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

2015-11-14 08:43倪延年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一览研究成果

倪延年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建立近六十五年、中国历史上主要朝代的断代新闻史都已经出版了专著的今天,学术界对最靠近当代的朝代即“中华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却仍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不能不说是新闻史学界的一个遗憾。正是这个原因,新闻史学界对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思考。本文以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主编,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重庆图书馆的民国时期图书收藏为主体,全国省市图书馆有关文献收藏为补充编辑而成的《民国时期总书目》著录的图书信息为主,参照其他专业参考工具书著作中记录的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信息,对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的著作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解析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的叙述体系,并对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提出初步认识。不当之处,敬请行内专家学者赐教。

一、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之物质基础

“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是特指在“民国时期”产生的以研究(叙述或介绍)中外新闻史研究为目的形成的“新闻史研究成果”,而不是研究“民国时期新闻史”的成果。“研究成果叙述体系”则是特指由相关研究成果集体构建的对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叙述或展现方法和模式的有机组合。民国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赖以存在和表现的物质基础就是这一阶段产生的中国新闻史研究成果。从理论意义上讲,和其他学科研究成果表现形式一样,这一阶段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也理应包含学术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两大板块。由于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论文信息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完整系统的文献数据库可以查检,所以难以掌握全面的情况。据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1985 年印行的《期刊工作论著索引:1901—1984》(黄亚民、陈晶石、王书兰编)记载,研究“期刊调查”的第一篇文献是刊载于1901 年在日本东京出版的《清议报》第100 号《中国各报存佚表》。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方汉奇先生在他那篇著名的《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一文中认为“1873 年《申报》上发表的专论《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和1901 年《清议报》上发表的梁启超的《中国各报存佚表》,就是我国研究新闻事业历史的最早的篇什”。因为《申报》上那篇短文没有署名且撰文的主要目的是鼓吹“新报”,所以梁启超的《中国各报存佚表》实际上也就成了中国研究新闻史的第一篇文献。它让后人确切知道当时中国报刊的“存佚”状态,具有再现历史和为后人研究提供史料的功能。据对黄亚民等编《期刊工作论著索引》(1901—1984)中“期刊史话”、“期刊调查”等栏目中与报刊发展历史研究相关的文献题录统计,从1912—1949 年的民国时期大约发表了74 篇(即使加上可能遗漏的文献记录,大概最多也只在90 篇【种】左右)关于报纸、杂志以及报刊事业发展历史研究的文章。

因为民国时期研究新闻史的论文的数量及在学术界的影响,我们在本文中对民国时期产生的新闻史研究论文成果暂且不论,拟待条件具备后再作研究。现据北京图书馆(即中国国家图书馆)主编的《民国时期总书目》著录的有关图书,参照有关参考工具书及学术专著中有关信息,我们获得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信息大致是:在民国时期的38 年左右时间里,中国学术界一共出版新闻史著作106 种,平均每年2.79 种。其中1912、1914、1915、1916、1919、1920 和1949 共7 年出版数为0;1913、1917、1921、1922、1925、1926、1929、1934、1939、1945 共10 年每年出一种;1923、1924、1932、1933 和1948 共5 年每年出两种;1918 年出3 种;1928、1937、1938 和1942 共4 年每年出4 种;1927、1930、1935、1946 共4 年每年出5 种;1936、1940、1941 和1943 共4 年每年出6 种;1947 年一年出7 种;一年出了8 种的只有1931 年和1944 年。各年度出版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具体的著作名称、责任者(编者、著者、译者)情况大致如下:

公元纪年(民国纪年) 数 量 成果名称(责任者:编者,著者,译者)

1912 年(民国元年) 0 (无)

1913 年(民国二年) 1 《实用新闻学》([美]休曼著,史青译)

1914 年(民国三年) 0 (无)

1915 年(民国四年) 0 (无)

1916 年(民国五年) 0 (无)

1917 年(民国六年) 1 《上海报纸小史》(姚公鹤)

1918 年(民国七年) 3 《申报馆纪念册》(上海申报馆)、《四十九年之申报》(上海申报馆)、《考察日本新闻记略》(包天笑编)

1919 年(民国八年) 0 (无)

1920 年(民国九年) 0 (无)

1921 年(民国十年) 1 《时报馆纪念册》(陈冷主编)

1922 年(民国十一年) 1 《新闻报卅周年纪念册》(上海新闻报馆)

1923 年(民国十二年) 2 《最近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黄炎培编)、《新闻事业》(徐宝璜、胡愈之著)

1924 年(民国十三年) 2 《中国报刊的兴起》(英文,汪英宾)、《新闻学总论》(邵飘萍,原署“邵振青”)

1925 年(民国十四年) 1 《世界报纸大观》(李昭实著)

