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文化视野

2015-11-05 14:16刘俊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头林冲视野

刘俊

[摘 要]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将有助于学生领略文本中活跃着的、面貌独具的文化精神和它的源流,也会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图表形式呈现文化之源流、在文化视野下品味经典之意趣,是对语文文本解读进行的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

文本;解读;文化;视野

语文的魅力既来自于风格迥异、变化多姿的文本语言,也来自于其内容所浸染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精神。每一个时代都拥有着自己居于冠冕地位的文学形态,而这种文学形态也洋溢着其独有的不可模仿和复制的精神特征。据此,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将有助于孩子们领略文本中活跃着的、面貌独具的文化精神和它的源流,也会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此,笔者以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文为例,略谈此中体会。

一、着眼宏观,整合文本——以图表形式呈现文化之源流

这一单元的课文有《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黄鹤楼送别》和《清平乐·村居》。不难看出,文本的素材都是来自于古代文学。4篇课文的拓展性内容,只在第一篇课文后附了一张介绍《水浒传》的资料卡片。如果就此展开教学,笔者感到文本的延伸将只是若干人、事、景、物而已,零碎且偏于一隅,即使精彩,也为螺壳内的道场,缺乏文化精神的张力和维系,学生也难以真正感受文本的文化和语言魅力。如果在此文化源流中感受各文本的语言和内容之美,在一个宏观的文化视野下进行文本的解读,孩子们会有何种崭新的体验呢?为此笔者制作了一张图表。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司马相如、枚乘、张衡、杨雄、班固等\&陈子昂、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等\&苏东坡、秦观、柳永、李清照等\&关汉卿、

马致远、

张养浩等\&曹雪芹、

罗贯中、

吴承恩、

蒲松龄等\&《论语》《老子》《庄子》《孟子》等\&《七发》《子虚赋》《上林赋》《两都赋》等\&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吴敬梓《少年王冕》、施耐庵《林冲棒打洪教头》\&]

呈现这张图表,可以调动学生们的阅读经验及其他相关记忆。对此,学生们表现得兴致盎然,因为以前他们只有一些极其零碎的了解,东鳞西爪、云里雾中,所以常常会颠倒前后、张冠李戴。有了这张图表,他们便能按图索骥、知其来龙去脉了。

二、寻途觅源,梳理文脉——在文化视野下品味经典之意趣

为增加学生对古文化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深入体验,在介绍图表的过程中,笔者又增添了一些名篇片断和名句赏析,使他们逐步感受到各代文学的最主要特征。至此,文本解读便可在一种极为厚重的文化底色上展开,使学生在极具魅力的文化韵味中来解读文本。

(一)细读柴进言行,感好汉气质之相异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浒传》第八回(有些版本为第九回)改写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林冲、洪教头、柴进。它的最引人注目处也便是对人物的描写。仅就文本而言,可从语言和动作描写领略林冲之武艺高强、谨慎谦逊和洪教头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礼,但就整部《水浒传》小说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和人物描写成就来说,如果只解读至此处,未免过于肤浅单薄。学生们早已知晓林冲的厉害,绰号“豹子头”,武艺在一百单八将中也是一流的,而洪教头虽然跳跃自得,充其量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井底蛙”类的小角色,失败原本就在意料之中,加之小说写得精彩,他一出场就知道是何等人物了,“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能怎样呢?小说人物描写的高明之处还不仅在这里,需弄明白,洪教头缘何这等狂妄?林冲又何必示弱至此?关键人物是柴进。柴进也是梁山好汉,且是“大官人”。洪教头对林冲百般侮辱,他只道:“哦,你可别小瞧了他。”洪要较量,他便应允,比武之时却还任林冲戴着木枷,后又置银为彩头,把这比武权作解无聊之兴的把戏。小说虽着眼于林、洪比武,却也时时处处在写柴进,他虽有梁山好汉共有的特点(讲义气、不吝财),但毕竟身份尊贵,不能完全做到“倾心相与”。文本解读到此点,学生便可领会明末清初的文艺评论家金圣叹的感慨:“水浒所叙108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样,对单篇文章的审美体验也便与整部小说的艺术成就贯通起来。

