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隐逸词探论

2015-11-14 17:16罗贤淑
文学与文化 2015年4期
关键词:词牌渔歌子渔父

罗贤淑

诗学与词学

唐五代隐逸词探论

罗贤淑

主持人语:这期选发了三篇研讨诗词的文章,意在达成一种古今的“对话”与“交流”。罗贤淑文从表达主题与艺术特质出发,肯认唐五代隐逸词对词境的扩展及提升之功,走笔精细,思维缜密,入口虽小却关涉着重要的文学问题。罗振亚、侯平文重在探究新诗和歌词的深层关联,揭示与诗分裂导致新诗“边缘化”及歌词的“非文学化”,二者融通可能孕育有深度且受喜爱的经典,力求思考客观,论证严谨,给人以思维上的启悟。叶红文则探讨了在新月派生成过程中,带着“文学徽章”的文学事物或文学事件所起到的作用,视角新异,材料翔实,文风质朴。三篇文章论题不一,但在研究方法上均做到了宏观概括与微观分析的统一,言必有据,有较为理想的可信度。(罗振亚)

唐五代隐逸词除了在内容上受到创作主体的个性、情志、际遇与隐居环境等因素影响,有表达向往归隐、交代隐逸缘由、刻画隐逸环境、描写隐逸生活、抒发隐逸哲思、歌咏前代隐士六种主题以外;在写作手法上,则有以调为题、精选意象、运用白描三项特征。综观唐五代隐逸词,实有别于当时为配合歌唱、大量填制的爱情篇章,而其展现之思想深度与清新风格,则对词境有扩展及提升之功。

隐逸词唐五代词张志和李珣

一 前言

何谓“隐逸”?连缀“隐”、“逸”两字的字面解释,即藏匿逃遁、隐居遯迹。就“隐逸”的对反为“仕宦”来看,隐逸者须是知识能力足以任官,却不在仕途之人,即一般所称“隐士”。中国隐逸行为的践履与隐逸思想的产生发源甚早,前者据《庄子·逍遥游》与《史记·伯夷列传》可追究至上古尧世之许由;后者可前溯到《周易》之《遯》卦。而以表达隐逸思考、刻画隐逸生活、展现隐逸情怀为主的隐逸文学之作,则自《诗经》之《考盘》、《衡门》便见开端。

由于自先秦开始,影响中国文人思想甚钜的儒道两家皆提及隐逸,两晋以后,强调出世的佛教教义又普遍流传,所以中国文人对隐逸并不陌生。尽管文人选择隐逸的理由,以及创作隐逸作品的内容主题未必相同,但隐逸之举与隐逸之作各朝各代均不乏其例。在传统隐逸文化、当代背景、个人际遇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词体于发展初期之唐五代,不但已有约八十阕的隐逸篇章,其中更有张志和《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此等传誉古今、名闻海外之作。准此,唐五代隐逸词便值得关注,本文切入方向包括内容主题与写作特征。

二 内容主题

分析唐五代隐逸词之内容,其主题包括:表达向往归隐、交代隐逸缘由、描写隐逸环境、叙述隐逸生活、抒发隐逸哲思、歌咏前代隐士六类。试论述如下。

(一)表达向往归隐

在儒家思想为主流的熏染下,古代文人多持出仕之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奉献所学,经世济民。但众生芸芸,禄位并非垂手可得,且即使有幸为官,宦海浮沉,也只有少数宠儿能飞黄腾达。因此,当文人官运不如己意时,隐逸念头便往往跃然心间,唐五代隐逸词于是有《临江仙》如此之篇章:

岸阔临江帝宅赊。东风吹柳向西斜。春光催绽后园花。莺啼燕语,撩乱争忍不思家。每恨经年离别苦,纵然抛弃生涯。如今时世已叅差。不如归去,归去也,沈醉卧烟霞。本篇为敦煌曲子词,作者不详。依篇中所叙,词中人乃仕途失意者,他远离家乡,经过多年努力,仍攀不上京官职位,故而想回乡归隐,期盼悠游山林,寻求畅意人生。

