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极掤劲之研究

2015-11-14 13:09谢远基
少林与太极 2015年5期
关键词:技击意念名家

谢远基

掤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概念,研究太极拳掤的本质、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修炼出真正太极拳掤劲,对充分发挥好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意义深远。

一、太极拳掤的本质和特点

在太极拳八种劲法中,掤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须臾不能离开此劲。学习太极拳之关键,就是对掤劲的理解、领会和掌握。什么是掤呢?掤字在语言分类上属于形声和会意字,就字面上而言有碰、捧、接之义。从武术角度而言,掤的内涵极其丰富。宗师杨澄甫在《太极拳体用全书》指出:“掤法向外,驾御敌人之按手,使不得按至胸腹贴近,故曰掤。”冠军教练曾乃梁说:“掤劲实际是一种弹性劲力,也可以叫弹簧劲,或者叫活劲。它是由内往外的一种力量,有向外膨胀、撑圆的意念和含义。它是一种把肢体放松、放长后产生的弹性劲力。”陈式太极拳名家张志俊说:“太极拳,掤劲拳。掤劲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名家张全亮说:“掤劲属水,随遇成形。”吴式太极拳名家刘伟说:“掤不仅仅是动作,更是一种劲力。”武式太极拳名家吴文翰说:“掤劲不丢在于神意。”杨式太极拳名家赵幼斌云:“掤字在杨式太极拳里是个重要的技术元素,含义是举臂掤架、挡阻、防御对方的进攻,起保护和反击作用。”其实,掤作为一种操作方法和行功状态,是任何一门太极功法修炼的共性。

换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说,掤是人体在意识的引领下,通过特定的吐纳方式、规范的肢体动作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所产生的相对于人体重心点而呈现出的一种由内向外的膨胀、圆撑、自然、饱满、平衡的弹性状态,是一种在调心、调息、调形后利用地球万有引力及其反作用力将内劲集中在两臂或肢体某处的修炼操作方法和劲力方式。太极拳掤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体各部分和体内各系统在意识引领下对地球万有引力和其反作用力的最大限度的尊重、服从和运用。它是太极拳各种劲力的核心因素,在整个太极拳修炼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外膨性。从运动形式的角度看,太极拳掤劲具有很强的外膨性特点。所谓外膨性,是相对于太极拳修炼者人体重心点而呈现出的一种由内向外的膨胀、撑圆、自然、饱满、平衡的弹性状态,亦即古人所云“开合按势如怀中抱月”是也。地球之引力垂直穿过人体重心的那根无形的线,称为人体的重心线。直立运动的人体由两腿支撑全身的重量,并通过换步移动维持身体的平衡。当人体的双腿承受压力不均时,即成为虚步时,中心线与重心线相分离。我们通常将承受大部分重量的腿称为实腿,承受少部分重量的腿称为虚腿。按照万有引力作用原理,身体重量的重心位于两脚间距离偏虚脚约三分之一的地方,也就是人体的重心线与地面垂直的地方,此时双足踏地最为有力。人体重心点就在这条重心线上,一般是位于腰(丹田)这个位置。掤劲就是相对于这个人体重心点而产生的由内向外的膨胀劲、圆撑劲、浑元劲。正如张志俊先生所说:“太极拳运动中要求的球体感的本质是膨胀,膨胀产生了太极拳特有的掤劲。太极拳的掤劲是运动中的掤劲,滚动中的掤劲,弧线中的掤劲,螺旋中的掤劲。”

要指出的是,练拳时的掤,实际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左右、上下、前后都要有掤劲,还有顺掤、逆掤等等。从广义上来说,太极拳要无处不掤,也就是身体的任何地方都有掤劲,都可以发出掤劲,这才是“掤劲不丢”。正如陈式太极拳名家冯志强先生所云:“掤劲,在手臂则有掌掤、腕掤、拳掤、肘掤、肩掤、臂掤,在身体则有胸掤、腹掤、背掤、臀掤,在腿则有胯掤、膝掤、脚掤、腿掤,在头则有头掤等。”尽管有这么多的掤,但在本质上它们都是一个相对于人体重心点向外膨胀的劲力。

