自己阅读、批注,并给出示例:从“烽火连三月”读出了战争持续时间之长,引导学生在诗句旁边做批注,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走入学生中查看学生的批注情况。

一学期结束,大多学生养成了读书就拿笔的习惯,阅读活动中不用教师提醒就会自己进行圈点批注。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所增加,一学期举行了两三次课文朗读比赛,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所上升。在除了上课模式改变、其他不变的情况下,笔者所带两个班级的年级排名均有提升。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还表现在作文写作上,班里学生不再谈文色变,在批作文时,无论是思路还是内容都有明显的变化趋势。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毕其功于一役。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形成新思路,推出新举措,指导新实践,解决新问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才能求得新发展,取得新突破,实现新跨越。

[1]于漪,刘远.李海林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

[2]郭夏.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余映潮.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Z2).

G633.3

A

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1.04

2014-05-15

马丽娟,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