隐逸生活是一切尽其在我,纵使未曾隐居,也能恣意想象个中种种,而这份想象就流露了对隐居的倾心之意。其如李煜(937—978)所制《渔父》两阕: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后主二词,原本是为当时内廷供奉卫贤所绘之《春江钓叟图》而写。虽然现已无从得知,卫贤画中的钓叟是否为隐士身份,但李煜词所叙,显然是渔隐之乐,因为真正以捕鱼为业的渔夫,是无暇欣赏周遭美景,也不会轻轻松松带着酒,拥有“世上如侬有几人”的感受,以及“万顷波中得自由”的心境。李煜对隐逸的憧憬,可由他有“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者”等别号想见。至于贵为皇子的他,何以向往隐居?极可能是鉴于长兄李弘冀为确保王位无虞,竟不惜毒杀曾被立为皇太弟的叔父李景遂,而惊觉政治黑暗可怕,故想通过隐居来避祸全身。

(二)交代隐逸缘由

古代文人在选择隐逸时,其内心情态可大分为二:一是无奈,一是愉悦。在前者心中,他们其实渴望出仕,但情况却不允许,迫不得已只好选择隐居。后者则或是基于热爱隐居生活,或是秉持精神修养等考虑,心甘情愿地选择隐居。唐五代隐逸词有关隐逸缘由的交代,既有渊源仕途坎坷的无奈之隐,亦有来自适性追求的愉悦之隐。简而言之,无奈者的思想倾向为儒家,他们的隐逸是暂时性的过渡;愉悦者的思想倾向是道家或佛家,他们的隐逸是永久性的归依。

1.仕途坎坷

交代隐逸缘由为仕途坎坷之作,如敦煌曲子词《浣溪沙》:

倦却诗书上钓舡。身披莎笠执鱼竿。棹向碧波深处去,复几重滩。不是从前为钓者,盖缘时世厌良贤。所以将身岩薮下,不朝天。本篇作者不详,据篇中所叙,当是一位苦读诗书、自命贤良的文人,其所以选择渔隐乃缘时代不容。至于为何时代不容,若果如作者所称:“盖缘时世厌良贤”,就是生逢乱世,仕途无门。对此,任半塘早有诠解:“按下片首句之意,应谓‘为钓’非我本意,亦不同于昔人之为渔隐。时世弃我,当道者皆非人,无从安身立命。危邦不居,始苟全于岩下耳。”

虽然《周易》言“天地闭,贤人隐”,孔子亦称天下“无道则隐”,但即使天下有道,文人也未能尽数参政。在敦煌曲子词的另一首《菩萨蛮》中,作者就坦言自己的不能出仕,是因为缺乏谋略与识见,以致多年奋斗成空,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只得采取孔子“隐居以求其志”之策──先暂时隐居,充实自我,然后伺机再起。如此,该篇作者选择隐逸,便与仕途坎坷有关,词云:

数年斈剑攻书苦。也曾凿壁偷光路。堑雪聚飞萤。多年事不成。每恨无谋识。路远关山隔。权隐在江河。龙门终一过。自尧让天下与许由以来,不少君主都持尊隐态度。有唐一代,隐居竟成终南捷径,细寻这种为求官而隐居的选择,实与仕途不顺有关,否则无须费此周章。个中之例为敦煌作品《十二时》:“黄昏戌。吟诗独坐茅庵室。天子不将印信迎,誓隐山林终不出。”词中清楚表示,词人隐居等待朝廷征召。

2.适性追求

交代隐逸缘由为适性追求之作,如释德诚《拨棹歌》:

水色春光处处新。本来不俗不同尘。着气力,用精神。莫作虚生浪死人。本篇作者为唐代高僧,号船子和尚。其生卒年依高慎涛之考订为:“生于德宗大历元年(766)年后,卒于唐文宗开成元年。”根据词文内容,并参合《五灯会元》卷五,德诚曾向道吾、云岩言:“予率性疎野。唯好山水。乐情自遣。”以及德诚隐于秀州华亭泛舟、随缘度日之事迹,德诚此词显然表出其隐居缘由,乃性分使然与对道之追求。

同样交代隐逸缘由为适性追求之作,又见李珣《渔父》三阕,词曰:

水接衡门十里余。信船归去卧看书。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

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似君闲。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