(二)整体性。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太极拳掤劲具有整体性的重要特点。首先,掤劲的整体性是相对于掤力而言的。掤力出于骨筋肌肉,劲蓄于丹田经络。骨筋之拙力是局部的、僵硬的,比较容易分散和难于传递的;太极掤劲则是人体内部精、神、意、气、力之间的和谐统一,是整体性的,容易灵活集中和周身贯通的。其次,掤劲是修炼者通过调心、调息、调形后利用地球万有引力及其反作用力将内劲整体集中在两臂或肢体某处。对此,太极名家陈鑫也曾说:“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肤。是一股,非有几股。”这里陈鑫认为,劲就是发于心的一股气,不是很多股,掤劲更是如此,其具有着明显的整体性。再次,松沉劲是掤劲整体性的基础。脚下生根、与大地之气相接的松沉劲是掤劲之本,是其基础劲、底层劲。如果身上没有松沉劲,没有充分利用好地球万有引力及其反作用力,就没有掤劲的整体性。有了松沉劲,腰(丹田)这个在全身九组关节中处于中心的部位才能发挥出承下启上牵动掤劲的重要作用。最后,掤不仅仅是外形动作,还是意识精神主导上的饱满。练习太极拳,不管是哪一式,精神意识都要入静放松。也只有精神上入静放松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体会出内在饱满的整体性掤劲。

(三)主观性。从运动主体上看,太极拳的掤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一种在人的意念引领下实现的劲力。意念是大脑的一种机能,是建立在客观世界之上,通过语言、形象、动作等形式的反馈、构建、重组、优化,达到调和人体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目的的工具。练习太极拳之掤,是在意念的主导下实现的。正如太极名家陈鑫反复强调的那样:“劲,即气之发于心者。”“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出发。”只有通过意念导引的放松、松展,让全身各个脏器有序地运行松展,让肌肉韧带、关节处处松开拉长,才能产生由内向外的膨胀、撑圆、自然、饱满、平衡的弹性掤劲。对此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心为驱使,神为主帅。”在这里,武禹襄阐述了练习太极拳时意念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了掤劲的主观性。比如,陈式、杨式、武式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就是意念引领下掤之发劲的动作。这种通过意念主导先向自己上方引化,再向对方上方发劲的手法,就是太极拳中的掤法之一。其实太极拳每势动作,从头到尾都包含有“弓状”的对拉弹性掤劲,在完成一个动作时,总是先有一个意念,“偏沉则随”,在充分放松后再上下、左右、前后进行对拉弓劲的拔长。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太极拳掤劲的主观性。

(四)相对放松性。从运动状态的角度看,太极拳掤劲具有相对放松性。其一,掤劲的产生,来源于人体的充分放松。松是太极拳修炼者在意识的引领下,通过特定的吐纳方式、规范的肢体动作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所呈现出的一种自然、自由、平衡的存在状态,是一种在调心、调息、调形中达到调和人体内外阴阳和激发人体潜能目的的具体修炼操作方法。只有松沉到位,才能充分利用好地球万有引力及其反作用力。也只有松沉到位,人体内部精、神、意、气、力才能和谐统一形成掤之合劲。其二,太极拳掤劲的放松是相对的,即松是相对于以不影响气血运行和不影响掤的动作准确规范为标准的,要求做到似松非松、松而不懈、松中有紧、紧中有松,“上虚、下实、中间活”。其三,从推手、散手或技击的角度看,只有具有相对放松性,掤劲才能做到不丢不顶。如果放松不到位,就会形成顶之误;如果放松过度,则会没有掤劲,形成丢劲之误。因此,只有做到正确放松、相对放松,掤劲才能在借力打力、四两拨动千斤的太极技击中达致神奇巧妙之境。