1926 年(民国十五年) 1 《世界新闻事业》(佚名)

1927 年(民国十六年) 5 《中国新闻发达史》(蒋国珍著)、《中国报纸进化之概况》(戈公振著)、《中国报纸变迁史略》(兼士著)、《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中国影戏大观》(徐耻痕编纂)

1928 年(民国十七年) 4 《中国的新闻纸》(张静庐著)、《中国的新闻记者》(张静庐著)、《新闻事业进化小史》(黄汝翼著)、《申报:二万号纪念册》(上海申报馆)

1929 年(民国十八年) 1 《上海之报界》(1929,上海日报公会编)

1930 年(民国十九年) 5 《上海之报界》(1930,上海中华书局)、《中国新闻事业》(黄天鹏著)、《浙江新闻史》(项士元著)、《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张静庐著)、《新闻概论》([日]杉村广太郎著,王文萱译,黄天鹏校订)

1931 年(民国二十年) 8 《新闻报概况》(上海新闻报馆)、《新闻记者的故事》(黄粱梦即黄天鹏著)、《怎样做一个新闻记者》(天庐即黄天鹏著)、《上海报纸改革论》(郭箴一著)、《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杜超彬著)、《新闻记者外史》(黄粱梦即黄天鹏著)

1932 年(民国二十一年) 2 《外人在华新闻事业》(赵敏恒著)、《中国报界交通录:新闻学研究第2 号》(燕京大学新闻系编)

1933 年(民国二十二年) 2 《欧美新闻界鸟瞰》(甘家馨编著)、《中国电影年鉴》

1934 年(民国二十三年) 1 《新闻学概要》(黄天鹏著)

1935 年(民国二十四年) 5 《上海的日报》(胡道静著)、《上海的定期刊物》(胡道静著)、《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胡道静著)、《申报概况》(上海申报馆)、《中国期刊社报社通讯社一览表:民国史稿副刊之一》(杨家骆著)

1936 年(民国二十五年) 6 《本国新闻事业: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讲义十一》(郭步陶编著)、《国际新闻事业: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讲义》(谢六逸编著)、《中国报刊与舆论史》(英文版,林语堂著)、《全国日报调查录》(李文裿编)、《全国报馆刊社调查录》(许晚成编)、《全国通讯社调查表》(许晚成编)

1937 年(民国二十六年) 4 《关于报纸的基本知识》(胡仲持著)、《中国报纸简史》(英文版,马荫良著)、《中国报史述略》(邵介著)、《非常时期的报纸》(吴成著)

1938 年(民国二十七年) 4 《中国近代之报业》(赵君豪著)、《京津新闻事业之调查:调查资料 第2 号》([伪]新民会中央指导部调查科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日本新闻发达史》(张友彝著)

1939 年(民国二十八年) 1 《最近登记全国杂志社一览》(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征审科编)

1940 年(民国二十九年) 6 《报坛逸话》(胡道静著)、《新闻学》(戈公振著)、《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军事委员会新闻监察局编)、《新闻事业法令汇编》(王汉中编)、《中美日报苦斗记》(上海中美日报社编)、《日报期刊史》([法]淮尔(G.Weill)著,宋善良译述)

1941 年(民国三十年) 6 《综合新闻学》(两册,任白涛著)、《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全国杂志社一览》(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征审科编)、《新闻史纲:中美日报读讯会实用新闻学讲义之六》(中美日报读讯会编)、《中国近代新闻界大事记》(余戾林编)

1942 年(民国三十一年) 4 《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近百年来中国报纸之发展及其趋势》(章丹凤著)、《民国日报概况》(天津民国日报馆)、《新闻知识入门》(叶之知著)

1943 年(民国三十二年) 6 《武汉新闻史》(蔡寄鸥著)、《世界报业现状》(容又铭编著、马星野校订)、《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英国之新闻事业》(马星野著)、《广播战》(彭乐善著)、《新闻学集成》(管翼贤纂辑,日伪出版物,第七辑)

1944 年(民国三十三年) 8 《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上海报人的奋斗》(赵君豪著)、《战时中国报业》(程启恒著)、《各国新闻事业概述》(程其恒编)、《各国新闻事业透视》(龙之鹏编著)、《新民报社史》(蔡天梅编著,日伪出版物)、《中国新闻教育史》(吴宪增编著,日伪出版物)、《采访十五年》(赵敏恒著)

1945 年(民国三十四年) 1 《新闻学纲要》(史梅岑编著)

1946 年(民国三十五年) 5 《新闻史上的新时代》(胡道静著)、《北平市各报社通讯社新闻从业人员录》(军事委员会北平新闻检查处)、《北平市新闻记者调查表》(第十一战区长官部政治部)、《首都新闻记者公会会员录》(首都[南京]新闻记者公会会务组)、《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处职员录》(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处人事室)