棹警鸥飞水溅袍。影侵潭面柳垂绦。终日醉,绝尘劳,曾见钱塘八月涛。合《渔父》篇中所叙,并李珣“国亡不仕”之举,以及其另制《渔歌子》三阕分别歇拍于隐逸生活能“不见人间荣辱”、“名利不将心挂”、“不议人间醒醉”,可知李珣生性爱好自然,认为高官生活不得清闲,红尘俗世令人生厌,实无法满足他对自由的爱好与对玄虚的追求,因此乐于选择隐逸。

(三)刻画隐逸环境

从西晋左思(250?—305?)与陆机(261—303)的同题诗《招隐》,均以水光山色来招人隐逸,即知隐逸环境中,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对隐居者颇具魅力。在唐五代隐逸词中,因此出现主写隐逸环境之美的篇章,其如李梦符《渔父引》:

村寺钟声渡远滩。半轮残月落前山。徐徐拨棹却归湾。浪叠朝霞锦绣翻。

在全篇四句中,除了第三句是写渔父划船返回港湾,其他诸句皆在刻画周遭环境,有听觉的村寺钟声,有视觉的远滩、前山,还有随时间流动的残月、朝霞,以及在旭日照射下、被清风扬起的金色波浪。

又如孙光宪《渔歌子》二阕: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日月。《渔歌子》凡十二句,本篇有关环境描写竟达十一句,举凡目之所见,如闪烁飞行的萤火虫、广大的东湾、澄澈宽阔的金波;耳之所闻,如悠扬的笛声、自然的雁鸣;鼻之所嗅,如散发香气的杜若;体之所感,如夜凉、风大,无一不让人见识隐逸环境之清新,而感到心神酣畅。

然而须加辨析的是,隐逸环境果真清一色美好吗?不必亲历其境,也心知肚明,答案绝对为否定。尤其渔隐是飘流江河之上,江河岂能时时风平浪静。张志和《渔父》首章:“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虽然将周遭环境写得彷佛画幅,但当时与他唱和之词,却云:“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雷雨半相和。珍重意,下长波。半夜潮生不奈何。”其兄张松龄所制《渔父》也透露着担心:“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如此,隐逸词内为何仍往往描绘美景?此可从黄蓼园对张志和《渔父》首章的评语释疑,其云:“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已者。隐跃言外,蕴藏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比起宦海险恶,隐士所处之自然环境,虽亦有缺憾,但由于隐士内心愉悦,想到的景致便偏于美,诉诸笔墨也就“象”由心“取”了。

(四)描写隐逸生活

远离政治环境、红尘俗世,避居田野、山林、江湖之后,身心得自由的隐者,是如何度日呢?唐五代隐逸词的作者对此曾有叙述,其如李珣《定风波》:

十载逍遥物外居。白云流水似相于。乘兴有时携短棹。江岛。谁知求道不求鱼。到处等闲邀鹤伴。春岸。野花香气扑琴书。更饮一杯红霞酒。回首。半钩新月贴清虚。

据词人所述,十年隐居生活,他亲近白云流水,兴起便泛舟江上,希望通过垂钩以求悟道,四处邀请鹤鸟为友,在春天花香飘逸时,弹琴、读书、饮酒,偶然回头,还可欣赏高挂天际的新月。

又如作者佚名之敦煌曲子词《浣溪沙》:

山后开园种药葵。洞前穿作养生池。一架嫩藤花蔟蔟,雨微微。坐听猿啼吟旧赋,行看燕语念新诗。无事却归书閤内,掩柴扉。

在本篇当中,作者进行的动态活动,包括开园种药葵、穿水池、莳花、散步;至于静态活动,则有赏花、坐听猿啼、闭门读书。所以,纯粹是从心所欲地度日。

(五)抒发隐逸哲思

平心而论,隐者原本就异于流俗、不满现实,否则不会选择远离人群,他们是属于思考性较强的一群。在隐逸的岁月里,他们看,他们听,他们做,他们感受,他们更思考。于是唐五代隐逸词中,出现了抒发隐逸哲思的作品。其中以释德诚所制《拨棹歌》哲理最深邃且阕数最多,兹举一例为说:

