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5-11-09 01:42
农村百事通 2015年18期
关键词:患猪体病黄疸

猪附红体细胞体病是由血液寄生虫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以发热、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病。此病多成隐性,并且常以猪的多发病、常见病混合感染,难以准确诊断,易引起误诊导致病情难以控制而暴发。

一、流行病学

该病多发于高热、多雨且吸血昆虫繁殖滋生的季节,猪的感染主要集中在6月至9月,在北方7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发病最高峰。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猪附红细胞体的平均潜伏期为7天,但大部分猪常呈隐性感染。

二、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5日内发病症状明显,新生仔猪出现身体皮肤潮红,精神沉郁,哺乳减少或废绝,急性死亡,一般7~10日龄多发,体温升高,眼结膜皮肤苍白或黄染,贫血症状,四肢抽搐、发抖,腹泻,粪便深黄色或黄色黏稠,有腥臭味,死亡率在20%~90%,部分很快死亡。大部分仔猪临死前四肢抽搐或划地,有的角弓反张。

育肥猪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型病例较少见,病程1~3天。亚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39.5~42℃。病初精神委顿,食欲减退,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有时便秘和拉稀交替出现。病猪耳朵、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有的病猪两后肢发生麻痹,不能站立,卧地不起。部分病畜可见耳廓、尾、四肢末端坏死。有的病猪流涎、心悸、呼吸加快、咳嗽、眼结膜发炎,病程3~7天,或死亡或转为慢性经过。慢性型患猪体温在39.5℃左右,主要表现贫血和黄疸。患猪尿呈黄色,大便干如栗状,表面带有黑褐色或鲜红色的血液。且生长缓慢,出栏延迟。

母猪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感染的症状为持续高热(体温可高达42℃),厌食,偶有乳房和阴唇水肿,产仔后奶量少,缺乏母性。慢性感染猪呈现衰弱,黏膜苍白及黄疸,不发情或屡配不孕,如有其他疾病或营养不良,可使症状加重,甚至死亡。

三、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及黄疸。皮肤及黏膜苍白,血液稀薄、色淡、不易凝固,全身性黄疸,皮下组织水肿,多数有胸水和腹水。心包积水,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松弛,色熟肉样,质地脆弱。肝脏肿大变性呈黄棕色,表面有黄色条纹状或灰白色坏死灶。胆囊膨胀,内部充满浓稠明胶样胆汁。脾脏肿大变软,呈暗黑色,有的脾脏有针头大至米粒大灰白(黄)色坏死结节。肾脏肿大,有微细出血点或黄色斑点,有时淋巴结水肿。

四、诊断

1.与猪瘟的鉴别诊断:猪瘟流行无明显季节性,弱毒苗预防注射可完全控制流行;无贫血和黄疸病症;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症变化,在皮肤、浆膜、黏膜、淋巴结、肾、膀胱、喉炎、扁桃体、胆囊等组织器官都有出血,淋巴结周边出血是猪瘟的特征病变;在发生猪瘟时,有25%~85%的病猪脾脏边缘具有特征性的出血梗死病灶。慢性猪瘟在回肠末端,盲肠特别是回盲口有许多轮层状溃疡(扣状溃疡)。

2.与呼吸及繁殖障碍综合征的鉴别诊断: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无贫血和黄疸症状。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会出现呼吸困难,剖检肺部有明显的病变。猪附红细胞体病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五、防治对策

1.治疗。对患猪用三氮脒(贝尼尔)每公斤体重5~10毫克,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分点肌肉注射,一天一次,连用3~5天。长效土霉素治疗,剂量为10~20毫克/公斤,口服、肌注或静注,金霉素15毫克/公斤,连用7天。必须对症治疗仔猪感染和慢性病例,若补铁则使用200毫克右旋糖苷铁。饲料中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和硫酸亚铁,饮水中稍加些盐。促进机体组织的修复,增强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及解毒能力,应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病情严重的采取补液、强心,轻易不要使用退热药物。

2.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舍、饲养用具卫生,减少不良应激等是防止本病发生的关键。夏秋季节要经常喷洒杀虫药物,防止昆虫叮咬猪群,切断传染源。在实施诸如预防注射、断尾、打耳号、阉割等饲养管理程序时,均应更换器械、严格消毒。购入猪只应进行血液检查,防止引入病猪或隐性感染猪。本病流行季节给予预防用药,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或金霉素,或加以800克/吨或每公斤饲料添加90毫克阿散酸或45毫克洛沙砷,连续使用30天。

(河北省邯郸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吴志勇  邮编:056000)

猜你喜欢
患猪体病黄疸
鲁晓岚:黄疸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猪疝的手术治疗方法探讨
浅谈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夏秋季节要注意防范猪湿疹病
猪弓形体病的诊治
猪春季腹泻中西医结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