1947 年(民国三十六年) 7 《全国报社通讯社杂志社一览》(上、下两册)(内政部警察总署)、《新闻事业》(行政院新闻局编)、《广播事业》(行政院新闻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行政院新闻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国民党中宣部第三处编)、《新闻事业》(行政院新闻局编)、《美国的新闻事业》([美]穆德著,王揆生、王季深译)

1948 年(民国三十七年) 2 《陈布雷回忆录》(陈布雷著)、《现代新闻学》(储玉坤编著,增订本)

1949 年(民国三十八年) 0 (无)

民国时期 共计 38 年 106 种 平均每年:2.79 种

【说明】所称“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包括新闻史研究著作、新闻业历史资料及含有介绍或研究“新闻史”内容章节的图书,认定依据主要是北京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编,记录了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及国内其他主要图书馆所收藏的民国时期出版(印行)图书的《民国时期总书目:文化科学》分册所著录的有关图书内容提要,参考周伟明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学图书精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和徐培汀所著《20 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新闻史学史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的有关内容,确认其“新闻史研究成果”的性质。

二、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之内涵

根据体系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或是“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的基本原理,我们认为民国时期产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已经基本构建一个比较完整(尽管还不是很完善)的叙述体系。这个比较完整的叙述体系主要包含这一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所蕴含的不同方面研究内容、不同来源研究方法、不同意识形态物质再现及对不同新闻要素研究的知识信息。

(一)民国时期新闻史成果研究对象的叙述体系

从民国时期产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涉及的研究对象,可以知道这一历史时期中产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已构成了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叙述体系。其内部结构大致如下:

1.民国时期的新闻史著作成果的研究对象既包含了对“世界(各国)新闻史”的宏观介绍和研究,又包含了对“中国(全国)新闻史”的中观介绍和研究,还包含了对“中国(地区)新闻史”的微观介绍和研究:

(1)以“世界(各国)新闻史”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如包天笑编《考察日本新闻记略》,杜超彬著《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赵敏恒著《外人在华新闻事业》,张友彝的《日本新闻发达史》,甘家馨编著《欧美新闻界鸟瞰》,谢六逸编著《国外新闻事业: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讲义》,容又铭编著、马星野校订的《世界报业现状》,程其恒编《各国新闻事业概述》,龙之鹏编著《各国新闻事业透视》,马星野著《英国之新闻事业》等等。

(2)以“中国(全国)新闻史”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如汪英宾的《中国报刊的兴起》(英文)、蒋国珍的《中国新闻发达史》、戈公振的《中国报纸进化之概况》、兼士的《中国报纸变迁史略》、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张静庐的《中国的新闻纸》和《中国的新闻记者》、黄天鹏的《中国新闻事业》、郭步陶的《本国新闻事业:申报新闻函授学校讲义十一》、杨家骆的《中国期刊社报社通讯社一览表:民国史稿副刊之一》、林语堂的《中国报刊与舆论史》(英文版)、马荫良的《中国报纸简史》(英文版)、邵介的《中国报史述略》、赵君豪的《中国近代之报业》、余戾林的《中国近代新闻界大事记》、章丹凤的《近百年来中国报纸之发展及其趋势》、程启恒的《战时中国报业》、吴宪增的《中国新闻教育史》等等。

(3)以“中国(地区)新闻史”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如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上海日报公会编的《上海之报界》、项士元的《浙江新闻史》、郭箴一的《上海报纸改革论》、胡道静的《上海的日报》、《上海的定期刊物》和《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蔡寄鸥的《武汉新闻史》、赵君豪的《上海报人的奋斗》等等。

(4)以“中国(地区)新闻媒介个案史”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如上海申报馆编《申报馆纪念册》和《四十九年之申报》、陈冷主编《时报馆纪念册》(1921)、上海新闻报馆的《新闻报卅周年纪念册》(1922)、黄炎培编的《最近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1923)、上海申报馆的《申报:二万号纪念册》(1928)、上海新闻报馆的《新闻报概况》(1930)、上海新闻报馆的《新闻报概况》(1931)、上海申报馆编《申报概况》(1935)、上海中美日报社编的《中美日报苦斗记》、天津民国日报馆编的《民国日报概况》(1942)、蔡天梅编著的《新民报社史》等等。

2.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中包含了对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传统纸质新闻媒介(如新闻报纸和新闻刊物)的研究,又对在近代出现的新闻通讯社、新闻报馆、新闻杂志社及新闻广播等不同新闻媒介类型(机构)进行了研究。