一任孤舟正又斜。乾坤何路指津涯。抛岁月,卧烟霞。在处江山便是家。

这阕寄寓佛理的隐逸词,是通过舟行水上,随波飘荡,不知何处为栖息地,指出人生无常,进而揭示,我在何处,何处便是我家,希望个体能因避居山水之中,使精神彻底超越世俗羁绊。

抒发隐逸哲思之例,又如李珣《渔歌子》:

楚山青,湘水绿。春风澹荡看不足。草芊芊,花簇簇。渔艇棹歌相续。信浮沉,无管束。钓回乘月归湾曲。酒盈罇,云满屋。不见人间荣辱。在山居渔隐的自然风光与形体精神自由的状况下,作者明智地思索出,为自己而活最重要,世俗扰人的荣辱没有意义,无须理会。

(六)歌咏前代隐士

隐士是隐逸的主体,歌咏隐士之作,因与隐士隐逸相关,故可列入隐逸篇章。类似观点,可见霍建波《宋前隐逸诗研究》将“直接发表对于隐居、隐士等有关问题看法的”纳入研究范畴。

唐五代隐逸词歌咏隐士之作,计有两阕,所咏隐士皆属前代,兹依写作先后说明。其一为薛能《杨柳枝》,词云:

众木犹寒独早青。御沟桥畔曲江亭。陶家旧日应如此,一院春条绿透厅。本篇乃词人于春天时节,莅临御沟桥畔之曲江亭,见杨柳青青,思及“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的东晋隐士陶潜。接着料想,陶氏厅堂在庭院所植柳树千丝万缕的映照下,必定洋溢着绿意,辗转带出陶渊明隐居生活的美好喜悦,并透露出词人对隐士陶渊明的追慕之情。

其二为李珣《定风波》,词云: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认自由身。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微妙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乍读此词,本以为是李珣自叙隐逸经过与隐逸生活之作。但总觉“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句,并不符合词人在前蜀“以小辞为后主所赏”暨其国亡的生平事迹。及见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言:“此以范蠡功成,扁舟泛于五湖为高尚,故咏其事以见志也”,才恍然大悟。本篇首写范蠡隐逸之因,次书范蠡隐逸生活,末言范蠡经由隐逸悟得虚极玄妙、清静无为之理,胸中不染纤尘。

三 写作特征

唐五代隐逸词之写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以调为题、精选意象、运用白描三方面,兹逐项加以探讨。

(一)以调为题

归纳唐五代隐逸词所用词牌,可以发觉一个现象,即是在所择九个词牌──《渔父》、《拨棹歌》、《渔父引》、《渔歌子》、《定风波》、《浣溪沙》、《临江仙》、《菩萨蛮》、《十二时》当中,有《渔父》、《拨棹歌》、《渔父引》、《渔歌子》、《定风波》五个词牌很容易使人经由《庄子·渔父》与《楚辞·渔父》联想到渔隐,而考其词作内容也正与渔隐有关,故可谓是以调为题。兹就各词牌,列举一例说明。

《渔父》之例,如欧阳炯:“摆脱尘机上钓船。免教荣辱有流年。无系绊,没愁煎。须信船中有散仙。”据《钦定词谱》,《渔父》原名《渔歌子》,为唐教坊曲名,张志和所撰《渔歌》即此词。此词单调体,始自张志和。双调体则发端《花间集》之顾敻与孙光宪。也许是为了便于分辨单调体与双调体,和凝将单调体更名为《渔父》,而双调体则沿用《渔歌子》名称。既然此词始自张志和,依张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以及词作内容,此词原在书写渔隐。而考欧词所叙,亦是渔隐者之想法与心情。

《拨棹歌》之例,如释德诚:“不妨轮线不妨钩。只要钩轮得自由。掷即掷,收即收。无踪无迹乐悠悠。”《钦定词谱》未收此词牌,就词牌字面观察,其意为划船曲。考德诚词所叙渔隐者渔钓方式暨个中乐趣,正赋词调本意。

《渔父引》之例,如前举李梦符《渔父引──村寺钟声渡远滩》一阕。撇开“引”是指将原有小令略作展引,词牌之意与前述《渔父》相同。考李词所言,乃渔隐者眼中所见景致,符合词牌题意。

