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哲学的愉快教学

2015-11-13 10:03汕头市东厦中学吴培瀚
师道(教研) 2015年8期
关键词:辩证法哲理成语

文汕头市东厦中学 吴培瀚

浅谈哲学的愉快教学

文汕头市东厦中学 吴培瀚

愉快教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为依据,从情感入手,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通过运用愉快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成语,分析哲理

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非常多内容丰富的成语,而且很多成语都包含了一定的哲理。在教学中运用成语,板书容易、言简意赅,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哲学道理,又培养了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巧用成语,能把有时看起来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哲理具体化、浅显化,从而给学生以新的感觉,新的体验。这样,学生就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学起来不易疲劳,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理解哲学道理。

我在讲解“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所谓对立,是指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树欲静而风不止;行浊言清);所谓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相互转化(乐极生悲;兄弟阋墙,外御其侮)”。在讲“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中:“矛盾的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具有相同的性质(天下乌鸦一般黑);矛盾的个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都有其特点,表现为:a、矛盾甲≠矛盾乙(才高运蹇≠志大才疏;b、矛盾甲(1)≠矛盾甲(2)(此一时,彼一时);c、矛≠盾(寡不敌众,寡≠众)。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症下药,量体裁衣;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讲事物发展的状态中:世界的变化,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多行不义必自毙;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在讲解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具体分歧。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辩证法:承认矛盾(哀兵必胜);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不可一世)。

运用成语析哲理,一般来说,所用的成语应该是常用成语,也即学生较为熟悉的,才能使学生运用已内化了的成语知识来理解哲学道理。同时,在教学中也不能简单地罗列,要有的放矢。成语本身不能扣紧时代的脉博,所以只能把成语当成辅助材料来运用。

二、运用诗歌名句,创设情景

诗歌名句可以说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掬璀璨的明珠。它的特点是语言通俗生动,句型工整,结构完美、合辙押韵,读进来琅琅上口,好听易记。我在讲“人们由于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时,运用对同是下雪,商人、官吏、地主、乞丐各作一句诗“大雪纷纷落地,全是皇家瑞气,下他三年何妨,放你娘的狗”来说明,同时不将“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同“借酒销愁愁更愁”来对比,陆游《咏梅》一词同毛泽东《咏梅》一词的对比来说明。在讲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同下列诗句来说明“居高声自响,非是藉秋风”,“谁言污水泥,不污明月色”,“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出污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外因是第二位原因,但不可缺少,引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来扶持”,“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讲解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引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严霜烈日皆经过,次节春风到茅庐”,“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分外香”。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引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讲依靠群众,引用“群众是根基是海洋,个人是树叶是水滴”,“依靠群众是千里眼,脱离群众是瞪瞎眼”。讲拜金主义,引用“跟着感觉走,紧拉住款爷的手”,“有钱十八是君子,无钱八十是小人”,“砍头不要紧,只要票子真”。讲反对拜主义,引用“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金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可以买到馅媚,但买不到君子之志;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可以买到躯体,但买不到灵魂;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辩证法哲理成语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拼成语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转诊率下降背后的“辩证法”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