(1)以“中国纸质新闻媒介”为研究对象的成果。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中研究新闻报刊发展史的成果不但众多,而且是研究所有新闻媒介类型成果中的主体。如上海申报馆编《申报馆纪念册》和《四十九年之申报》、陈冷主编《时报馆纪念册》(1921)、上海新闻报馆的《新闻报卅周年纪念册》(1922)、黄炎培编的《最近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1923)、上海申报馆的《申报:二万号纪念册》(1928)、上海新闻报馆的《新闻报概况》(1930)、上海新闻报馆的《新闻报概况》(1931)、上海申报馆编《申报概况》(1935)、上海中美日报社编的《中美日报苦斗记》、天津民国日报馆编的《民国日报概况》(1942)、蔡天梅编著的《新民报社史》等等。

(2)以“中国非纸质新闻媒介”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这一阶段中的“非纸质新闻媒介”主要有新闻广播、新闻摄影和新闻电影(纪录电影)等,也包含了以“新闻通讯社”、“新闻报馆”和“新闻杂志社”等新闻机构为研究对象的成果。如杨家骆著《中国期刊社报社通讯社一览表》、许晚成编的《全国报馆刊社调查录》和《全国通讯社调查表》、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1938,1941,1942,1944)、军事委员会新闻监察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1940,1941,1943)以及内政部警察总署编的《全国报社通讯社杂志社一览上、下两册》和行政院新闻局编的《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等,则是涵盖报社、杂志社和新闻通讯社等不同的新闻媒介机构,还包含了以“新闻广播”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如: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处人事室编的《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处职员录》、行政院新闻局编的《广播事业》以及彭乐善的《广播战》等,实现了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对象对社会媒介机构的全覆盖。要特别说明的是,作为新闻尤其是重大社会新闻、政治新闻和战争新闻的新兴载体新闻电影,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已经正式问世。两部划时代的纪录短片《武汉战争》(1911)和《上海战争》(1913)的完成时间,比全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整整早了11 年。但笔者除了得知上海合作出版社在1927 年出版过刊载徐耻痕《中国影戏之溯源》等文的《中国影戏大观》第一集,1933 年南京正中书店出版过刊载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等文的《中国电影年鉴》等资料性出版品外,尚没有发现有专门研究新闻电影及新闻纪录电影史的著作。当时业界和学界也有人撰写了一些思考或探讨性的文章,但这些文章大多散见于一些时事刊物、社会生活刊物以及刊载戏剧上演、电影放映等的消息乃至广告出版品上,没有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对象涉及当时社会生活中已有的所有研究对象和可能的研究范围,初步构建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对象体系。

(二)民国时期新闻史成果的研究方法叙述体系

民国时期新闻史成果的研究方法已经比较丰富多彩,构成了一个包含多种著作方式、多种体裁类别、多种成果属性的研究成果体系。

1.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既包含了中国学者采用原创研究法产生的学术专著,也包含中国学者在前人基础上用编著方法产生的研究成果,还包含了中国学者翻译或译述外国学者著作形成的新闻史专著:

(1)以“原创研究法”生产的民国新闻史研究成果。如《上海报纸小史》(姚公鹤著)、《中国报刊的兴起》(英文,汪英宾)、《中国新闻发达史》(蒋国珍著)、《中国报纸进化之概况》(戈公振著)、《中国报纸变迁史略》(兼士著)、《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中国的新闻纸》(张静庐著)、《中国的新闻记者》(张静庐著)、《新闻事业进化小史》(黄汝翼著)、《浙江新闻史》(项士元著)、《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杜超彬著)、《外人在华新闻事业》(赵敏恒著)、《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胡道静著)、《中国报刊与舆论史》(英文版,林语堂著)、《中国报纸简史》(英文版,马荫良著)、《中国报史述略》(邵介著)、《非常时期的报纸》(吴成著)《中国近代之报业》(赵君豪著)、《近百年来中国报纸之发展及其趋势》(章丹凤著)、《武汉新闻史》(蔡寄鸥著)等等。

(2)以“编著研究法”产生的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如《本国新闻事业》(郭步陶编著)、《国际新闻事业》(谢六逸编著)、《中国近代新闻界大事记》(余戾林编)、《欧美新闻界鸟瞰》(甘家馨编著)、《各国新闻事业透视》(龙之鹏编著)、《新民报社史》(蔡天梅编著,日伪出版物)、《中国新闻教育史》(吴宪增编著,日伪出版物)、《新闻学纲要》(史梅岑编著)等。

(3)以“翻译(译述)法”产生的民国新闻史研究成果。如《实用新闻学》([美]休曼著,史青译)、《新闻概论》([日]杉村广太郎著,王文萱译,黄天鹏校订)、《日报期刊史》([法]淮尔(G.Weill)著,宋善良译述)、《世界报业现状》(容又铭编著、马星野校订)、《美国的新闻事业》([美]穆德著,王揆生、王季深译)等等。

2.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既包含了撰述性的新闻史研究著作,也包含了资料汇编式的学术性出版物。