《渔歌子》之例,如前举李珣《渔歌子──楚山青》一阕。《渔歌子》既由单调体《渔父》发展而成,词牌意义自与《渔父》有关,就字面来看,当可释作渔夫所唱之曲。考李珣词所写,乃渔隐者之生活与心志,正是赋咏本调。

《定风波》之例,如前举李珣《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一阕。关于词牌含义,宋陈元龙认为,理当出自“周武王渡孟津,波逆流而上,瞑目而麾,曰:‘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于是风霁波罢’”。而参合敦煌曲子词《定风波──攻书学剑能几何》词意,所谓“风波”,除了自然风波,也可以是人事变故。考李珣词既提到功成,又涉及平静水波,当然符合调名意义。相同看法,可见李冰若言,李珣《定风波》“缘题自抒胸境”。

前述以外,唐五代隐逸词尚使用《浣溪沙》、《临江仙》、《菩萨蛮》、《十二时》四个词牌。虽然《浣溪沙》出自西施浣纱若耶溪,《临江仙》本是咏水仙,两者含义均与“渔隐”无关,但其中仍有“溪”、“江”两个与水相涉之字面。因此,在以《浣溪沙》词牌所制四阕隐逸词中,仍有三阕涉及“渔隐”;而唯一的《临江仙》,其首句“岸阔临江帝宅赊”,则嵌有呼应词牌之“临江”二字。至于完全与水无关的《菩萨蛮》和《十二时》两个词牌,前者与词文内容所叙“隐逸”脱钩,后者则因词牌提到时间,词文内容为“隐逸待时”,所以可视为有联系。

综前所述,可知唐五代词家在创作隐逸篇章之际,确实有“以调为题”的现象,且尤其偏爱选用与“渔隐”和“水”有关的词牌。至于为何有此偏愛,原因可能有五。一是受到历史上渔隐者盛名的影响:中国隐士以渔隐闻名者,如周代姜太公吕尚,因不满纣王无道,隐居渭水滨渔钓;春秋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乘舟飘然远引;东汉严光拒绝接受官职,垂钩富春江。二是受到文学典籍内渔隐者形象的影响:在文学典籍内为人熟知的渔隐者形象,有《庄子·渔父》与《楚辞·渔父》,前者渔父告诉孔子:“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后者渔父劝喻屈原:“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三是受到中唐张志和之身份及其词作表现的影响:张志和是以渔隐者身份创作《渔父》,其词因意境绝佳且寄意高远,所以流传甚广。四是受到词体柔美风格的影响:水乃天下至柔之物,用以入词尤为适合。五是受到隐逸词之创作目的影响:唐五代隐逸词的书写,乃是为了抒发创作主体的情志,非是为了配合交付歌女演唱,所以容或希望所选词牌能像诗题,切中题旨。

(二)精选意象

黄永武说:“‘意象’是作者的意识与外界物象相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成为有意境的景象。”检视唐五代隐逸词所用物象,不难发现它们都是词人所精心拣选,用以体现词人的思想、感情或态度。兹依唐五代隐逸词所用意象之生成性质,分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说明之。

1.自然意象

正如有人主张隐逸者可以为官,亦有人认为隐逸场所可以在闹市。但从许慎《说文解字》对“隐”字的诠解:“隐,蔽也。从阜……”以及早期隐士如巢父、许由、善卷等人之居处来看,隐士最初的避身地就在山林江河。综合蒋星煜的研究:“中国隐士的地域分布有着明显的偏倚性: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观察,隐士分布在平原的极少,大部分在山谷和丘陵地;从人文地理的角度来观察,分布在城市的极少,大部分在乡村。”隐逸的特征之一,实关乎居住环境。所以,隐逸作品常纳入自然意象,唐五代隐逸词亦复如是。

唐五代隐逸词的自然意象,可分天文、时令、地理、动物、植物五类。天文有:日、月、风、雪、雷、雨、烟、雾、霞等。时令用字为:春、秋。地理含:山、水、湖、川、波、浪、浦、滩、汀洲等。动物包括:鱼、凫、雁、鸳鸯、白鸟、鹤、鸥、鹿、猿等。植物包括:苔、草、花、桃花、李花、芙蓉、红蓼、白苹、芦花、荻花、垂杨、枫、松等。