(五)圆活性。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太极拳的掤劲具有圆活性。其一,掤是一个圆弧形、多角度的劲力,通过自身的饱满,不给对方凹凸和断续的余地,对方按到你的每一处,都要让对方感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点,不是死的点。其灵活巧变,速度、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可因敌而变,可轻重、可刚柔、可快慢、可虚实、可忽隐忽现,变幻莫测,来去无踪。正如《太极拳术十要》所指出的:“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其二,掤劲不是顶抗,不是僵硬,它是灵活的,是刚而不僵,遇到对方的力量,不是对抗,而是化开,化而后发。掤作为一种弹性力,是随着对方的劲力大小而变化的。掤劲体现出的这种圆活性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受到了内气之圆活性的影响。特别是内气在身体内的运转方向可随人体姿态的变化、意识的引导、内气的转换而不断变化,有柔而刚、弹抖柔韧,以及韧而弹、浑厚雄悍、不易捉摸之妙。掤劲由内气主导,可谓受此影响深矣。正如《十三势行功要解》所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其三,太极拳掤劲之圆活,受到腰胯虚实圆转的重要影响。修炼者腰胯一旦做到圆活灵巧,则掤劲必圆活灵巧。正如陈鑫说:“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缓急相将。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于迹,不涉于虚,至诚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其四,掤之圆活,还体现在散手或推手时,在掤的一瞬间,要立刻变为旋扭转化,或变拳、或变掌、或变指,或变聚、或变发、或变采、或变掤、或变肘、或变靠,其因敌变化而变化,尽在掤之圆活中。两臂圆撑只是一种标准化的技术规范,实战中对方的攻击目标绝不会只停留在手臂之上,而可能是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如果用手臂把对方的劲力完全掤住,使对方的劲力无法进来,是不能够真正做到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的。而如果掤不住对方,对方的劲力可直接进来指向我方的重心,则我方之身又反受对方之制。因此其关键是在对手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掤劲的点上的变化也相应不同,同时接触点上的变化要圆活灵巧,恰倒好处,无过无不及。

二、掤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

(一)掤劲是太极拳的本劲。

无论是陈、杨、武当、吴、武、孙、赵堡太极拳,还是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一百零八式太极拳,它们都以“掤、捋、挤、按、采、掤、肘、靠”这八劲为主要劲力方式,拳家们都认可掤劲是太极拳的本劲。其中,“掤、捋、挤、按”为四正手,是进攻的主要劲力,“采、掤、肘、靠”为四隅手,是化打合一的主要劲力。在这些劲力中,掤劲为根本,其融合在其他七劲之中。掤劲向斜后上方滚动就产生捋劲,此为化解掤劲之法;掤劲向前下方滚动就产生挤劲,此为化解捋劲之法;掤劲向斜下方滚动就产生按劲,此为化解挤劲之法;掤劲向后上方滚动就产生采劲,此为化解肘劲之法;掤劲向左、右、上、下直向滚动对拉,就会产生掤劲,此为化解靠劲之法;掤劲折肘前拥,就会产生肘劲,此为化解按劲之法;掤劲向斜后下方滚动,就会产生靠劲,此为化解掤劲之法。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掤劲,其他七种劲力就都难产生,也很难化解对方的劲力。正如太极名家洪均生先生所云:“太极是掤劲,动作走螺旋。”赵幼斌先生也云:“掤在所有劲法中为第一劲法,而且暗含在所有劲法中。在推手中,接手为掤,无掤则空;化中有掤,无掤则丢;挤按中有掤,无掤则软……在练拳架中掤意也无时不在。”练习太极拳,只有掤劲具备,“五弓”(躯干、两臂、两腿形成弓形)才成,拳艺才精真。只有掌握了拳中要求的掤劲,其他如“寸劲、机灵劲、混元劲、浑圆劲、惊炸力、爆炸力”等等,才能体悟并修炼到位。做到了掤劲上身,什么沾粘连随、听劲、化劲、放劲则易如反掌,而后自能渐阶神明,难亦不难。因此说,练太极拳只有掤劲不丢,才是太极真功。有了真正的掤劲上身,太极拳才能刚柔瞬变,虚实不定,因敌而变,遇隙而发,不发而发。正如宗师所云:“掤劲向前为进攻,腰腿放松要干净;肾球调转命门想,命门阳陵合进攻;真阳一动有生机,真阳饮水力无穷;万劲之源是掤劲,掤劲纯真万劲通。”