(1)民国时期的“撰述性”新闻史研究成果。如《上海报纸小史》(姚公鹤著)、《中国新闻发达史》(蒋国珍著)、《中国报纸变迁史略》(兼士著)、《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新闻事业进化小史》(黄汝翼著)、《浙江新闻史》(项士元著)、《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胡道静著)、《中国报刊与舆论史》(英文版,林语堂著)、《中国报纸简史》(英文版,马荫良著)、《中国报史述略》(邵介著)、《武汉新闻史》(蔡寄鸥著)等等。除撰述性的学术专著此以外,还有文集式的原创性成果如胡道静的《报坛逸话》,回忆录式的原创性成果如陈布雷的《陈布雷回忆录》等等。

(2)民国时期的“汇编性”新闻史研究成果。如《中国期刊社报社通讯社一览表:民国史稿副刊之一》(杨家骆著)、《全国日报调查录》(李文裿编)、《全国报馆刊社调查录》和《全国通讯社调查表》(许晚成编)、《京津新闻事业之调查:调查资料 第2 号》([伪]新民会中央指导部调查科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最近登记全国杂志社一览》(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征审科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军事委员会新闻监察局编)、《新闻事业法令汇编》(王汉中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全国杂志社一览》(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征审科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杂志社一览》(上、下两册)(内政部警察总署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行政院新闻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国民党中宣部第三处编)等等。

(三)民国时期新闻史成果的研究者叙述体系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已经充分表明,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比较开放的学术氛围和态势。这一点从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的生产者角度也得到了相应的验证。

1.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生产者中既有作为主体的中国籍研究者,也有具有代表性的外国籍研究者。

(1)“中国籍”研究人员占了主体位置。其成果如: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徐宝璜、胡愈之著《新闻事业》,项士元著《浙江新闻史》,汪英宾著《中国报刊的兴起》(英文),蒋国珍著《中国新闻发达史》,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张静庐著《中国的新闻纸》,杜超彬著《最近百年中日两国新闻事业之比较》,黄汝翼著《新闻事业进化小史》,赵敏恒著《外人在华新闻事业》,胡道静著《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林语堂著《中国报刊与舆论史》(英文版),余戾林编《中国近代新闻界大事记》,章丹枫著《近百年来中国报纸之发展及其趋势》,赵君豪著《中国近代之报业》,蔡寄鸥著《武汉新闻史》,容又铭编著《世界报业现状》,马星野著《英国之新闻事业》,程启恒著《战时中国报业》,吴宪增编著《中国新闻教育史》(日伪出版物)以及陈布雷著《陈布雷回忆录》等等。这些民国新闻史研究成果的作者都是中国籍的研究者。

(2)“外国籍”研究人员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通过翻译或译述的方式,向中国学界介绍了外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对于中国近代新闻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示范作用。他们的成果如:美国记者休曼的《实用新闻学》(史青译)是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包含有新闻史内容的著作;日本学者杉村广太郎的《新闻概论》(王文萱译,黄天鹏校订)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日本的新闻学研究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日本学者松本君平的《新闻学》(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译)是“中国的第一部新闻学译著”;中国的第一部新闻法《大清报律》的草案是清政府“商部、民政部、法部等参考日本的新闻法拟定的”);而法国学者淮尔(G.Weill)的《日报期刊史》(宋善良译述)则从另一个角度向中国学术界介绍了欧洲新闻业的发展历程和观点;美国学者穆德著《美国的新闻事业》(王揆生、王季深译)则向中国学术界介绍了20 世纪中叶美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近况。

2.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生产者中,既有作为自然法人的新闻学界业界的“个体”研究人员,也有作为社会法人为履行公职生产新闻史研究成果的政府部门的“集体”研究人员。

(1)自然法人的新闻学界业界的“个体”新闻史研究人员,他们生产的新闻史研究成果是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主体。主要的如:《上海报纸小史》(姚公鹤)、《考察日本新闻记略》(包天笑编)、《最近五十年:申报馆五十周年纪念》(黄炎培编)、《中国新闻发达史》(蒋国珍著)、《世界报纸大观》(李昭实著)、《中国报纸进化之概况》(戈公振著)、《中国的新闻记者与新闻纸》(张静庐著)、《中国报纸变迁史略》(兼士著)、《中国期刊社报社通讯社一览表:民国史稿副刊之一》(杨家骆著)、《中国报刊与舆论史》(英文版,林语堂著)、《全国日报调查录》(李文裿编)、《全国报馆刊社调查录》(许晚成编)、《全国通讯社调查表》(许晚成编)、《中国报纸简史》(英文版,马荫良著)、《中国报史述略》(邵介著)、《非常时期的报纸》(吴成著)、《中国近代之报业》(赵君豪著)、《报坛逸话》(胡道静著)、《中国近代新闻界大事记》(余戾林编)、《武汉新闻史》(蔡寄鸥著)等等。

