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跨区作业市场依旧广阔

2015-11-09 11:10
农村百事通 2015年18期
关键词:夏收麦收跨区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劳动力日益短缺和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最近两年我国小麦主产区收割机日渐充足、大型小麦联合收割机不断增加,作业效率加快、时间差变小,导致跨区作业市场半径呈现缩小趋势。那么,跨区作业市场半径呈现缩小趋势是不是就意味着跨区作业市场也跟着缩小?记者采访了一些农业合作社,分析如下:

1. 跨区作业更加经济合理

2015年麦收期间,山东省莘县泰盛康粮食种植合作社的15万亩小麦,因为农机不足,合作社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只收割了其中5万亩。剩余的10万亩,合作社每亩给社员补贴了5元的肥料购买券,请他们自行联系社会上流动的收割机作业。这着实令人费解,有着15万亩土地,这个经营规模相当大了。按常理来说,该合作社应该大力购买联合收割机以保障生产所需,降低生产成本。“联合收割机不足会耽误收割,但收割机多了会占用过多资金,且麦收过后农机的长时间闲置会造成资源浪费。”泰盛康粮食种植合作社农机负责人庞学昌指出了问题所在。况且,联合收割机折损太快:一台收割机用上3年,再出手,2万元钱都没人要。而且随着收割机使用年限的增加,维修保养费用越来越高,反过来会成为合作社的负担。这些成为制约合作社进一步大力购买联合收割机的关键因素。

即使有农业规模经营的优势,农民种田的比较收益仍然是比较低的,农民不会盲目投资联合收割机。那么,每年夏收时节,由南往北流动的外地联合收割机仍将是麦收市场最好的补充力量,这是实现农机资源最大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我每年大部分时间在外作业,三四月份先到海南收水稻,接着到河南、安徽和老家收小麦。8月份再去海南收水稻,然后一路往北,沿途收割水稻最远到黑龙江。”江苏省东海县房山镇农机手于鹏飞说。

2. 农机跨区作业前景广阔

据统计,2015年“三夏”期间,各地共投入56万台联合收割机,其中参加跨区机收的收割机达到30万台,占到用机总量的54%,与2014年基本持平。由此可见,跨区作业市场依然广阔。随着夏收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农机合作社成为“三夏”生产的主力军,未来跨区作业组织化程度会逐步提高,盲目外出的散机会越来越少见,跨区作业市场会更加规范有序。

(资料来源:《安徽日报》)

猜你喜欢
夏收麦收跨区
难忘儿时麦收那些事儿
山西夏收全面完成 总产单产好于常年
交响夏收
夏收接夏种 备肥辨真伪
夏收繁忙时
泥砖筑叠(中国画)
刘麦收 国画作品
跨区取件的困扰
跨区基地化演习中医疗保障组的任务探讨
麦收时如何进行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