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学分制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2015-10-27 01:39梁春阳
亚太教育 2015年27期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完全学分制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文/梁春阳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如何在推行完全学分制的过程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急待研究的课题。完全学分制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一定要在明确完全学分制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确立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明确办学思路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管理的创新人才实践探索,还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的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形式多样且创新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及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业评价和考核制度。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 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梁春阳(1991-),女,汉族,辽宁省营口市,教育硕士,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9-0257-02

一、完全学分制的内涵及特点

完全学分制实际上就是学分制,它允许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专业、课程和授课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毕业的年限,安排学习计划,在一定年限内修满毕业所要求的规定学分即可获得学位和毕业证书。完全学分制是当前许多国家大学一项基本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也是适应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它在提升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上,显然有着制度上的优势,能够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完全学分制的特点:其一,学分制。把学分作为贯穿教学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线索。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以学分的获得为外在目标,以学分基础上学科专业课程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为内在目标;其二,选课制和导师制。选课制是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完全学分制与其他教学管理制度的根本区别。选课制包括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允许学生选课程、选教师、选进程、选专业,选课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和授课教师,是完全学分制的基础。导师制是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来确定导师指导并监督学生的学习,是完全学分制的保障;其三,弹性学制。学生的修业年限不再固定不变,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自己的学年;其四,教学管理现代化,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学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以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于完全学分制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确立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渤海大学实施卓越人才发展计划,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着力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了更好的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校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同时,提出转动课堂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它的核心问题是“转”和“动”。其中“转”有多层含义,一是转法,就是把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二是转型,课堂教学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转体,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动”也有多层含义,一是互动,课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某一问题进行互动探讨和研究,课下就是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安排,以此来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二是动手和动脑,课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习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因材施教,用以处理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明确办学思路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渤海大学从2013年开始推行完全学分制,在完全学分制这一教学管理制度下,确立了学术型和适用型人才两个培养目标,实行分流培养,因材施教。不仅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培养。一方面,要以社会发展形势和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在充分考虑学生现状和需要的前提下,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严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自觉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质、爱好、兴趣对学生进行培养。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使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科学理论,还应探索和发现新原理,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使学生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学术型人才。对于适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从某一岗位和职业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出发,使其完全具备适应社会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并具备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素养。

(三)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管理

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和管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形式往往是灌输式,填鸭式等,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所讲述的内容,成为记忆工具。课堂形式过于死板呆滞,课堂教学比较沉闷没有新意,这样的课堂教学所导致的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学习的创新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的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个体主动性的发挥。与之比较,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学课堂上采取记录仪,不仅记录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况,而且使课堂形式多种多样,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之间互相探讨对所学知识的观点,使学术观点交流融合,进而达到知识升华。教师变为知识的引路人,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启发学生去发现知识。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知识与能力,学习更多的课程内容,实现新的发展,进而创造出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在基于这个新的发展区去选择教育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使得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积极的参与学习中。

1.完全学分制的改革方案

制定了《本科完全学分制实施细则》《渤海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分制下学业管理办法(试行)》《人才培养模式下改革指导性意见》《人才分流培养模式下教材建设的意见》等有关在完全学分制下本科生的培养细则。制定了《渤海大学卓越发展规划纲要(2015-2035)》,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项改革是学校在吸收国内外高校有益经验和所面对的教育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所走的特色发展之路。具有融合、交叉、创新、特色、突破的新教育思想和观念。

2.推进精英教育模式实施

学校采取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成立卓越学院,由校长亲自带领。其中卓越管理人才作为学校卓越发展计划的内容之一,到目前已有70多学生受益,成为管理学院一道靓丽的风景。而其特色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系统的管理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超越的精英教育人才;第二,课程教学设置与实践接轨,主要侧重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教师课堂教授方式多元化和专业化且形式多样,旨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思维能力的创新性;第四,班级管理形式独立,实施双导师制;第五,以广泛多样的招生形式,考察学生全面能力;第六,在3-8年规定年限内,修满最低总学分者,可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还有卓越管理人才班学习证明。

3.成立考试院 教考分离

学校设立单独的考试院,负责试卷的编制和评判,任课教师不再负责这一方面工作,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公平的对待。这样的形式,一方面,能够促使教师研究教学大纲,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保证了教育质量,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热情,因为考试成绩的高低是由学习知识的多寡来决定的,这充分使学生更加认真努力地学习基础知识。同时,也使教学管理进一步专业化,规范化,也就提高了教学管理质量,拓宽教学,管理思路,增强教学管理力度。

三、完全学分制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中的师资队伍建设

古语有云“教学相长”“温故知新”,“教学相长”可以看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共同进步。应当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互相学习,彼此取长补短。而“温故知新”则是教师在巩固旧知识和探索新知识中,继承精华知识的同时传递、发展和探索新知识。

多样性、自治性和竞争性的教师队伍,能够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一方面,老师和学生在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当前实际和自己研究所得的新知识,把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贯穿到教学中,使得所传授的课程内容充实有趣,思想深刻,激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之中的同时,也更能刺激教师的可以热情和兴趣,从而产生新的灵感。另一方面,也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让老师有更强烈的竞争意识,要想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满意度,教师应按照学生的需要来扩大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以此来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创新意识上,从而形成对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潜移默化”。

(二)营造形式多样且创新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文化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与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环境息息相关。因此,高校应该建丰富多彩且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一方面,倡导多元化的价值观和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导者和接受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创新者”。学生应该主动的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培养的学生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有创造力的,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有浓厚的文化影响,因为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阳光的、向上的、新颖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促进学生文化底蕴的提高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三)重视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始终应该在追求知识价值的同时,大力提升道德的价值。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既要抑制知识主义的培养模式,也要抑制道德主义的培养模式,要把知识与道德融合起来,在培养年轻人完善而丰富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有价值观、有信念、有精神追求的人”。大学的首要任务应该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自身的完善,有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行、意、行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发挥学生个人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从客观实际出发,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计划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还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学习良好道德的自觉主动性。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在德行上有所发展和提高,还把具有智慧的头脑,健壮的体魄、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新一代人的标准。

(四)建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业评价和考核制度

学业评价和考核制度是识别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影响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现在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侧重点主要放在各类证书和各门专业的分数,社会和学校对培养的学生缺乏责任感、荣誉感、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工作能力和素养缺乏有效的评价和考核制度。传统的学业评价和考核制度有诸多弊端,它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点不相符,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促使学校建立多种人才培养的学业评价和考核制度,如:道德素养的评价,人文素养的评价,学习能力的评价,建立多种评价手段,以学生为本,运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养成以动手实践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全面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当代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演讲大赛,社会实践,实习实训,使学生学有所用,做有所长,练就本领,使培养的人才形式多种多样,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中,在就业形式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杨延东.从知识传授到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适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8

束霞平,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若干思考.江苏高教,2013,(3):64.

朱雪波.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问题再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猜你喜欢
完全学分制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