(二)根据儒林主旨,会文本讽刺之本心

《少年王冕》节选自清代中期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文章内容主要是王冕少年时家境贫寒,替人放牛,但他不忘学习、刻苦学画,终成“画荷花的高手”。文章的人物描写主要围绕孝行与志趣两点。如果对文本的解读就到这里,可看作一寻常之“励志文”,此类故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并无特别之处。而《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是第一部专写读书人的小说,也是古典白话小说中唯一一部为人公认的“讽刺小说”,它生动刻画了各类士人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对利欲熏心、虚伪丑恶者及其沉迷的科举制度和礼教做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就称赞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所以,对文本的解读应考虑其内容在小说中的特殊意义,它包含小说之“大义”,并且“隐括全文”,自应有对照者才能显示其价值所在。而解读王冕此人,“孝行”则人人能明其心,“志趣”则鲜有人能会其意,待此类读书人形象出现,如严监生临终剪灯草、张静斋高要打秋风等,学生们才能真正领略王冕品行的高洁珍贵。如此,解读文本方可获得其文化视野下的价值归依。

(三)披文入情、拓展迁延,悟送别多彩之意境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由前文已知唐诗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情景交融,而“文包诗”的文,在描写中依然带有相同的特点,在文中有景语、有对话、有情语,因而解文即等于解诗。在解读散文部分时,可适度引入有关联的唐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赠孟浩然》,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等诗句加以体会,便可使诗意文情交相辉映,带给学生初步的审美享受。在解读诗时,因已有前文铺垫,文送诗情,便悄然可渡。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景则有烟花三月、长江奔流,写人则是孤帆远影、故人东去。人在景中,情在景外,别情依依,意味无穷,创造了一个情与景圆融无碍的完美境界。而唐诗中描写分别场面的有很多,引入一些其他风格的“离别诗”将有助于学生在丰富的美感体验中,更为充分地领略唐诗“情景交融”的审美特质,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的《渭城曲》、高适的《别董大》等,在解读中要注意其“景语”到“情语”不同的美学特征。

凄清、孤洁: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清新、真挚: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苍凉、豪迈: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样,把单首诗的解读放置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里,它便如溪水归海,获得了一份更为隽永的意味。

(四)由田园诗解田园词,乐田园明净之意趣

田园词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词中描写由景到人,都透出一股浓浓的农村生活气息。在文本解读中,要注意词的形式:“词牌”与题目的关系,一关乎曲调,一关乎内容;句子长短不一,富于变化,是为了合乐歌唱。在出现田园词前,田园诗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名家众多,介绍一些田园诗,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会有利于对本词的解读。《清平乐·村居》语言明白如话,“茅檐、小溪、青草”为景语;人物则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的“白发翁媪”和他们的三个儿子;活动也简单,“锄豆、织鸡笼、剥莲蓬”。而通过这些看似寻常的意象,却从简朴、贫寒的农家生活中透出一番特别的安定、祥和的乐趣,这里便达到了对词的内在精神的领悟。此外,适当地引入辛弃疾其他的一些田园词,也将对本词的解读起到烘托和深化的作用,如《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又如《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这些词作写乡村之景、乡村之人,风格简朴,富有农村生活气息,对孩子们体味田园词的韵律、语言、意境将大有裨益。

语文的魅力是无穷的,在对语文文本的解读中,追寻它所根系的文化源流,在时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广阔视野里,或许我们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得到更多美的享受和文化的归依感。

[参 考 文 献]

[1]席晓圆.文本解读的困境解析与出路探寻[J].中学语文教师,2011(5).

[2]李静等主编.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教头林冲视野
黄伟芬:中国航天员的“女教头”
智海急流
谁打翻了洪教头
谁打翻了洪教头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对比之中见个性
视野
真相
视野
林冲的生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