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药浴治疗中风患者下肢肌张力增高疗效观察

2015-11-11 07:53乔士光李志宇
中国中医急症 2015年5期
关键词:药浴肌张力痉挛

乔士光 李志宇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1)

针刺联合药浴治疗中风患者下肢肌张力增高疗效观察

乔士光 李志宇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1)

目的 研究针刺联合药浴治疗中风患者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针刺治疗并配合药浴,对照组仅给予运动疗法。两组均以30 d为1疗程,3个疗程后对比肌张力变化情况。治疗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82.14%明显高于对照组53.57%。治疗后Ashworth痉挛量表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刺联合药浴对中风患者下肢肌张力增高的康复作用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针刺 药浴 中风

我国每年中风病发病率约为200万,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可致残。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使其低位运动中枢的调节及抑制功能受限,运动兴奋性增强,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形成异常运动模式,致使患者运动受限,影响其生活质量。笔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药浴治疗中风患者下肢肌张力增高,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6例患者均来源于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第4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并通过头颅CT、MRI检查证实。同时伴有患侧下肢肌张力增高,出现肌张力增高症状时间≤3个月。同时排除意识障碍,无法配合康复训练患者,近3个月使用肉毒素及手术等,肌张力增高出现时间>6个月。所有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62.8±14.3)岁;原发病包括脑出血12例,脑梗死16例;肌张力1+级5例,2级9例,3级10例,4级4例。对照组28例,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 (58.4± 13.3)岁;原发病包括脑出血13例,脑梗死15例;肌张力1+级4例,2级10例,3级11例,4级3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药物治疗及运动疗法。2)观察组患者除内科药物治疗及运动疗法外,加针刺及药浴治疗。(1)药浴以舒筋解瘀为主,药物组成:五加皮20 g,防风20 g,艾叶20 g,川牛膝20 g,赤芍20 g,桑枝20 g,伸筋草20 g,透骨草。随症加减,出汗多者加黄芪30 g;肢体麻木者加全蝎15 g,地龙20 g[2]。上药水煎2次后,再倒入温水2000mL,温度38~40℃,行足浴30min。(2)针刺借鉴调和阴阳针刺法[3],选取痉挛肌的拮抗肌侧经穴为主,主选阴经穴,取殷门、阴陵泉、三阴交、商丘、太冲。健侧主选阳经穴,取足三里、阳陵泉、丘墟、悬钟、丰隆、解溪。足内翻取申脉、昆仑;两侧穴位隔日交替刺激,采用0.25mm× 4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除足部穴浅刺外,其余直刺进针,深度以到达肌肉层为度,不可过深至骨,亦不要太浅至皮下[4]。拮抗肌侧行补法,健侧行泻法。每次治疗行针1min,留针30min,出针急按针孔,每周休息1d,4周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3)头针采用《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5],顶颞前斜线上1/3,顶颞后斜线上1/3,顶中线、顶旁1线”[5]。针体与头皮呈15~30°角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捻转稍加提插,由徐至疾,捻转速度在200 r/min以上,连续3~5min[6],留针15~30min,中间行针1次,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3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所有患者采用新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7]进行疗效判定。显效:肌张力降低两级或以上,计2分。有效:肌张力降低1级,计1分。无效:肌张力无降低,计0分。为便于数据统计分析,将肌张力0、1、1+、2、3、4级分别记为0、1、2、3、4、5分[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中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中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中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评分较治疗前比较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中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中风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8 3.46±0.96 2.04±1.35*△对照组 28 3.46±0.88 2.79±1.23*

3 讨 论

3.1 针刺立法依据 肌张力增高是中风患者偏瘫常见的后遗症,中医学对“中风病”所致的肢体萎痹痉挛有独到认识。《难经·二十五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从阴阳脉气失调解释肢体两侧失衡出现的弛缓或拘急。古人把脑归为于心之所主,脑功能损伤所致的肢体痉挛是元神失用而致的阴急阳缓,“其病位在脑,同时累及阴经和阳经”[9]。因此,观察组治疗方法中,头针醒脑开窍、疏通经络,改善脑血管功能、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血液流变性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增加脑组织血液供应,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10]。体针选穴上以伸肌、屈肌侧有效穴位为主,同时根据《灵枢·官针》篇“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针刺健侧肢体的穴位,可以治疗对侧的疾患”[11]。拮抗肌侧阴经选穴重于滋肾平肝、息风解痉;阳经重于舒筋解挛、益气通络。从脑卒中肌张力特征性改变来看,“下肢伸肌(前为阴)相对拘急,屈肌(后为阳)相对弛缓”[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述道“审其阴阳,以别柔刚”,痉挛肌张力增强相对为“实”,拮抗肌群相对为“虚”,在针法上补虚泻实。通过阴阳经相配,重用拮抗肌取穴,达到调和阴阳,协调肌张力,有效缓解痉挛。

3.2 药浴组方依据 药浴方中防风祛湿止痉,艾叶温经理气,五加皮、伸筋草、透骨草疏通经脉、舒筋透骨;桑枝温通经络,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络。诸药合用,补肾益髓、强肝养筋。足部神经末梢及血管丰富,通过足浴温热效应促进药物有效成分渗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消除瘀滞,使气血顺畅,筋脉得以濡养,对缓解下肢痉挛所致疼痛及局部肿胀有良好的效果”[13]。

本研究表明,针刺联合药浴改善中风患者下肢肌张力增高有着很好的疗效,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因为其安全有效性值得临床继续探讨。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葛亚博,葛国岚.中药熏蒸对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增高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1):1374.

[3]陈晓军,方针,罗高权,等.调和阴阳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4):210-212.

[4]金泽,李兆贤,王玉琳,等.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2):93-95.

[5]何广新.中风针灸康复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443.

[6]彭晓青.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08-109.

[7]刘雅丽,高伟.痉挛的评定[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3,3(2):60-62.

[8]常颖慧,申鹏飞,石学敏.合谷透三间对降低中风致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30-32.

[9]王文春,宋庆军,王倩,等.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偏瘫痉挛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38-442.

[10]曹健,周美启.近3年针刺防治脑血管疾病作用机制研究概况[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7(5):61-64.

[11]于秀梅.巨刺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1):28-29.

[12]章薇,刘智,刘伍立,等.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64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1,7(9):464-465.

[13]田杰毅,刘建.药浴结合推拿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疗效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13,43(3):38-39.

R246

B

1004-745X(2015)05-0929-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5.072

2014-11-25)

猜你喜欢
药浴肌张力痉挛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羊如何进行药浴
绵羊药浴方法及注意事项
浅析羊群药浴注意事项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阿维A及卡泊三醇联用中药药浴治疗寻常型银屑病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