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特点及管理对策

2015-11-12 00:08王宁宁彭张力夏茂林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流动教师

王宁宁 彭张力 夏茂林

我国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失衡问题突出:地域空间上农村教师单向地流向城市,并出现在学科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上的严重失衡。其根源在于,迁移投资收益多寡决定人力资本投资欲望强弱,现时年龄影响人力资本收益多寡,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在特殊部门存在优势。为此,我们要完善激励政策,刺激教师人力资本投资欲望;构建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促进教师人力资本有序流动;明确教师“经济人”的人力资本属性,建立补偿机制;革除不良惯例,激发全体教师的投资需求。

人力资本理论 义务教育 教师流动 失衡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出现严重失衡现象,具体表现为:地域空间上农村教师单向流向城市,学科结构上教师流动后教学活动失序,年龄结构上青年教师流动比重远高于中老年教师,性别结构上男教师流动比例高于女教师。我国学者们多从制度方面、社会学角度等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视角略显不足。为此,本文试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来分析此失衡的原因所在,以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

一、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失衡的具体表现

1.地域空间上农村教师单向地流向城市

正常的教师流动应该既包括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进修学习又包括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传授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但通过最新的调查发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在城乡区域间表现为农村教师尤其是农村优秀教师积极地流向城市,而城市教师很少自愿流向农村或者只是按照上级的命令被动执行,不情愿的心理再加上往往期限较短使得流动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流动的预期效果。最终导致我国农村教师不仅从数量上匮乏而且质量上也存在严重问题。

2.学科结构上教师流动后教学活动失序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在学科结构上的失衡更为严重,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极大干扰。首先,导致流出学校某些学科师资紧缺而流入学校相对应的学科师资闲置,教师资源严重失衡,校级差距进一步拉大;其次,使得流出学校教学活动受到挑战,更严重的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教师大量流走,使得剩下的教师们不得不一人带两门课程,不仅由于精力不足效果差加上教师专业背景的不相关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再次,流入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也会遭遇新的问题,原有秩序的打破,新的秩序亟待重建。

3.年龄结构上青年教师流动比重远高于中老年教师

在实际的教学中,青年教师一般拥有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精力充沛、易于与学生沟通,而中老年教师则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能有效地解决教学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两者各有优劣,流动教师中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比重应大致相当。但从湖南某地区一份教师流动报告中发现:教龄在4~20年的教师也就是中青年教师在流动教师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是中学教师占69.5%、小学教师占68%。蔡明兰的调查也显示,35岁左右的教师赞成流动的比例占此年龄段教师的78%。[1]

4.性别结构上男教师流动比例高于女教师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在性别方面也是失衡的。男教师在班集体管理中一般运用理性思维处理问题、多采用刚性管理方式,女教师因女性特殊的心理构造在班集体管理中细腻认真、多采用柔性管理方式且非常适合现代人类的普遍心理。但学者蔡明兰调查显示,农村男教师赞成流动的占被调查总数的96%,农村女教师赞成流动的占被调查总数的78%;城市男教师赞成流动的占被调查总数的46%,城市女教师赞成流动的占被调查总数的20%。[2]与女性教师相比,男性教师更愿意流动,流动更频繁。

二、人力资本理论视域下我国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失衡的原因分析

教师流动凸显的失衡现象已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忽视了教师合理利益诉求,导致在实际流动中未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实质上,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问题其实是教师人力资本投资问题。

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现代经济学新的研究视角。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以舒尔茨、贝克尔及明赛尔等人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学家将传统的资本理论的概念与方法应用于人力因素及其相关行为的分析,并且还将经济分析的领域扩大到了包括非市场行为在内的人类行为的更广阔空间,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也为人力资本理论分析教育领域问题给予了合理性的可能。

所谓人力资本指的是通过投资活动而在人自身中形成的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3]教师是需要通过不断地进修、培训以便对自身人力资本进行投资来提高智能、技能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正常的流动(既包括农村教师向城市上行流动以得到进修,也包括城市教师向农村的下行流动进而获得新的教学经验)其实就是教师通过一定渠道提高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过程。农村教师向城市重点学校的上行流动多属于进修,学习重点学校优秀的教学思想以及管理办法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城市优秀教师向农村的下行流动初衷虽是为了提高当地的教学水平,但是同时也为城市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经验以及回到本校后优先晋升等诸多有利因素。因此,教师流动是对教师本人的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并使其增值的活动。

1.迁移投资收益多寡决定人力资本投资欲望强弱

人力资本迁移投资是指通过花费一定的成本支出来实现人口与劳动力在地域间或产业间的迁移与流动,变更就业机会,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自身的偏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3]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是经济原因,现实中农村教师流向城市以及热门学科流动频繁造成的教学失序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此外,人力迁移是需要成本的,包括搜寻就业信息的费用、放弃原来就业所得的损失等,并且迁移后的预期收入也决定了实际的迁移量。青年教师流动比重远高于中老年教师就是因为年轻人进行迁移的成本比老年人相对较低,且其迁移后预期的收入又比老年人更高,所以年轻人的地区流动性与职业变换意愿往往比老年人更强。

