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紧迫性

2015-10-27 01:39邵育英
亚太教育 2015年27期

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紧迫性

文/邵育英

摘要: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良好的师德是其切实担负起这一使命的重要保障。而当今社会,教师师德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已成为当今精神文明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师德建设;现状;堪忧;紧迫

作者简介:邵育英(1976—),女,汉族,山西晋城人,本科,现任晋城市体校教务科科长一职,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176-01

所谓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基础教育教师都应负担起这一使命。师德主要表现为严谨治学、认真负责、敬业爱岗等等。学生正处于学知识、立志向、塑人格、强本领的关键人生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大,极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不仅影响他们的学生时代,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从客观上来讲,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总体来说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爱岗敬业,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安贫乐教,情系学生,默默无闻。但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当前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令人担忧,一小部分教师的师德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思想消极,敬业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全面的快速转型期,社会转型带动了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和文化认同的转型,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取向。就教师队伍的思想状况而言,一部分教师只是把教师这一职业,作为生活的一种谋生手段,并未考虑自己在这一职业中所存在的价值,有些人并没有从教师这一崇高而神圣的职业高度出发,只思考和把握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工作态度,缺乏强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荣誉感和培养祖国民族未来人才的神圣使命感。表现出来的就是思想境界不高,政治追求不足,进取意识不强,工作消极被动。

二是急功近利,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在升学应试压力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教师疲于奔波于题海战术和加时战术,没有精力用于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对业务进修、课题研究、教学探讨、教材编写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生活压力、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片面追求物质利益,教师的大部分精力用在了职称评定、职位升迁或投身商海上,忘记了自己的主要职责。

三是道德败坏,个人素养不够

教师队伍良莠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屡见不鲜;喝酒、赌博、举止不文明等现象也屡有发生;更有甚者道德及其败坏,利用职务之便猥亵、强奸学生,可谓人神共愤的禽兽行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言行不仅会影响学生,而且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由此可见,在新时期加强师德建设,已迫在眉睫。

(一)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迫切需要

国家的希望是教育,教育的希望是教师。师德师风不仅仅与教师有关,更与国家、民族、与整个社会密切相关。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人才成长的引路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对社会也赋有极其深刻的意义。教师一方面作为公民道德的主体,自身修养和职业实践的状况,衡量其是否真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另一方面,通过其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能够带动广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响应和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进一步推动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所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局面的重要要求,是学校以及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师德建设,是加速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各级学校的追求和目标。师德师风优良的队伍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才能办出更高更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只有让人民满意了,我们的教育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的教育形象才能赢得社会的公认。教师的道德素养以及教学态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因此,师德师风既是一所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又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

(三)加强师德建设,是教师适应新环境推动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规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有执著向上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但随着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受物质利益的驱动,教师的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直接冲击着教师的思想信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赋予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以新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来磨砺教师的意志,来进一步形成、凝练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动力。使他们不为名利所诱惑,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不辞辛苦,贡献自己的全部。

(四)加强师德建设,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品德、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它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学生们都把品德高尚的教师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模仿其行为举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针,教师为本,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当代社会,要想提高教师的素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主动地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机制新方法。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体校)

参考文献:

张宗基.新时期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4).

彭旭丹,石岩.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经营管理者.2012(01).

国家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罗国杰主编.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02).

魏敦智.新时期师德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