(2)社会法人的新闻媒体机构或政府部门等“集体性”研究人员,所生产的新闻史研究成果虽然在数量上不是很多,却是这一阶段不应忽视的组成部分。如《申报馆纪念册》(上海申报馆)、《四十九年之申报》(上海申报馆)、《新闻报卅周年纪念册》(上海新闻报馆)、《申报:二万号纪念册》(上海申报馆)、《上海之报界》(1929,上海日报公会编);《中国报界交通录:新闻学研究第2 号》(燕京大学新闻系编)、《申报概况》(上海申报馆)、《京津新闻事业之调查:调查资料 第2 号》([伪]新民会中央指导部调查科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最近登记全国杂志社一览》(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征审科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军事委员会新闻监察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全国杂志社一览》(中央宣传部宣传指导处征审科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全国报社通讯社动态一览》(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编);《北平市各报社通讯社新闻从业人员录》(军事委员会北平新闻检查处)、《北平市新闻记者调查表》(第十一战区长官部政治部)、《首都新闻记者公会会员录》(首都[南京]新闻记者公会会务组)、《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处职员录》(中央广播事业指导委员会管理处人事室)、《全国报社通讯社杂志社一览上、下两册》(内政部警察总署)、《新闻事业》(行政院新闻局编)、《广播事业》(行政院新闻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行政院新闻局编)、《全国报社通讯社一览》(国民党中宣部第三处编)、《新闻事业》(行政院新闻局编)等等。

3.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生产者中,既有作为一般或平常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者,也有一些特殊意义的研究者。

无论是在“个体性研究者”还是在“集体性研究者”中,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特定政治倾向或政治经济关系的制约,其身份又是多种多样有时甚至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在“个体研究者”中,不仅有纯粹的新闻学界业界人士和政府机构人士之区别,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有为国民党主导的中国政府服务和为汪精卫等汉奸政府服务的区别;在政治观点和意识形态方面也有倾向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或同情受到国民党镇压和“围剿”的共产党的区别等等。至于“集体研究者”,则既有新闻媒介机构和政府部门机构的区别,也有国民党政府部门和汉奸政权部门的区别等。这是由特殊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历史存在。不管如何,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者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组成体系。

(四)民国时期新闻史成果的表现形式叙述体系

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经历了近40 年时间,作为民国时期新闻史学研究成果不断发展成熟的标志,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并逐渐显现出一个较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叙述体系,这个体系包括:

1.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表现形式中,既有以文字语言为表述形式的文字表述法,也有为了使叙述内容更为形象直观而采用图画、表格、器物绘画、实物照片、书(刊)影插图等内容的表现形式。

采用语言文字表述的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数量众多,且大部分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都少不了应用语言这一表达工具,即使是以图片、照片为主的出版品,也少不了用文字对图片、插图的内容进行解释或提示,所以这里就不把采用语言为表述方法的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一一举例介绍了。

为使内容更为形象直观而采用图画、表格、器物绘画、实物照片、书(刊)影插图等方法,在当时也很普遍。据《民国时期总书目》记载:申报馆编、1918 年出版的《申报馆纪念册》中“有像”、“内收该馆照片16 幅”;同年出版的《四十九年之申报》更是“以图片的形式介绍该馆于1918 年新建办公楼的内外情景”;包天笑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 年出版的《考察日本新闻记略》在“卷首有考察人的合影及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新馆内部建筑图”;徐宝璜、胡愈之合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年12 月出版的《新闻事业》一书“有表”;任白涛著、长沙商务印书馆1941 年7 月出版的《综合新闻学》(第1、2 册)“有图像及表”;民国日报馆编、1942 年11 月出版的《民国日报概况》中“有图像及表”;戈公振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年2 月再版的《新闻学》一书“卷首有‘最早之单面印刷新闻纸’、‘京报之外观与内容’等影印6 幅”等等。

2.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在叙述结构上,既有采用纯正文叙述法表述的成果——即一本专著只有正文(包括序言、引用文献、目录及后记等文字)的表述方法,也有正文加附录法表述的成果——即一本图书在序言、正文、引用文献、目录及后记等文字外,另外“附录”相关内容以补充正文的表述方法。

在一般意义上,学术专著的作者在正文中即可完整地表达其思想、观点、结论,并在表述过程中适当地引用文献史料来阐述其思想、验证其观点、支撑其结论。因此不少学术专著没有使用“附录”方式进行内容的补充式表述。据《民国时期总书目》记载:胡道静著《上海的日报》和《上海新闻事业之史的发展》,项士元编《浙江新闻史》,蒋国珍著《中国新闻发达史》,戈公振著《中国报学史》,胡道静著《报坛逸话》以及章丹枫著《近百年来中国报纸之发展及其趋势》等新闻史专著,都没有“附录”。

