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招惟余减法

2015-11-02 10:10
首席财务官 2015年9期
关键词:管理层外贸政策

本刊付梓之际,看到海关总署公布了2015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5.6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7.7%。其中,出口8.95万亿元,下降1.6%;进口6.72万亿元,下降14.6%;贸易顺差2.23万亿元,扩大80.8%。

读完这组数字,心中涌起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得出大招了。

其实,从去年以来,管理层就一直努力地给各种政策来刺激实体经济的复苏,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默许“国家牛市”的提法,原本是希望资本市场的活跃能反过来带动实体经济走出谷底。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基于中国经济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融入全球大市场了,因此连续两个月同比大幅下跌的外贸数字,实际上宣告了国内经济短期走出低迷无望。

那么,接下来管理层会不会放大招?会放什么样的大招?

我们先从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中寻找些许灵感。如果从政策和调控的视角来看,大致上2000年之前的政策环境是“松绑”,就是允许个人和企业更自由地进入市场化经营的各个领域;2000年之后的政策环境是“鼓励”,就是出台很多产业政策来鼓励某种投资和消费的行为。显然,从短期的效果来看,“鼓励”带来的成就要远远大于“松绑”,但从带来的负面效应看,“鼓励”的恶果也远远大于“松绑”,比如光伏、风能等,皆因“鼓励”而把好事办砸锅。换言之,各种政策加法的后遗症既降低了市场运行效率,又极大地干扰了产业发展的健康生态与节奏。

所以,不妨从减法的角度来审视可能出现的大招。

首先还是综合减税负。综合全球大宗商品的走势,以及除了美国以外的诸多经济体的增长态势,可以说全球经济很可能处于某种中等程度衰退的门槛上。如果不能充分认识到这次衰退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将中国经济推向中等收入陷阱),那么政策反应的速度必然大大滞后于实际情况。8月份央行突然出手的人民币“三连贬”,只是这种滞后反应带来的必然选择之一,事实上这也是其错过了18个月前绝佳的阶段性贬值的最好时机带来的后果。原本5%的贬值即可化解一系列困难,现在可能不得不考虑20%甚至30%的汇率调整空间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税率和社保率都有较大的下调空间,管理层不应满足于目前毫无就业促进动力的所谓小微企业减税举措,应果断将减税和降低社保负担的主体瞄准营业额1000万元~5000万元左右的小型企业,这一规模的企业才具备初级的就业弹性和吸纳能力。

其次就是全面放松管制,包括各种限购、限入、限生等措施,要敢于转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力推进服务型小政府的形成,通过行政机构的减员、资产置换等快速释放财政支出在民生上的投入潜力,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要相信更自由的市场经济将会给予这片创业热土更持久的增长动力,相信未来就要放下现在。

猜你喜欢
管理层外贸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5月出口超预期中国外贸为何如此抗压
70年外贸大事记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关于审计准则中管理层舞弊的思考
光明乳业管理层激励探索
论管理层收购的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