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视角下特色学校建设的问题与路径探析

2015-11-12 00:10张琴王天平罗世强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特色学校理念特色

张琴 王天平 罗世强

特色学校建设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选择之一。基于“生本”视角审视,当前特色学校建设存在着部分学校建设理念脱离学生文化、建设标准偏离学生全人发展、建设内容忽视学生多元需求以及建设过程缺乏学生广泛参与等突出问题。有效的特色学校建设应该站在“生本”的立场上,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全人发展”为指导、以“全面发展”为主线、以“群策群力”为参照,从理念、标准、内容和建设过程等维度实现标本兼治。

“生本”视角 特色学校 建设理念 建设标准

近年来,特色学校建设问题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提到“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1],如今特色学校建设已经被当作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提高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手段。真正的特色学校建设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最终出路,“特色学校”的特色主要还是学生的特色,打造特色学校的关键是培养有特色的学生[2]。当前特色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已然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在建设中极少从学生角度出发,如何满足学生需求,将特色学校的理念、课程、文化及其实施与学生融合,将学生的发展纳入决策之内培养“特色学生”等问题仍然值得探讨。因此,文章拟从“生本”视角出发对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进行重新解读,在此基础上审视其实践样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一些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生本”视角下特色学校建设的意蕴解读

作为学校,不论是“特色学校”还是与之相对应的“普通学校”,其基本目的——“培养人(学生)”,为实现国家的育人目标是永恒主题。不管我们要办什么学校,它最后有一个根本是教育的目标,这应当是我们一切教育工作和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与终极追求,也是一个教育的忠告[3]。特色学校仍具有一般学校的基本功能,然而,特色学校必须以学生特色为根本,并在学校整体定位当中将其体现出来,如此,特色学校才能持久、稳定、更有特色。

“生本”简单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有学者详细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认为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包含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尤其在行为观当中强调教育要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学生是一种活性的资源[4]。以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进步、发展和生命成长为本[5]。具体而言,“生本”要求从学生个人的发展出发,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谋求“全体”和“全人”发展。

当前特色学校的发展模式(按照各人员参与程度)主要有校长主导式和教师主导式。前者“唯校长马首是瞻”,完全听从校长或者上级的命令,特色“悬浮”于学生和教师之上;后者以教师群体为主体,以校长为龙头,教师对特色建设的各个方面起关键作用。后者比前者参与的人员更为广泛,教师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然而两种发展模式都忽略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这一关键因素。从“生本”视角来看,所谓特色学校建设是根据学生的需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将学生视为一种活性的特色学校建设资源,以全体学生“群策群力”为参照,以“全人发展”作为指导,实现学生“全体的”和“个体的”“全面发展”,学校在整体上形成独特的办学、治学、教学等风格。

二、“生本”视角下特色学校建设的问题

1.特色学校建设理念脱离学生文化

特色学校建设不仅包含校长或教师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涵盖学生的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学生文化具有生成性、调适性、时代性、情境性和多样性等特征[6]。特色学校建设是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而相伴的学生文化能够时刻更新和检测学校理念的有效性、时代性以及情境性。

特色学校理念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校理念与学生文化相脱离的现象,学校理念架空于学生文化之上。学生群体文化所体现的学生群体价值观及其需求,在得不到校长或教师认同的情况下对学生群体文化的挖掘程度不够,作为特色学校建设主体之一的学生群体,并不会主动承载和实施特色学校的建设理念。学校理念制定过程当中往往会犯顾及到群体文化而脱离个体文化,顾及到个体文化而脱离学生群体文化的错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和经验的传承,对于学校来说,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无可厚非,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校中“人”的发展,学校传承与发展红色文化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而服务的。

特色学校理念和学生文化二者不结合,长此以往,特色学校不仅达不到“人的发展”目的,反而束缚人的发展,特色停滞不前,甚至会出现下滑的现象。特色学校的理念系统是整个特色学校建设的“领头羊”,每一所学校文化都是差异性的,将学生文化提炼出来,也就是特色的精髓,反之,则是舍本逐末之举。

2.特色学校建设标准偏离学生全人发展

在能够充分吸收学生文化的前提下,特色学校建设的标准应促成学生个体和群体近期内的全面和谐发展,长期的终身发展,最终实现全人发展。然而事实上,特色学校建设的标准却与“全人发展”教育理念有大相径庭之嫌,往往把特色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特色,为了达到学校单方面的目的而制定“为特色而特色”的错误标准。特色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固然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特色,然而只是将特色照搬到本校,且在很短时间内就采取大量特色化措施,这种特色学校建设只能是徒具形式的建设。特色学校建设标准的同一性会导致学校在特色建设过程中罔顾学生生拉硬套某种标准,体现了学校特色要求的降低与对学生“全人发展”的悖离。

