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信息技术应用环境

2015-10-28 17:58贾丽伍国娟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19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贾丽 伍国娟

摘 要 探究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让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其有效作用,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153-02

1 前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脚步的加快,以其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等特点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并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一影响作用于教育中,就是在引起师生课堂教学变化的过程中,对其带来深刻的积极影响。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囿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师生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互动等因素,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还存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有的教师将其作为课堂“走秀场”的装备,学生很难在课堂中借助其优势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有的教师仅仅将其作为展示知识点的凭借,让其完全成为一面知识展示墙……一系列背离信息技术作用于小学数学课堂的问题层出不穷。

2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常常对日常生活中具体、直观、可感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发源于此。但是,数学这一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枯燥机械、数字化的特点,单纯从知识层面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融声音、光线、色彩、形状、画面等特点于一体的优势,通过声音的配合、光线的旋转、色彩的明丽变化、形状的大小分别等手段,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基础上,变枯燥的课堂为生动有趣的课堂,以此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1]。

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笔者设计了一棵翠绿的大树,树枝上姿态各异的小鸟成了课件的主体部分。多媒体课件先呈现出这棵翠绿的大树:“同学们,这样高大的树木,你们都见过吗?在大树上,经常会出现什么小动物呢?”有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比较丰富,他们往往会给出各种各样意见不一的答案。接着画面上会出现很多停落在枝头上的小鸟儿。笔者设置如下问题:“树上原本有XX只鸟,一声枪响后,有XX只鸟飞走了,树上还剩多少只鸟?”“树上原本有XX只鸟,后来又飞来了XX只鸟,树上总共有多少只鸟?”以此来让学生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一部分内容。

学生对这一情境的设置非常感兴趣,加之这种色彩的变化和图画的活动,他们的审美兴趣立马被激发起来,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掌握了所学知识。

3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简化理解数学知识的过程

信息技术手段的画面感带给人强烈的直观视觉感受,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将会在教学过程中将苦涩难懂的复杂知识简单化,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牵扯到空间的变化、图形的认识、与实践关系密切的问题时,往往采用直观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如在学习“认识钟表”部分内容时,虽然这一事物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很熟悉,但是他们并不能很准确地识记时间,单靠教师机械地讲解,学生很难掌握,并且识记不会牢固,尤其是关于整点、半点以及时针、分针在一条线上等问题的认识。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时间变化的一个动态演示实验,整点、半点、时针与分针呈现不同角度时的时间……学生在直观的认识和形象的感受中完成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也对钟点的认识产生兴趣。这样利用直观的图形演示,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了知识,可谓一箭双雕[2]。

4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扩大自主学习知识的空间

亲身体验的总是记忆最深刻的、最难忘的,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同样如此。只有学生自己经过思考、总结、构建出来的知识框架,才是自己支配时间最久的东西。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变性,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空间,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学习“两位数加法”部分内容时,笔者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设置了与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此的理解设置相关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26+39=?”在计算这一题目的时候,教师给学生26枚五角的硬币和39枚一角的硬币,学生利用课件中图像可以任意拖动的功能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完成对这一问题的破解。学生因为思维特点的不同,提出的解决思路也不一样,拖动硬币、组合硬币的方法也不一样,从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一样。由此,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和演示中完成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通过对自己方法的演示和对别人方法的理解,在交流中促进多向思维,扩大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5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的可感性作用于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表现往往是在设置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的这一特点,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如在学习“测量”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一栋正在装修的房子,装修工人正在测量房间内各个部分的长短、宽度、高度等。让学生在工人的实际测量中认识毫米、分米、米和千米等长度单位,对1毫米、1分米的长度产生初步的观念感,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等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瞬间将学生带入到所要学习的氛围中来,学生很自然地就明了了这一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适时导入并强调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接着提出相关的问题:怎样进行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换算?怎么来比较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和1千米的大小?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借助课前准备的道具,做出自己小组的验证方案,然后上台借助计算机进行演示,比较一下各个数的大小。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和钻研的积极性,不仅实现了思想的碰撞,还实现了集体智慧的融合。

6 结语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发展,在给日常教学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对日常教学提出更大的挑战。教师应该充分武装自己,将信息技术的各种便捷功能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来,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来让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服务于教学效益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王东海.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2]董寿云.通过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学习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4).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