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2015-10-27 01:39高丽娟,阿不都拉江·那斯尔
亚太教育 2015年27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文/高丽娟阿不都拉江·那斯尔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不仅影响人才的培养,还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本文以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069-01

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加大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如广西某高校的12000多在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约有4000人,分别来自土家族、黎族、侗族、彝族等26个少数民族,近几年来,该校每年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占招生人数的32%左右。又如目前云南省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由1978年的1837人,增加到了2007年底的23227人,增长了11倍。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成为西部高校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做好这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1、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1.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综合能力欠缺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组织保证是建设一支作风端正、业务精良、政治素质强的思想宣传工作队伍。但在实际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由于受本民族语言影响,一些民族的思政工作者表达能力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同时师资队伍的不稳定,以及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不足,理论功底较浅等问题,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知识理论,却无法创新的应用到实践中,思政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阻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

1.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传统、落后

很多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方式较为单一、老套,机械性对课本知识的内容进行讲述,甚至仍在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以及学生思想的变动。重理论性,但是实践意义不强。重科学性,但是实效性不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大多学校进行了相应改革,但是改革的范围窄、幅度小,大多只是形式上加入了相关讨论环节,教育模式仍然没有突破性,加之学生的思维、理论基础条件的限制,教育中贴近学生、贴近地区、贴近时代的事例不多,情景教育少,使得学生理解不透。

1.3、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明显的差距,一些边远的自然条件较差的农牧区的各族群众还没有摆脱落后的局面。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大幅度的变化以及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这些大学生很不适应。另外使用汉语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在学校日常的学习、外出、交际等过程中一大难点,使用汉语交流存在一定的困难,有的甚至需要从头学起,使得汉语学习成绩难以跟上。同时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环境、社会经验方面,所以会产生自卑、自信心不足、认知偏差、悲观思想等心理问题,成为大家所说的“双困生”。

2、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2.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调查中,问及“关于民族文化问题”,在问及“本民族风俗应予尊重”问题,有 86%的学生表示赞同,6%的学生表示比较赞同,8%的学生表示不赞同。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少数民族 大学生以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习俗等为荣,并极力发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且有很强的民族团结意识。但仍有部分学生对维护民族团结、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持否定观点。对此,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科学发展观”的灌输。切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把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工作形势作为宣传和教育的重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2.2、着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首先,多渠道开展帮扶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困难。结合少数民族学生数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充分考虑学生在实际中的需求和意愿,可与学生谈话交流,解决存在的学习困难;其次,各高校应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制度和措施,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包括各类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奖学金和学费减交、免交、缓交在内的助学体系,努力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

2.3、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俗,营造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

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俗,营造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开展多种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生一起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积极、高雅的校园氛围,为各民族学生提供沟通平台,引导他们正视生活习俗差异和民族文化,促进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增强各族学生之间团结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4利用网络载体,构建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校园网络环境

网络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和新课题。是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时代感,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赵晓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学理论.2010(32)

戚甫娟、陈铮.信息时代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

雷明珠.民族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探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