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之“三民主义”--对初中新生优秀班集体形成的思考

2015-10-27 01:39张燕
亚太教育 2015年27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班级文化班级

班级文化建设之“三民主义”--对初中新生优秀班集体形成的思考

文/张燕

摘要: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是师生在共同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存方式的总和。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离不开班级文化的建设。本文立足“三民主义”,提出对初中新生优秀班集体形成的思考。

关键词:班级;班级文化;三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188-01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一所农村寄宿制初中,除了少数走读生外,其他学生每周不间断在校时间几乎为完整的5天。而对于这其中的大部分学生而言,进入初中后才是他们独立生活的开始,这些学生像是刚断乳的婴儿一般,多少会对校园生活产生焦虑情绪。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焦虑,顺利渡过不适应期?鉴于对班级管理的摸索思考,笔者认为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建设应当挑起大梁。即以学生为主体的“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以及“民强主义”应当促进优秀班集体的形成。

一、“民权主义”--虚怀若谷,还学生之权利

“民权主义”,简单的说是教师要归还原本属于学生的权利,即把班级管理制度制定权还给学生,把班级岗位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7年级学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的束缚,但是由于生理心理还未完全成熟,遇到困难时亦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帮助。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归还学生以主人翁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的同时应积极引号学生对权利的合理化使用。

例如开学初班干部的确定,是采取任命还是选举?不少班主任选择了前者,于是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自然而然地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但事实表明管理能力与成绩优异并无直接关系。以任命的形式确定成绩优异者作为班干部会影响有班级荣誉感的后进生的积极性,如此一来,就不利于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诞生。笔者认为,在呼吁公平竞争的社会里,班主任不妨采取公开选举的方式,诚然,班主任亦需根据各岗位的特点制定一定的要求,因材施教,取长补短。

俗话说:如果没有限度,自由便不是自由。班主任在还给学生权利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履行义务,对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提出合理要求。如在后续的班级选举等活动中,可以考虑对自身义务不达标的学生做消除使用权利的决定。权利的归还是班主任放手相信学生的开端,后续学生的表现是权利的保障,光行使权利却没有履行相应义务,易酿成失控局面。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需要师生的合力,才能和谐、安康。

二、“民生主义”--细雨润物,携生活之手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而本文强调“民生主义”,指的亦是班级文化建设应与学生的生活相适应,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求发展,在生活经验中求进步。

笔者发现,一些班级布置墙上写满了诸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名言警句。不可否认,这些班级布置很讲究文化内涵的熏陶。然而,高尚的话语能否真正触碰到学生的内心,激起共鸣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些也许还抵不过“踏实做人,认真做事”这8个字。笔者借鉴优秀的班级布置,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一些努力。

第一,班级公约墙。公约是规定班级学生对日常行为规范的规章制度,是一个班集体发展的行动指针,它将时刻提醒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学习,不畏艰难,勇敢上进,为成为一个合格甚至是优秀的青年而不断努力奋斗。

第二,生理知识墙。应该说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期,伴随着生理变化,学生容易面临巨大的恐慌。而考虑到大部分家长对一些生理问题避而不谈的现实情况,生理知识墙无疑将弥补学生的空缺,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理变化,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从而促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第三,许愿墙。学生心中都怀揣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景。然而,教师难以摸透全部学生的心思。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许愿墙平台进行师生互动,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这不仅可以促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不知不觉中,也记录了学生的成长历程。

第四,杂志报刊墙。书本上呈现的是静态的知识,有些甚至是比较陈旧的,难以与时俱进。仅仅固守这些知识,会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作为教师,可以在报刊墙上呈现新闻以及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这可以给学生更多了解社会的机会,也能不断培养他们对社会的思考。

三、“民强主义”--励精图治,保强健之种

“强”在词典中有健壮,有力之意。本文的“民强主义”指的是要培养强健体制的学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据2013年12月6日浙江省教育厅在衢州开的“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浙江有47.4%的初中生,感到学习压力大,高于全国;30.8%的初中生,有“抑郁倾向”;62.1%的初中生近视,超出全国近2成……数据表明,初中很多学生正处于或即将处于身心亚健康状态,而这与一贯提倡的“高效减负”背道而驰。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校会利用课间操来舒缓学生紧绷的神经。然而,单一枯燥,没有新意的课间操难以维持学生长久的兴趣,可以发现,做操期间,不乏有做操懒散、嬉戏胡闹等现象。作为教师,应该留意学生的同辈文化,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并将兴趣点注入教育的元素,达到劳逸结合,事半功倍。“少年强则国强”,学生的阳光活力是一个班集体成长的催化剂,是一个学校朝气蓬勃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光明未来的象征。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绉军.班级文化建设对优秀班集体形成的作用.新课程研究,2012.12.

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思想理论教育,2012.08.

李朝辉,郝淑玉.学习型班级文化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教育探索,2013.09.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班级文化班级
班级“四小怪”
不称心的新班级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