2.现时年龄影响人力资本收益多寡

从经济角度来看,人的现时年龄是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需求的基本因素之一,影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忽略其他不可预知的因素,我们假设人们的平均寿命是一定的,那么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投资者现时的年龄越小,其在完成投资后从事实际工作所获得收益的预期便越长,相应地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多,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中青年教师比中老年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就在于此。此外,流动失衡的另一表现——男教师比女教师更愿意流动,原因也在于我国妇女仍承担着生育和抚养孩子的主要家庭事务,因此她们从事市场活动获取收益的预期年限就相对短些,收益也相对少些,为此导致了女性在人力资本投资需求方面相对于男性较低。

3.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在特殊部门存在优势

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中,男女教师投资差异的又一原因是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在特殊部门存在差异。一般说来,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工作的时间越长,他(她)便越有对适用于该活动领域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激励,包括注重经验积累与通过培训增长技能等,并且收益是与该资本运用于该特殊部门的时间成比例的,适用于某部门的专用性人才其人力资本投资需求比其他人要旺盛。男教师比女教师更愿意流动,其原因就在于夫妻双方由于生理方面的差异从家庭生活一开始就实行了某些分工。女性通常花费更多的精力操持家务,并且效果较好,而男性则更多地介入市场,在市场竞争活动中专业性更强,成为市场专用性人才。女性在市场活动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方面需求低于男性,并且这种因两性生理差异而导致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差异还会扩展至后代身上,使得解决教师流动过程中失衡问题变得更为艰难。

三、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促进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思考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失衡问题从人力资本理论分析主要是资本投资与产出收益的差值——效益的问题。那么解决教师流动失衡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1.完善激励政策,刺激教师人力资本投资欲望

促进教师流动以均衡各地区的教师资源配置的前提就是要完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人力资本投资需求。我国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出现失衡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之间教师的收入差距太大。教师投资欲望的满足,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实现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同级别教师“同工同酬”。消除教师流动过程中的经济壁垒,甚至要在经济、政策方面偏向于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教师[4],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进行教师流动这一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时投资欲望强烈,最终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在具体的措施上不仅可以增加津贴补助还可以在职称晋升、评优等方面适当给予优惠,如沈阳,在激励教师合理流动方面,从分配职称指标出发,非交流教师的晋升机率为20%,而交流教师的晋升机率则达到60%,此外还有其他各种评先评优的激励措施。[5]

2.构建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促进教师人力资本有序流动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造成的学科上的失衡给教学活动带来压力,热门学科教师流动只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亦不能遏制势头,必须从制度上予以监管,建立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借鉴国外教师流动的成功经验,均衡教师资源在区域间、校际间的配置,在其他配套措施实施的同时,构建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度至关重要。规定教师流动对象的条件要求,按一定比例(保证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一定的年限有序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既提高了教师人力资本存量也满足了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

3.明确教师“经济人”的人力资本属性,建立补偿机制

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教师往往被奉为无私奉献的化身,不可否认,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但是不能忽视教师作为独立个体“经济人”的价值追求。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所出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只强调教师奉献精神而忽略了对流动教师的补偿,才会出现教师不愿意流向农村的尴尬局面。为了教师流动的顺利推进以解决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政府在做好舆论宣传动员的同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弥补流动对教师所带来的财产损失(如因路途较远的交通费等)以及家庭成员分离的情感缺失。[6]

4.革除不良惯例,激发全体教师的投资需求

众所周知,改革不仅需要从正式制度层面进行还要从非正式制度方面入手,“并驾齐驱”方可达到最终目的。从历史经验来看,改革非正式制度包括原有的风俗文化、道德惯例等困难重重。解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失衡问题也需要从难变革的非正式制度方面着手。流动过程中女教师的流动欲望明显低于男性教师的原因就是受我国几千年的“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的影响,女性更多的精力花费在家庭生活上。要想解决此现象显然单靠制定政策法规是不够的,更加显现出了从非正式制度层面采取措施的必要性。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市场竞争中歧视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反过来也制约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因为她们预期收益不足。因此,为了最终实现教师的合理流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在落实相关政策的同时也要改变原有稍显落后的文化习俗,激发女性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需求。

参考文献

[1] 蔡明兰.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11(2).

[2] 杨永莹,李赐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4).

[3] 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商务印书馆,2011.

[4] 宋辅英.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5] 杨银付,韩民,王蕊等.以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J].中小学管理,2008(2).

[6] 马宁.农村教师流动因素实证分析[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流动教师
流动的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