(二)掤在太极拳技击中发挥核心作用。

技击是太极拳的本质属性,是其灵魂,掤在太极拳技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其一,掤是太极拳技击的接手。掤式相当于军队之侦察员,始终站在第一道防线上。听、化、拿、发,都要以掤为先。当对手进攻时,太极拳术者要立即运用掤手沾住对方身手,既不让对手打到我身上,同时还要从掤手中了解对方运动的方向、力量和速度,然后粘黏对方手足,造成“我顺人背之势”。其关键之处是太极拳术者能用掤手与对方招式相接后做到互相吸住,合成一体,从而产生不丢不顶,随对方变化而变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招招尾随的效果,此时一有机会就随之行动,让对方无所施其攻击而又无法逃脱我的打击。由此可见,掤手在太极拳技击中的作用大矣。其二,掤是太极拳技击的主要进攻方式。在太极拳的技击中,“外三合”通过“内三合”驱使,可以形成意念主导下调动人体206块骨头和500余块肌肉形成的“力从足起,主宰于腰,发至手”、“肩催肘,肘催手”等全身(腿、腰、肩膀、手臂)用力的强大掤劲。如果掤引,自己的重心将更加稳固;如果掤化,就会使对方立刻失重跌出。无论掤化或掤引,得势后就要掤发,掤发为八法中之第一劲,用这种掤劲去发放人或打人,其劲道之猛,是可想而知的。其三,“沾、黏、连、随、听、化、拿、发、擎、引、松、放、截、扣、抓、闭、敷、盖、对、吞、敷、盖、对、吞”等20多种太极拳技击手法中,掤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掤劲充分配合,这些技击手法是没有多大威力的,甚至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修炼太极拳,只有具备了真正的内在的掤劲,才能真正明刚柔之变、松紧之妙、虚实之奥,技击发劲时才会冷、脆、惊、弹、爆,其劲如闪电,似炸雷,瞬发瞬收,不蓄而发,劲无断续,皆本自然而为,实现《拳论》“运劲如抽丝,发劲似放箭”之说也。

(三)掤在太极拳实现养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养生是太极拳的终极目标和最高价值取向。正如《十三势总歌》所云:“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就是说太极拳要以强身健体,尤重增进大众现实生活之幸福为真正宗旨。太极拳养生功能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有修炼掤劲的功劳。其一是因为修炼掤劲要相对放松,这就有利于全身气血运行。传统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掤之时,松沉到位,让气血在体内有规律运行,对健康很有好处。其二,掤劲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腰胯运转。这就对腰胯有锻炼作用,对腰胯附近的人体器官和人体系统、经脉产生了一种涨落式的有节奏的运动,起到了很好的按摩作用,可以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使内脏变得坚强,从而产生相应的保健作用。其三,修炼掤劲时,需要呼吸在一定程度上的配合。太极拳一般采用逆式调息法,即在呼吸时横膈膜肌收缩,腹部随之起伏,是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方式。通过这种有规律的逆式调息法,既吸入更多的氧气,让全身血氧到位,又对肺和腹部各器官进行按摩,健身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修炼掤劲要气沉丹田,这增大了膈肌运动的幅度,增加了肺活量,使腹压增大而胸压相对减少,腹压的适宜增大有利于静脉血的回流,胸压的减少使心脏的搏动轻松有力,这样心搏的输出量增大。身体放松时还能使四肢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外周阻力减少,促进了血液循环,更好地发挥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其四,在修炼掤劲和练习太极拳架的过程中可以改善人的情绪,使人身心愉悦,改善人的精神面貌与人际关系,促进健康。

猜你喜欢
技击意念名家
菜市场离我只有一百步
名家与楚雄
名家题词
意念修复功法
太极拳推手练功“用意”浅悟
名家推荐:2018暑假阅读书单(下)
名家寄语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罗汉拳秘传技击法(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