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特色项目大行其道,将“特色项目”等同于“特色学校”,与特色学校的建设内容相关的学校理念、学校环境、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等特色学校的建设标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特色项目在为学生的全人发展服务方面准备欠缺,结果导致学校中出现了“为特色而特色”的现象。未立足学生全人发展的特色学校建设标准,不能使特色学校的建设者熟悉学校的状况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它设计的妥当性及实施的成效也值得怀疑。

从学生个体的“全人发展”来说,标准硬套容易造成规定“特色”外的“特色本真缺失”;从学生群体的“全人发展”来说,“为特色而特色”往往会造成学生“千人一面”的现象。为建设特色学校而开设的兴趣班、特长班,根本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或者与学生的兴趣“文不对口”。有学校大力培养所谓的“特长生”,仅仅会唱歌、跳舞、或者具有某种“特长”,然而这种特长并未植根所有学生生活当中,这样的特色是一种片面的外在的与众不同,而绝非内在独特。

3.特色学校建设内容忽视学生多元需求

特色学校建设内容往往局限于艺术、体育等校本课程这一载体,对于其他内在性特色则选择性遗忘,更有甚者认为开发了相应的艺术、体育课程就完成了特色学校建设,换言之便是将本应作为特色学校内容载体的校本课程压缩为特色课程,内容的狭隘化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多元需求与全面发展。

在特色学校内容建设的过程中,特色的格式化趋势与学生的多元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未以尊重学生的多元需求而加强校本课程的针对性和多样性,缺乏丰富的校本课程组织形式,未以学生的多元需求与全面发展为基点构建特色学校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并非一般的兴趣课、活动课、点缀课等,而是实实在在立足学校的、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生需要和全面发展为主要指向标,是教师自主自为的操作手段,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个性平台。特色的格式化不仅使校本没有了“校本”味道且未顾及学生多元需求。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对于特色建设内容的需求差异是绝对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达致“成人”、“成事”的社会活动[7]。特色学校教育同样是一种造就有“成人”和“成事”的活动,人是教育的出发点,特色学校建设内容狭隘化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如未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满足“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多元需要,则会忘掉了特色学校建设的初衷,必然会走入误区。

4.特色学校建设过程缺乏学生广泛参与

特色学校建设最终需通过实践操作得到发展,然而许多学校并未认识到“生本”办学理念与特色学校建设实践的关系,并未实现“生本”办学理念与特色学校建设实践的统一。突出表现为目前很多学校学生的参与权直接被忽视,特色学校建设者都认为学校建设是领导、校长和老师的事与学生无关,学生没有表达意见的权利。改革的核心就是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体现教育的专业精神,调动以学校为基础的所有最了解教育实际情况的各方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自上而下的“应用——推广式”办学模式为自下而上的“民主——创新式”办学模式[8]。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些特色学校建设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建设修修补补,而并非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和创新。学生在被动情况下,对学校的特色领悟不够深入,建设特色学校只能是一种应付而不是自发自觉的需求。

有学者认为:“人的解放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发展的过程。”[9]特色学校建设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学生对特色建设内容的确定、规划设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教育的主体便会沦为学校特色建设命令下的配角。将所谓的特色建设强加到学生身上或一定程度上仅仅是为了迎合上级领导的检查和兴致,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可行性,学生就被推到一种盲从的境地,特色学校的建设也无法落到实处,反而使特色学校建设陷入困境。

三、“生本”视角下特色学校建设的路径

当下偏离“生本”的特色学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了学生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价值和诉求。特色学校建设应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全人发展”为指导、以“全面发展”为主线、以“群策智慧”为参照,多渠道实现“生本”复归。

1.以“人的发展”为目的,重塑基于学生文化的建设理念

人的发展主要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蕴含的潜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解放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这是一种包含着量和质、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以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10]。

