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趋势更明显 时政表达有创新 ——2015全国两会亲历与观感

2015-11-11 15:57
中国记者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融合

融合趋势更明显 时政表达有创新
——2015全国两会亲历与观感

■王运才

全国人大代表;半月谈杂志社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总编辑

□ 本刊特约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两次亲切地握住我的手,询问我的工作、生活情况,并向代表们介绍说:“我和运才很熟悉,我们当年都在福建工作。”不少代表很羡慕我,认为我收获很大。作为人大代表,我不仅亲眼见证了我国民主政治的进步,同时,作为媒体人,也亲身感受到了新闻传媒的变化。

奏响贯彻落实“四个全面”交响曲。今年两会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后的第一次全国盛会。“四个全面”成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总抓手”,各级各类媒体在会前预热报道、会中集中报道、会后盘点报道阶段,都围绕“四个全面”展开,奏响了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交响曲,为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彰显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提速。观察今年两会报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趋势更明显。《人民日报》、新华社、《江西日报》等在传统报道用新媒体方式展示的基础上,又将新媒体内容搬回到传统媒体上,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内容上的互相“反哺”,深度融合。《新华每日电讯》3月4日“2015两会特刊”刊登图表《今年两会看什么》,介绍了 “四个全面”“新常态”“改革”“一带一路”等两会热点。该报道即源自新华网数据新闻编辑部,将网络报道搬到了平面媒体上,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新京报》3月4日整版刊发《政府工作报告如何改变你的生活?》,综合运用大数据、“一图胜千言”、虚拟人物故事等创新报道方式,按照平面媒体读者阅读和审美习惯,将原本新媒体报道中的内容设置成适合纸媒版面展示的数据视图,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现了较强的融合报道力。

虚拟人物增强报道吸引力。虚拟人物也是今年媒体两会报道亮点之一。过去主流媒体在传播重大政治主题时,往往摆出一副正襟危坐甚至居高临下的姿态,传播形式也比较严肃,而今年两会报道,各大主流媒体纷纷采用虚拟人物这种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改进文风、贴近读者。新华社《看总理报告,读暖男“小七”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小七”,以此来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7%的GDP增长率进行分析解读,再配以多张卡通漫画,将一位有活力、稳健的“小七”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其实,全国两会,火起来的不只是“很稳健”“有头脑”“内力深”“有活力”的“小七”,还有“小明”“小华”“小新”“小笙”等一系列“小”字辈的虚拟人物。这种时政新闻表现方式创新,有效提升了用户阅读体验,为两会报道增添了一抹亮色。

手机客户端成为各家媒体争相角逐的战场。全国两会期间,我有意观察代表、委员们主要靠什么途径获取新闻,并与部分代表、委员进行了探讨。各位代表、委员差不多每天都从手机上看新闻,这似乎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中的不少人,现在基本上不看报纸、不看电视,而主要靠手机获取新闻。在我们所驻的地方,每个楼层都摆放着几十种报刊,有一些报刊几乎无人取阅。适应这种传播方式的变化,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腾讯、百度、凤凰等,均加大了利用手机客户端报道的力度,他们在内容策划、表现形式上各出奇招,充分运用融合报道技术,着意提升两会报道深度以及知识性、趣味性和交互性,提升影响力和用户黏性。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客户端成为各家媒体争相角逐的战场。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今年两会,大会会风和报道文风都得到了明显改进,记者职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记得2013年参加人代会时,一家媒体记者堵住我采访与两会无关的问题;2014年也有记者向我提出一些与大会无关的采访要求。今年则没有碰到这类问题。对广大受众来说,他们关心的是媒体是不是能把他们关心的问题报道出来,把他们的期盼反映出来。作为媒体,应该围绕会议主题组织报道,回应他们的关切。但在今年两会报道中,还存在着记者提问不够专业;表述不够专业;报道两会代表委员身份偏离报道主题等问题。由此可见,要想进一步提高两会报道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只有让广大受众从两会报道中读出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未来,才是记者的正事,才能显示媒体的专业本色。

转载与刷屏

《中国记者》2015年第1期刊发的《请你相信》(作者袁汝婷),第2期刊发的《只因为生命中遇到你》(作者张严平)、《记者职业的生命线有多长》(作者南香红)等文章被广泛转载,受到关注与好评。《请你相信》被2015年第6期《读者》以封面文章形式全文转载。微信圈里,《中国记者》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几篇也颇引人注目,其中南香红的文章虽然长达5000多字,但引起朋友圈“刷屏”,截至3 月28日图文页阅读人数逼近2万,转发+收藏人数接近2500人,点赞数163。

有同行评价张严平的文章,“真诚、清澈、深情,宁静从容,有幸和严平老师合作过,受益匪浅!”还有新华社的年轻同事评论说,“严平老师的真诚、清澈、纯粹、谦卑经常让我感动不已,即使面对我这样的小编辑她也是那么真诚和善充满尊重感。”还有读者表示,“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专业记者。”

一位地方媒体同仁谈及南香红文章:“好文,我一气读完,精彩!有思想,有深度,极强的针对性,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还有地市晚报同仁评论说,“记者确实需要时间积淀,让发现新闻的眼睛更沉静、独到、深邃,可惜时下接触到的采访者,一个比一个年幼,每天拿出来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这样的新闻快餐,也许聊可一看,却难堪咀嚼,更无回味,留不下什么印象。” 另外,也有记者认为,“媒体机构的激励机制有多好,记者职业生命线就有多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真正区别,在于组织的激励制度……”

“京原路8号”推送与评论

一位学新闻的非新闻人士对本刊2014年第10期刊发,本刊公众号转发的有关无人机采访的文章感兴趣:“一种新手段,问题在于运用者的安全性,你们最后提到的‘谁在管’其实正是关键,也许管好才是用好的前提,一如先有汽车在路上跑,才有逐渐完备的交通法规……”

3月26日推送的《有关“中央厨房”的类型与争论》一文也受到关注与评论。体现了对这一正在探索中的新闻实践的高度热情。《钱江晚报》李晓鹏说:“中央厨房只是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体有没有活力,编辑记者有没有积极性,能不能做出好的内容来。与其集中,不如化整为零,用新媒体的方式来对付新媒体。”读者金烽说,“专业人就是要做专业的事,各司其职,做好、做精自己的领域,才是正道。”媒体人吴自润表示,“好文章,要做到这样不容易。期待续篇,谈些细节,如业绩考核、人员管理、广告效益等。”

《中国记者》微信公众号:京原路8号。微信号:zgjzzzs,敬请关注!

再出发,继续创新办好“红船旁的党报”——《嘉兴日报》创刊30周年纪念会暨丛书首发式举行

3月20日,《嘉兴日报》历任领导、老报人、全体员工和媒体、高校代表,共同出席了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创刊30周年暨《再出发,纪念嘉兴日报创刊30周年丛书》首发式。30年来,《嘉兴日报》从四开小报到三报、三网、一刊、八公司,打造出“5+1”、全媒体等创新优势品牌。在相关新闻实践和理论探索上的创新力和开拓精神在地市报与业界享有声誉。

如何在新传播形势下进一步坚持“三贴近”,以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助力地区各方面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集团综合竞争力?大家就此进行了讨论与热议。简短活动仍以外聘办报高手业务讲座形式结束,队伍建设下功夫程度亦可见一斑。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