分析前述意象,不难发现词人选取自然界景象或物象,多在刻画隐逸环境及其美好清新,从而表达归隐的决心与愉悦情绪。例如前举张志和《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选取之大自然物象,有屹立的西塞山,有飞翔的白鹭,有春天绽放的桃花,有清澈的流水,有悠游的鲜肥鳜鱼,还有斜风与细雨。这些描写使人了解隐者徜徉大自然山水之间,四周环境风光明媚。类似之例,又如李珣《渔歌子》上片:“九疑山,三湘水。芦花时节秋风起。水云间,山月里。棹月穿云游戏。”将湖边之自然景致渲染成美丽画幅,其中“棹月穿云游戏”一句,因采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特别活泼,使人感觉如在目前。若不看个别词例,就唐五代隐逸词多取地理之水、湖、川、波、浪、浦、滩、汀洲,动物之鱼、凫、雁、鸳鸯、白鸟、鹤、鸥,以及植物之芙蓉、红蓼、白苹、芦花、荻花、垂杨,亦可感受作者之写作用心,在形塑隐逸之天然景观与优美风光。隐者活动于此,岂不快哉。

2.人文意象

唐五代隐逸词所使用之人文意象,有器用、服装、文艺、建筑、饮食五类。器用之例,如舴艋、孤艇、舟、钓船、棹、楫、兰桡、鱼竿、丝纶、钓线、网、筌。服装之例,如箬笠、草衣、蓑衣等。文艺含诗、书、琴。建筑之例,如草堂、衡门、柴门。饮食之例,如菰饭、稻饭、莼羹、鱼羹、瓮头清、酒、红霞酒、山茗。审视前述物象,词人所欲表现之意向有三,试分述如下。

首先是逍遥的渔隐生活:其所运用之意象,主要是船只以及划船和捕鱼的工具,例如欧阳炯《渔父》之“摆脱尘矶上钓船。免教荣辱有流年”。又如李珣《渔歌子》之“扁舟自得逍遥志。任东西,无定止”。又如李煜《渔父》之“一棹春风一叶舟。一轮茧缕一轻钩。……万顷波中得自由”。三者皆是写舟行水上不受束缚的自由自在。

其次为安贫的隐逸态度:其所运用之意象包括三类,服装类是植物所制衣着;建筑类为简陋居所;饮食类是基本食物。例如无名氏《渔父》之“兰棹快,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又如李珣《渔父》之“笑指柴门待月还”;又如无名氏《渔父》之“香稻饭,紫莼羹。破浪穿云乐性灵”;在在反映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衣无求暖”的安贫态度。

最后乃高雅的隐士情趣:其所运用之意象乃文艺类之书、琴,饮食类之酒、茶。例如李珣《渔歌子》之“鼓清琴,倾绿蚁”;又如李珣《定风波》之“野花香气扑琴书。更饮一杯红霞酒”;又如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之“无事却归书閤内,掩柴扉”;又如释德诚《拨棹歌》之“酌山茗,折芦花”。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原为隐士之“士”身份所以突出于庶民的基础条件,为了不让思想无味、面目可憎,隐士隐居后,自仍以读书为先。书本以外,在艺术领域,中国古代文人最注重的是琴,此可依《礼记·曲礼》:“士无故不彻琴瑟”,以及“琴棋书画”的排序窥知。低沉含蓄、空灵苍远的琴声,不但适合恬谧的隐居环境,弹奏时的“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绝尘俗”,更能显现隐士的风雅情怀。酒与茶是中国古老的饮料,由于滋味独特,广受文人雅士喜爱,因此在文学上被赋予象征意义。细察唐五代隐逸词的酒意象,旨在表现隐士的自由精神与惬意心情;茶则象征隐士的冲淡性情与不肯媚俗的人格志趣。

(三)运用白描

白描是唐五代隐逸词中最常见的写作手法,这种使用简单笔墨、不假雕饰的朴素语言,一方面促成隐逸词境的清新自然,一方面呼应隐逸思想的回归本真。以下由人、事、物、景、情五方面加以探讨。