学校理念包含核心理念和基本理念,基本理念又包含学校的定位系统和一训三风。对特色学校理念的把握必须将学生文化纳入其中,并基于学生文化对特色学校进行整体定位以及确立特色学校的“一训三风”,充分体现“人的发展”的目的,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学生。首先,分析学生群体的文化类型、本质与取向,为下一阶段做好奠基;其次,根据学生群体文化对学校特色进行定位,从学生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及学生文化变迁与发展出发确立学校的特色及各个阶段学校特色的目标。再次,确立学校的“一训三风”,一训——校训,学校师生一生应当谨记的训诫,语言能够为学生所理解,富有冲击力;三风——校风、学风、教风。“一训三风”针对的是整个学校,学生文化是整个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学生决定着“学风”的先进程度,“校训”应使学生一生谨记并将影响其一生,所以相互之间绝对不能矛盾,应该一脉相承。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基于生本确立的“技术立身、艺术修心”[1]学校理念,“技术”作为外在的“立身”,而“艺术”作为内在的“修心”,最终实现内外兼修,均指向“人的发展”。以学生为根本的学校理念是以发展学生文化和尊重学生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性为基础的,立足于学生群体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切实将学生文化与学校理念相结合,特色学校会有多种“特色”,也才能真正实现应该由学生主导的学校特色。

2.以“全人发展”为指导,制定惠及全体学生的建设标准

全人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完整的人”,崇尚人的身体、心灵、精神、灵魂的整合;情意、灵性、灵感、直觉的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多元综合智能的开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11]。“全人发展”与“生本”都以学生为着眼点,全人发展是“生本”的最终体现,也是特色学校建设必不可少的指导。

每所特色学校都应以“全人发展”为指导并且根据本校的内外条件制定自己的特色学校的建设标准。从“全人发展”的角度出发,特色学校的建设标准应该被划分为不同的维度,需从办学理念、价值认同、目标设计、教师队伍、课程体系等方面着力。在办学理念方面,以“全人发展”指导,并且最终以“一训三风”等形式表现出来,促使个体学生“全人发展”和全体学生“全人发展”。在价值认同方面,不仅仅让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们对学校特色认同,全体学生是特色学校的践行者,学生群体的认同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推动力。“全人发展”不仅仅针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也针对学生群体全方位发展。在目标设计方面,目标设计应包含特色建设的各个方面,每个方面目标分类和定位。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就是深刻体会以学生“全人发展”为指导建设特色学校的必要性,掌握促使学生“全人发展”的技巧。课程体系方面,就是要着力找到适合实际的又不失学生群体的路径。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的“特色”最终外显于学生特色,打造特色学校的关键是培养有特色的学生,简而言之——培养个性化发展的学生。

3.以“全面发展”为主线,构筑学生多元需求的建设内容

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应用”[12]。学生多元需求是体力、智力发展的体现。学校应该让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健康的发展,特色学校建设应当始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校本课程仅仅是特色建设中的载体。

开发校本课程,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满足学生群体的多元需求。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主体,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的特色建设内容是最为主要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校本课程关注不同学校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丰富性。不同需求也就是不同发展的需要,特色学校在确定特色项目和学校特色过程当中绝不能忽略学生,应将学生的多元需求纳入考虑范围,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以此促进不同学生的发展,达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4.以“群策群力”为参照,形成学生全员参与的建设过程

“群策群力”简而言之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所学校的建成,校长的领导固然很重要,但仅仅依靠校长不可能办出一所优质的特色学校。学校在特色教育的创建工作中要尊重师生的意见,吸纳师生的智慧,让所有师生参与进来,群策群力,不断完善特色教育体系,使学校的特色教育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贴合实际[13]。现如今的特色学校建设,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新事物,在学校建设或者前进的道路上,不能少了学生的参与,我们应该相信,儿童是极具智慧的,而且儿童的想象力比成人更加丰富。特色学校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讲,应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式,而非自上而下的推广式,也只有深入学生心中的特色,才能够持久和长远。

总之,特色学校建设过程当中,学生应该作为一种活性的根本资源,学生的发展和需求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177/201008/93785.html.

[2] 韩大勇,杨伟云.打造特色学校的关键是培养有特色的学生——访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校长杨伟云[J].天津教育,2013(06).

[3] 傅国亮.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关于特色学校的七点认识[J].人民教育,2009(02).

[4]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宋秋前,齐晶莹.生本化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标准建构与实施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1(07).

[6] 白芸.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分析[J].教育科学,2006(1).

[7] 李森,崔友兴.论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

[8] 漆新贵,蔡宗模.特色学校建设:内在生成的理念[J].中国教育学刊,2010(2).

[9] 李森.现代教学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0] 叶澜.新编教育家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1] 杨亚辉.全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种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12] 靳玉乐.教育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3] 梁好.特色学校建设如何才能持久与深入[J].中小学校长,2013(1).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特色学校理念特色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特色学校”的实话实说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
8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被取消资格
用心处事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教育部启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