与之同时,也有不少新闻史研究成果采用“正文加附录”的表述方法。据《民国时期总书目》记载:余戾林编《中国近代新闻界大事记》“附录《新闻政策》、《中国新闻学会宣言》等五种”;赵君豪著《中国近代之报业》“附录:《日本战时新闻政策》”;吴宪增编著《中国新闻教育史》“附录:《中国新闻教育发展年代表》等两种”;行政院新闻局编《新闻事业》“附录:全国已登记报社通讯社杂志社统计”;赵敏恒编《外国在华新闻事业》“附录:中华民国出版法”;容又铭编著《世界报业现状》“附录:世界各国主要报纸一览表”;黄天鹏著《中国新闻事业》“附录:全国报馆调查录、新闻界近百年大事记、天庐逍遥阁新闻学藏书编目等”;燕京大学新闻系编《中国报界交通录》则“附录:远东各地重要刊物名录等2 种”等等。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主要由四个部分四个层级组成。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研究对象叙述体系”、“研究方法叙述体系”、“研究者叙述体系”和“表述方法叙述体系”。至于四个层级,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我们仅选择“研究对象叙述体系”予以阐述。这个完整的层级关系是按照如下的逻辑体系逐层展开的:处于第一层级地位的是:“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这个整体概念;处于第二层级的是在“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的次级层面的“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研究对象叙述体系”;处于第三层级的是“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研究对象叙述体系”,又包含了根据不同“空间(范畴)新闻史”和“(新闻)媒介类型史”来区分研究对象;处于第四层级的是包含在“不同空间(范畴)新闻史”和“不同(新闻)类型媒介史”中的次级层次研究对象。其中在“空间(范畴)新闻史”方面,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中既有对“世界(各国)新闻史”的宏观介绍和研究,又有对“中国(全国)新闻史”的中观介绍和研究,还有对“中国(地区)新闻史”和“中国新闻媒介(个案)史”的微观介绍和研究;而在“(新闻)媒介类型史”方面,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中既有对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传统纸质新闻媒介(如新闻报纸和新闻刊物)的研究,又有对在近代出现的新闻通讯社、新闻报馆、新闻杂志社及新闻广播等不同新闻媒介类型(机构)的研究,还有对刚刚出现的电视发展趋势的研究等等。

据此我们认为,中国新闻史学研究界自民国诞生以后38 年左右时间里产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已经构建起一个内容比较丰富、结构比较完整的叙述体系。

三、对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之认识

在基本梳理和展现了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所构建起的叙述体系基础上,下面想谈一下对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的几点认识:

(1)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虽然在社会的动荡中经历了波折和动荡,但仍按照新闻史研究的内在规律向前发展,尽管有时是很缓慢甚至接近停滞状态。在从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创立到1949 年9 月底“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作为中国的中央政府退出历史舞台之时的近40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诸如资产阶级革命派争取夺回辛亥革命成果的“二次革命”、坚持民主共和政体的“反对袁世凯称帝”、科学民主和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举行的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蒋介石国民党集团以“消灭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和共产党以“反对国民党一党统治”为各自目的的国共两党军队“十年内战”,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以及抗战胜利后的那场事关国家民族前途的国共两党军队“大决战”等等,都对中国当时各方面社会生活(也包括新闻史等学术研究领域)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有时甚至使得中国社会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但纵观民国时期这近40 年间产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我们认为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不但没有停止,相反却是仍然循其规律顽强地发展——尽管有时是非常缓慢甚至是接近停滞的。这也是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能够形成比较完整表述体系的物质基础。这是我们在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第一个认识。