1.写人

在写人方面,以白描手法处理之例,如释德诚《拨棹歌》:“古钓先生鹤发垂。穿波出浪不曾疑。”两者均用寥寥几笔,勾勒渔翁因长期钓鱼,不畏风浪的形象。又如张志和《渔父》之“松江蟹舍主人欢”与李梦符《渔父引》之“渔弟渔兄喜到来”,皆以朴素文字,简单明瞭地交代人物的背景为渔家,以及分别用“欢”、“喜”道出人物的热烈心情。

2.叙事

在叙事方面,以白描手法处理之例,如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上片:“倦却诗书上钓舡。身披莎笠执鱼竿。棹向碧波深处去,复几重滩。”作者以不加修饰的笔墨叙述,词中人书看累了,想钓鱼放松心情,于是头戴蓑笠,手拿鱼竿,打算把船划向碧波深处去垂钓,因此穿越几处水浅石多而流急之处。又如无名氏《渔父》:“偶然香饵得长鱏。鱼大船轻力不任。随远近,共浮沈。事事从轻不要深。”词人以浅显直白之语交代钓到大鱼的经过与处理方式:渔夫在偶然间钓到体型大的鲟鱼,由于船只小、渔夫力气有限,故而任鱼牵扯,不用强力,等到鱼的体力消耗殆尽,再行捉取。

3.状物

在状物方面,以白描手法处理之例,如张志和《渔父》中的“菰饭莼羹”;又如无名氏《渔父》中的“尊有酒,坐无毡”;又如李梦符《渔父引》中的“椰榆杓子木瘤杯”。在词例中之各项物品,均未使用含作者观感的形容词加以修饰,或直接称呼物名,为尊、为酒;或仅具体指出物名及质地,乃是无毡之座,乃是用菰米煮成之菰饭,用莼菜烹成的莼羹,用椰壳榆木柄组成的椰榆杓子,以及用木瘤制成的木瘤杯。

4.描景

在描景方面,以白描手法为之者,例如无名氏《渔父》之“垂杨湾外远山微。万里晴波浸落晖”。作者分别用“垂”、“外”、“远”、“微”、“万里”、“晴”、“浸”、“落”,说明“杨”、“湾”、“山”、“波”、“晖”的状态与性质,使景物形象明确,呼之欲出。又如释德诚《拨棹歌》之“一竿云影一潭烟”,以简笔交代隐者持竿水上、低头俯视的神韵,以及水映云影、烟笼潭面的景致变化。

5.抒情

在抒情方面,以白描手法处理之例,如无名氏《渔父》之“破浪穿云乐性灵”;释德诚《拨棹歌》之“莫作虚生浪死人”;李珣《渔歌子》之“名利不将心挂”;李煜《渔父》两首之末句“世上如侬有几人”、“万顷波中得自由”。均直抒胸臆,以明白语确切表达出内心情思。

四 结语

通过前述可知,唐五代隐逸词之内容,除了受到创作主体的个性、情志、际遇与隐居环境等因素影响,有向往归隐、交代隐逸缘由、描写隐逸环境、叙述隐逸生活、抒发隐逸哲思、歌咏前代隐士六种主题以外;在写作手法上亦有以调为题、精选意象、运用白描三项特征。综观唐五代隐逸词,实有别于当时为配合歌唱、大量填制的爱情篇章,而其展现之思想深度与清新风格,则不但扩展了词境,亦提升了词境。

(罗贤淑,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Survey On Seclusive Poems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Luo Xianshun

Seclusive poems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end to express the intention and causes of seclusion,to describe the seclusive life and environment,to convey seclusive philosophy,and to admire the hermits of earlier dynasties.Its writing style features in three aspects:choosing theme from the tune name of the poems,selecting images attentively,and describing matter-of-factly.On the whole,different from other poems at that time which were composed for singing and love affairs,seclusive poems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demonstrate deeper thoughts and freshness of poetic style,raising the ci poems to a higher level.

Seclusive Poems;Poems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Zhang Zhihe;Li Xun

猜你喜欢
词牌渔歌子渔父
渔歌子 展眼前头又一春
词牌里的故事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渔歌子·咏春蚕
随波逐流还是齐物逍遥:隐士文学的批判性阅读——以对渔父形象的讨论为例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住进词牌里
渔歌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