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问题

2015-10-27 01:39黄云峰
亚太教育 2015年27期
关键词:教育引导大学生

摭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问题

文/黄云峰

摘要: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主要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在校读书期间生活费用无法达到学校当地最低伙食标准,并且没有能力交纳学费及购置所需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无经济保障的大学生。目前,在校中这一群体大学生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诸多挑战,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关系到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关系到了和谐校园的建设,意义非凡。

关键词:经济困难;大学生 ;教育引导

作者简介:黄云峰(1977-),满族,北华大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253-01

一、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家庭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从而导致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不断扩大,这些学生在承受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经济困难的困境,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学生,时常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焦虑感强,抑郁情绪高,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心理强烈,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

(一)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情况。高校在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条件的好坏直接取决家庭经济济状况和家庭生态结构。困难大学生主要来源于不发达的偏远农村、贫困山区、城市下岗职工无收入家庭,还有一部分困难生来源于家庭突发变故和家庭成员较多。

(二)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在校数量及分布。目前,就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各高校在校经济困难大学生普高存在,数量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近相同,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平均数量接近在校大学生数的25%。比较而言,农、林等专业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困难比例要高些。

二、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和引导的重要意义

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生活不仅要面临紧张的学习压力,同时面对经济压力。从当下来看,经济困难学生的心态主流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为意志坚定、奋发向上、艰苦朴素,有着强烈的成才愿望。但由于长期的压力存在,也有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出现了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从而会影响个体成才,甚至产生的过激行为会影响和谐校建设,所以对经济困难学生心里品质的关注以及教育和引导,意义重大。

(一)对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和引导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相对“弱势群体”,是学校和社会团体特别关注的重点群体之一。在现实中每涉及到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人们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一群体心理消极,形成了一种“下意识歧视”。很多高校为经济困难学生实际出发会设置专门的公寓楼,房间人数相对较多并且价格便宜,初衷是好的,但会使困难生学生觉得人为制造了一个“特殊”群体,困难生相对集中,会使困难生的弱势心理共鸣,长期会形成真正的弱势心理,导致抱怨、抵触情绪产生,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

(二)对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和引导关系到大学校园的稳定。社会的财富的分配是不平等的,有效的分配方式需要不断的探索和逐步实现。部分经济困难学生不能客观看待社会财富分配问题,内心产生不公平的心理。尤其见到家庭富裕同学高消费,与自身省吃俭用形成对比,心理出现强烈反差,转而痛苦、又不甘心,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发泄自己内心的烦恼,甚至出现仇富心理,会因为琐事与同学激化矛盾,以报复心理行事,时而有过激行为出现,不利于校园的和谐建设和稳定。

(三)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大学生在校生活好坏直接影响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经济困难学生在校阳光生活,努力向上,做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的家庭自然感激社会,家庭成员积极工作,热爱社会和生活;如果在校消极怨恨,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家庭,本已“弱势”的家庭放大了不公平心理,仇视社会,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建设。

三、探索有效的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教育对策

(一)正确认知,避免偏差。经济困难的学生主流上有很多优秀的心理品质,比如,立志、刻苦、勤奋、独立、包容等。所以,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首要在全社会、校园内纠正存在的认为困难生心理不健康的偏差,公正客观的看待问题,杜绝“无意识歧视”,使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感觉到一视同仁的尊重,有良好的平和心态。

(二)引导树立自强意识,“扶贫先扶志”。基于人所具有的本能生命与文化生命双重生命物质的理解,社会与高校的资助活动应具有经济资助和人文关怀的双重育人特质。既要给予经济困难大学生实际物质与金钱的帮助,满足其生活的现实需要,也要教育学生认知生命的意义,进而在未来的社会中更好体现人才的意义。

(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部分经济困难大学生初次以单独个体独立生活在集体中,自我约束力较弱,心智尚不成熟,在自我管理的生活中极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思想被一些社会消极因素干扰,对社会上的不和谐情况,片面看待,没有清醒认识,出现了错误判断。一些是道德层面的,一些是心理问题。

(四) 注重诚信引导,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不只是教会知识和给予生活补助,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使他们懂得诚信是人安身立命和成功的最基本道德品质,也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不同途径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自律意识。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发挥文化教育功能。高校开展开放性文化建设,多渠道营造舒适、和谐、平等、向上的氛围,倡导贬奢但俭、奋发图强的文化环境,那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引导的作用是潜移默化和不可估量的。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使经济困难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一起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信任,不仅完善了彼此间的知识结构,而且增强了同学间的友爱,协作和团结,有利于正能量的产生和传播。树立贫困同学自强自力典型,使他们有榜样,有信心,有追求,勇于挑战。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对的文化育人功能,让经济困难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自身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参考文献:

矫宇.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精神贫困”与“心理脱贫”.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谭雪,贾莹莹.高师贫困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 的关系研究.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2)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大学生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女大学生网络参与现状分析以及教育引导对策探究
教育引导青少年严密防范宗教极端思想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