(2)尽管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在社会动荡和波折中仍然在循其客观规律向前发展,但社会的动荡和波折却明显影响了新闻史学研究的正常发展。自姚公鹤《上海报纸小史》于1917 年出版后,尽管国内政治局势也动荡不安,但基本是在“民国”这个政治体制下运行,“除了个别报人的无端被害凸显了屠夫的凶残之外,总体上看,这个时期其实是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得比较快的一个时期,”新闻史研究也是发展的比较快的一个时期。尽管在1917 年才有第一本国人撰写的新闻史著作出版,但在这此后的十年中产生了17 种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中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已经出现,既有中国新闻史研究成果,也有外国新闻史研究成果;既有自然法人个体研究者产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如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也有社会法人如上海新闻报馆产生的成果《新闻报卅十周年纪念册》;既有用中文撰写的学术成果,也有用外语撰写的学术成果;既有研究平面新闻媒体如新闻报纸的成果,也有研究影戏等非平面媒体的成果等等。同样,从1928 到1937 年的这十年间,尽管在开始也有几场国民党内部的军阀战争,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也一直在农村坚持斗争,但这并没有对民国南京政府统治造成直接的巨大威胁,所以在国民党统治腹地仍然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的状态。就在这被史学界称之为“黄金十年”中,新闻史学研究成果也发展到了民国时期的顶峰,在9 年时间里生产出了新闻史研究成果38 种,其叙述方式的丰富性也达到了顶峰。而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武装入侵的险恶环境里,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成为时代最重要、压倒一切的主题,不少学者投笔从戎,献身抗战,学术研究暂且退居其次;另一方面敌寇入侵,为减少战争损失,政府搬迁,人民逃难,在播迁过程中物质损毁,文化遭殃,人员颠簸,学术研究缺少必要的基本社会保障条件,所以这一阶段的新闻史研究成果非但没有在“黄金十年”基础上继续发展递增,而是出现成分复杂,宗旨混乱、数量萎缩、质量下降等现象。至于在抗日战争后的国共近四年“大决战”,社会环境的动荡和波折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就更加明显——几乎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性新闻史研究成果。

(3)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所呈现的表述方式,和这一历史时期中其他学科的研究状况处在相当的水平。从现有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分析,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丰富多彩,研究的内容紧跟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的目的注重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研究成果及时反映了学科进步,研究成果的表现方法引进了新兴科学技术。总之,丰富多彩的表述方式为展现研究成果的内涵增加了可读性和直观性,对于新闻史研究成果的近代化和社会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中,有不少著作采用了“书首图”(照片)、书中“表”,书后“附录”的综合表现方式。如:戈公振的那本包含有“报纸的起源”、“中国现代报纸的命运”等内容的《新闻学》(商务印书馆1940 年4 月出版,1947 年2 月再版),尽管只是一本36 开、39页的“新中学文库”读物,却在卷首印了“最早之单面印刷新闻纸”、“京报之外观与内容”等影印6幅,这些叙述手法的应用,对读者理解该书内容的帮助功能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这一缺少社会阅历的读者群体而言)。又如容又铭编著、马星野校订的《世界报业现状》(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 年10 月初版)则附录了“世界主要各国报纸一览表”,其中一共列举了44 个国家的新闻报纸。至于黄天鹏《中国新闻事业》(上海联合书店1930 年9 月初版)的附录则更加丰富,包括了:《全国报馆调查录》、《新闻界近百年大事记》、《天庐逍遥阁新闻学藏书编目》等多种,既有对报馆现状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又有新闻事业发展历程大事记式的展现,还有对新闻学重要著作的介绍,真是一册在手,样样全有。实物照片、数据图表、业界大事记、专业图书编目和当时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叙述方式和表现形式呈现同步前进态势,是可以自立于当时学术之林的“显学”领域。

(4)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是从民国时期产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中分析、归纳、提炼出来的思维结果,是整个成果群体所承担、所反映出来的集体形象。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是以民国时期产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基本物质存在为前提的抽象思维研究的成果。如果脱离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这个物质载体,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就成了无根之木。从哲学观念认识,是先有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后有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这个叙述体系在民国时期经历了出现、发展、形成和完善的过程——首先是从一种两种新闻史研究成果不能形成叙述体系,然后到若干种新闻史研究著作成果蕴含了初步的新闻史成果叙述体系,再在社会和学科发展中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成果、表现方式及技术方法,从而逐渐形成完整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叙述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的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该体系的几个组成部分互为前提、共同存在于当时的特定社会环境。体系的各组成部分(研究对象表述体系、研究方法表述体系、研究人员体系及表现形式表述体系)共同构成“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表述体系”这个整体,缺少了某一部分就构不成这个完整的体系。无所谓哪个组成部分重要一些,或者说哪个组成部分次要一些。如果片面强调某一个组成部分(子体系)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存在,实际上就割裂了这个有机整体,被强调和突出的方面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民国时期的新闻史研究成果表述体系是根据这一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分析归纳出来的,它只存在于概念之中,很难以某种物质形态表现出来,脱离了民国时期新闻史研究成果的具体分析,也就无所谓成果表述体系。

由于民国时期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长期处在战争、灾难、封锁和播迁等险恶环境中,不具备开展新闻史研究的起码条件,因此尚未见到民国时期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出版发行或印行的新闻史研究专著成果,所以在本文的叙述体系中没有包含这部分内容。这是要特别说明的。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一览研究成果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四研究所多种期刊类研究成果(包括对外发行的和内部发行的)征订单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四研究所多种期刊类研究成果(包括对外发行的和内部发行的)征订单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四研究所多种期刊类研究成果(包括对外发行的和内部发行的)征订单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新闻事业的文化属性
数据一览
数据一览
数据一览
数据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